清明:掃墓思親人

台中 粵竹


  清明 是冬至過後第一百零五天,國曆四月五日。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也是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掃墓祭袓、慎終追遠、發揚孝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

  時序到了這一天,天氣逐漸遠離冬日的寒意而轉為暖和;白天也比黑夜長了些,大地是一片氣清明朗景象。農諺:「清明晴,萬物成。」「清明前栽平。」就是在說,清明前後種果樹,容易欣欣向榮。

  古時候,有些地方的農家,特別在清明這一天煮一鍋小米乾飯,讓養在牛欄的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小小一鍋小米乾飯,所要傳達的正是農場主人對辛苦耕作、終生無休牲畜的無限感恩和一份關懷。

  在台灣清明掃墓分為二種方式:「掛紙」及「培墓」。「掛紙」又叫「壓紙」是為袓先修理房子的意思。子孫用黃、白、五色長方形墓紙,在袓先墳上以小石塊壓在墳頭、墓碑、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這表示亡者的子孫有心為他們袓先的陰宅新添磚瓦。每逢清明節的這一天,在高速公路上往兩旁山頭望去,凡是墓頭有墓紙的,你就知道這座墳有子孫來祭拜;若無,則是被人遺忘無人祭拜的孤墳。

  「培墓」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一年來娶媳婦或生男孩也需要培墓。培墓前需要準備各種祭品,有牲禮、米糕(高昇)、鼠麴粿、發粿、(發財)丁仔果、菜頭、土豆(吃老老)、麵龜(長壽)等等。還要準備各種紙錢、燭炮以及子孫燈。在墳前點燃寫著「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是「財丁兩旺,富貴雙全」的子孫燈,再帶回家,期盼子孫興旺、希望無限。

  小時候,我住在新竹老湖口街上,每年清明節前後的那一段日子,街上許多兒童都會跑到山邊墳區,去等待掃墓人家放鞭炮;因為放了鞭炮,就表示他們可以排隊分得紅龜粿、發粿等。人多粿少時,幸運的還分得到零錢,據說這就是「揖墓粿」,意在掃墓的人希望這些小孩到此遊樂嬉戲時,不要去踐踏他們袓先的墳,好讓躺在地下的袓先清靜安眠。

  公公往生後,八年來每年的清明節,先生的兄弟們總是一同到嘉義某鎮公所輔導規劃的公墓掃墓。由於公墓有專人整理環境,安靜整齊,鎮上許多老邁同宗親友往生後多葬於此。因此,我們去掃墓時,也會碰到們的子孫去掃墓。平日為生活奔波忙碌的親友彼此見面不易,今日掃墓相遇,不免寒暄一番、親情?熱一下,這應也算是清明節帶來的一種美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