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力量
          ─德育古鑑「存心類」學習引言

                          編輯室整理


  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因果報應,而因果報應的核心在於個人內心呈現的狀態。內在的起心動念為的是自己或是他人,其結果就差很多。除此,心力的強或弱、恆常跟短暫,都會影響福報的大小。若有強猛為他人著想的心,即使只做一件小善行,也會有很好的果報,佛經上也說:若八地菩薩有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的心,那怕只散一朵花,也有很大的功德。如果只是為自己,不管做什麼,福報都非常有限,所以我們要把為自己想的心,擴大為替他人著想的心。

  所謂「誠於中,形於外」,當我們誠意正心想利益他人,自然會顯露於外在行為。但是初學者尚不知如何使用這個心,必須先由外在行為去模仿、學習,慢慢規範這個心。等到真正掌握心的用功方法,到最高層次時,就可以完全以「心」來分判作用的大小,這時外在雖然還沒有做什麼,可是內在已經是一個充實的生命。如果在還沒有基礎的時候就講「心」,是非常危險的,會被當做藉口,這就是為什麼「存心類」要放最後的原因,也點出《德育古鑑》整個要引導的核心內涵:只要有善心,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而且內心力量的大小,也決定善的大小。

  《德育古鑑》前面篇章的內涵也都提到「心」,只是並沒有強調心的作用是這麼大,也沒有教我們用心的方法。因為一開始,心都不聽我們的話,可是等到掌握到用心的方法,心也是最好用的。況且,心是主觀的,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掌握在外在客觀的事物上。例如去當義工為他人服務,事情多少是決定在別人手裡,可是用什麼心做事卻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即使無事可做,善用「心」一樣可以造很多善業;不會用心時,雖然做很多事,所造的善業反而不多。所以心的作用大小,操之在己,不必操之在人。

  也許有人問:「在公司用心做事,利益的是公司、老闆,這對我有什麼好處?」佛教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指父母、師長、三寶及眾生的恩。眾生對我們的恩很大,「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我們現在享用的一切,是很多人為我們服務而來的,所以我們要回報他們的恩。看待世間萬事萬物,不能只從利益的觀點看,如果我們用染污的心從利益的觀點看事物,只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主,終究不會快樂。舉例說:超商的店員努力工作,他是幫老闆賺錢,還是服務眾人呢?其實想到開一家超商,可以方便很多人,這當然是服務眾人。又如快遞公司的送貨員送貨速度快,很賣命工作,但人家只會讚美快遞公司,公司生意也可能會更好。如果這個送貨員想到的是:「人家很急著用這個東西,我用最快速度送達,會讓對方更快樂。」這就是服務大眾。世間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服務大眾、利益別人,這可由我們的心來決定,是掌握在我們手上的。

  那麼我們如何掌握這顆心呢?先儒有省察、克制二種方式。這是有前後階段的,省察是你認得自己心煩惱的原因,就像抓賊,首先你要認得他,並且清楚他的位置,接著是克制,也就是拿繩子抓賊。如果第一步「省察」我們沒有去做,看不清楚問題在哪裡,好比說只看到一個黑影竄過去,就以為是賊,也不知他往那個方向過去,拿起槍掃射,結果該死的沒死,不該死的卻死了。所以省察是第一步,先找出原因,下一步再想怎樣解決他,也就是克制。舉例說,趙康靖公以黑白豆分別善惡,省察自己的善念惡念,有惡念就投一粒黑豆到瓶子,善念就投白豆,他這樣鍛鍊自己的心,剛開始黑豆多,後來越來越少,就是克制之效,最後瓶與豆兩種工具都不需要用了,因為他已經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心。所以知道要掌握「心」,還需要多練習,能夠掌握心、善用心,或許外表的行為還看不出有什麼改變,可是效果會很好,自己也會快樂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