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地瓜街
問起「地瓜街」,鳳山老一輩的人無不知曉。在日據時代,由於民生困難,大家多以地瓜做為替代米食,因此甘藷的販賣也很自然的集中成一個市集。這個市場全盛時期,最多有十多家商販,經手各地運來的甘薯批發生意。後來因為社會的經濟好轉,國民生活水準日漸提高,吃地瓜的人口逐漸地減少,地瓜街也隨之沒落,至今僅剩下寥寥數家商販固守老陣地。 依著指示,穿過車水馬龍的大街,踏入地瓜街,啊!只隔一條街,這兒的蕭條及冷清和剛才的喧囂市塵實有天壤之別。窄狹巷道兩旁,矗立著中古的樓房,可是外面圍著低矮的鐵皮屋,非常不搭調。短短一段巷道,卻有兩個九十度的轉彎,會車一定很困難。整條巷子除了尋幽訪勝的我們外,也僅剩下三、四個等著客人上門白髮蒼蒼的老公公、老婆婆和一袋一袋堆疊高高的地瓜。午後的細雨落在鐵皮屋上,滴滴答答彈奏著哀怨的小調。老人的面孔因歲月而留下的斑駁,和我們接觸的眼神帶著企盼,頓時,我的心中有股上前買地瓜的衝動。 有一家店只有老夫妻在顧店,老太太的手綁著繃帶,吊在胸前,偶爾生意上門,老先生興奮地佝僂著羸弱的身軀,亦步亦趨地將重重的一袋地瓜搬到客人車上,再向客人鞠躬道謝,看到這一幕,鼻子酸酸地、淚水在眼眶裡轉來轉去,老人七十好幾了,這麼大年紀為何還做這麼粗重的工作?老人語帶無奈地說明客人不多,年輕人賣地瓜覺得不划算,而他經營地瓜生意從年輕做到老,把子女拉拔長大了,轉業也不知要做什麼,早已習慣了。 另一家店的老人則回憶起三、四十年前地瓜街的繁華盛況,整條街幾乎全部販賣地瓜,因為那時家庭副業大部份為養豬,養豬飼料則以地瓜和地瓜葉為主,那時客人一個接一個,應接不暇,車水馬龍,擁塞擾攘,剛嫁入的新婦,每每於清晨被吵雜聲吵醒,而無法再入眠,甚至不堪其擾,而想搬離此街另覓住處。由於供不應求,往往客人自己將購買的東西搬到自己車上,付了錢後,再向商家鞠躬道謝,若太會討價還價,商家索性不賣,不容客人囉嗦。也有人因做地瓜生意而發跡,樓房買了不知多少棟,只因下一代不知持盈保泰,揮霍無度,加上一把火燒去不少家當,使得家道中落,晚景淒涼,累及子孫。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老街見證了人事的滄桑,不禁感嘆忙忙碌碌過一生,當時追求的名與利,死後卻是兩手空空帶不走。 當聊到地瓜如何料理時,只見老人黯淡的目光,一下子亮了起來,介紹一道地瓜米粉湯,並將如何料理的步驟鉅細靡遺地告訴我們。我沒聽過這道料理,地瓜與米粉和在一起,連聽都沒聽過,能吃嗎?好吃嗎?滿心疑問時,老人媳婦正好來到說:「剛嫁入時,因沒吃過不敢嘗試,後來入境隨俗吃了,覺得還不錯。」又問另一老人,答案一樣是「好吃」。看到地上一落落地瓜,問該如何選購,媳婦如數家珍熱心介紹,老人一旁補充,突然進去一下,再出現時遞給我兩條地瓜,透過報紙還可以感受它的溫熱,還叫媳婦把其他各品種打包一些送我。當下如獲至寶,滿心歡喜回家,準備煮給朋友分享。 朋友一聽我要煮地瓜米粉,反應與我開始的懷疑是相同的,但滿桌的菜第一個盤底朝天的就是地瓜米粉湯,吃過後,大家感覺如何?「不油膩」、「自然甜」、「湯太少了,多一點會更好」、「應多煮一點,才不會搶著吃,我就可以吃得到」。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隨時間的轉動,歷史一點一滴的被刻劃出來,留下了多少歲月的痕跡,鳳山市地瓜老街由繁華趨於寂寞雖然是個事實,但人情就像那土生土長的地瓜,自然的甜蜜,紮實地飽足一代又一代的人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