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之歌(一)

校園,譜出生態樂章

高雄採訪組


  你建了一個池塘,
  野生生物就過來;
  建一個池塘,後退一步,
  野生生物便出現。


  踏入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西校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泓碧綠寬廣的池潭,候鳥高蹺一會兒空中飛舞,一會兒水中覓食,小鷿鷈在潭中若隱若現,黃頭鷺悠閒漫步池潭邊,蝌蚪在水中鑽來鑽去。「水蠟燭」隨風搖動,彷彿為我們唱歡迎歌而擺動著,「穗花棋盤腳」佇立在木棧道兩旁,「過長沙」整齊依著潭邊及石頭上,像綠地毯般地生長著,整個池潭生意盎然,加上午後陰陰的天氣,一陣風吹來讓人心曠神怡,全身充滿活力。若不用心細看它,在你眼中只不過是一般池子罷了,事實呢?在它的深處藏有許多秘密,我們一一來了解吧!

洪水為患挖大池
 休憩防洪兼保育

  大家可能還記得民國九十年七月十一日,潭美颱風引進旺盛西南氣流,連續下了九個小時大雨,造成大高雄地區到處淹水,十萬多戶停電,連在較高處的高速公路也難倖免,而位於路兩旁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校區變成一片汪洋,校方花了一千多萬元復建。事後學校有感於防洪的重要性,便向教育部申請補助經費,擬建構一個兼具防洪與觀景休憩功能的人工生態池。因參與競圖的張文賢設計師,所規劃的內容和理念與學校的構想頗吻合,又有許多執行成功的案例,於是雙方為生態池的產生一起打拚,合作了五個月。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總面積為七十五公頃,生態池佔地約一.四公頃,原本是黃土與草夾雜的草原區,為了挖生態池,產生不少多餘的土,他們靈機一動,把土挪到生態池溪流區的坡堤上,既可減低運土成本,也不影響校外的交通,更能把原先陡峭的邊坡,塑造成深潭、短瀑等多樣性的溪流環境,真是一舉數得。每當夕陽西下時,坐在斜坡上,凝視著滿天暈染橙紅的瑰麗霞光,倒映在生態池的潭面上,天光水色連成一片,讓人沈醉其中,留連忘返。

生態工法不怕難
 廢水循環再利用

  張文賢先生設計建造蓄洪池時,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與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而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生態工法,以減少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為了讓池水不會很快乾涸,也不願用完全不透水的塑膠布或水泥,湖底是用黏土質土壤混合有機肥料加以夯實,鋪完和夯完一.四公頃的地,要花多少時間啊!可見他們真的在為大地留下一份情。

  池子挖好了,土也清空了,那水呢?沒下雨時水要從何處來呢?別急別急,再來細細了解。學校現階段最多可容納學生六千多人,但目前有五千多人,共用宿舍、校舍、游泳池、餐廳……等,每天所產生的四百多噸廢水、污水,平時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後,達到放流水標準就排掉,為珍惜水資源再利用,因此就地取材將學生宿舍之生活污水,經過生物處理後,再流經預先做好的人工小溪流,進入生態池。

  這條小溪流被區分為四個部份,分別是上游、中游、沈澱池、下游。上游是採伏流方式,讓廢污水不會因太早曝曬太陽而乾涸;中游則是薄流,兩旁種滿可以覆蓋水流的水生植物,一來遮陽,二來吸收養分;淨化池則可讓水中顆粒沈澱淨化水質,池中也種水莧、筊白筍等水生植物,吸取過多的養分;下游水面較寬、流速較緩,展現較多中上游少見之深淵、淺瀨型態微棲地環境。當水流入生態池後,再經處理,又可灌溉校園的花草樹木,涓滴也不浪費。整個蓄洪池可儲存一萬噸的水量,在颱風季節,大雨來臨前,先將全部池水排放到角宿排水溝,續接典寶溪,流入大海。因此可以調節水量功能。

蟲草完整生物鏈
 蛙鳴鳥飛顯生機


  由於使用生態工法,池水的透水與大地有所交融,加上大量栽植各種挺水、浮水以及沈水性的水生植物,適合水生動物的棲息與繁衍。隨著底棲生物的日益豐富,蜻蜓和豆娘先出現了,接著傍晚蛙鳴鼓噪,吸引各種鳥類來造訪、覓食,少部份甚至留下來,落腳生根並繁殖下一代;因而形成了一個完整複雜的食物鏈體系,處處展現生機。

  生態池於去年七月建構完成,某一天,突然發現生態池來了一群鳥,在空中翱翔姿態優美。同仁好奇地問總務處:「你們去哪裡抓來的鳥來放?」「那群鳥是自己飛來的!」校內師生對這群不速之客驚讚不已,原來生態池不僅可以蓄洪,還可以提供自然景觀、供蟲鳥棲息,讓人隨時駐足欣賞。大家常在下課後漫步池邊,小橋流水、清幽的景緻,真能滌除一日的煩憂,因此,師生們對此生態池產生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傾囊相授施工法
 善於配合不嫌煩

  為了營造理想中的環境、生態施工過程中的用心和辛苦是一種必然的堅持,譬如:池子剛放水時,為了測量池中不同的深度,以及種植水草時,都必得穿上塑膠衣褲,不斷涉入水中。生態工法施工就是為了保護自然生態,這種施工法費時又費心,不少人起初以為這是不可能的,湖底沒抹水泥,水怎麼留得住,怎能呈現一片湖水呢?而且,學校土地非常貧瘠,水中植物一定沒辦法成長,但設計工程師的做法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生命教育活教材
 全校師生共珍惜

  對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全體師生而言,這片人工溼地是一堂生命教育的課。只要用心觀察,即可看到蜻蜓完整的羽化過程,有的蜻蜓很幸運,能夠順利的成長,看到斷尾或斷翅的蜻蜓,悲憫油然而生,對生命更有感覺。等到那些候鳥駐足,吸引很多人對生態的關心,全校以此為榮,承辦的總務處同仁更是與有榮焉。

  去年高蹺悄悄地來到湖邊棲息,師生們引以為榮,因為牠們必須有很清靜的水、容易覓食且不受干擾的環境才待得住。鳥類怕生,若是靠近牠們約十五公尺內,牠們會驚嚇得立即飛走;但只要人們發出善念,慢慢地、靜靜地靠近,鳥兒似乎也能感受這份心意,即使是十公尺內也不會飛走。因此每當學生路經生態池時,都會彼此提醒放緩腳步、安靜地通過。

  短短幾個月,生態池吸引了數十種鳥禽駐足逗留,現在也有紅冠水雞經常在水邊漫步,甚至就在人工浮島上築巢、繁殖。甚至連頑皮伶俐的松鼠也來湊熱鬧,跳躍穿梭在樹裡行間,以校園為遊戲天堂;不久的將來,你還有可能邂逅失落已久的螢火蟲,生態池真是愈來愈熱鬧了!

  這個擁有豐富生命的人工溼地引來全校的關懷和珍惜。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學校之美,校方舉辦相關研習活動,曾請了中研院的教授及設計師為學生解說,水資源社的同學毅然承接這一份義工任務。今年最後一批飛回西伯利亞的鷹斑鷸一出現於生態池時,網路上就有人分享這則訊息,邀大家共同欣賞。只要有人發現新添一種鳥類,便把牠的身影、資料貼上網路,分享欣喜。

  這片溼地,提供隨手可得的自然教材,也把人心與大自然連結起來,譜出生命網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