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有機驗證 保護消費者權益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專員
  蘇慕容


  隨著人們對健康、環保意識的抬頭,愈來愈多人開始接受有機食物,因為他們相信「有機農業可以促進生態健全,並生產安全無污染的農產品」。

  但有機產業一直在適應中演進與成長,從農民、加工業者、流通業者、零售商、消費者、非官方組織、驗證機構、查驗員及政府法規的發展就可獲知。例如愈來愈多農民開始對有機蔬菜、水果的種植產生興趣;消費者擔心他吃的蔬菜安不安全,促成市場上本土及進口的有機蔬果及加工食品琳瑯滿目;坊間報章、雜誌爭相報導有機資訊;知名餐廳改採有機食材;民間組織舉辦各類有機講座及知性之旅;驗證機構不斷新增設立以及農委會持續修正各項有機法規,以因應有機產業需求。

  事實上,過去有機產品之交易可以只憑著生產者與消費者真誠相待,消費者以彼此信賴的方式確保買方購得有機產品,但時至今日,大量農產品交易改由整體行銷體系進行,依照制式標準的有機驗證已逐漸取代個人接洽。有機驗證機構依循公布之有機標準,每年查驗每一宗申請的農產品。

  在國際上有機驗證及標準之制定起源於民間的有機運動,但隨著市場及國際貿易之成長,有些國家將有機驗證以強制性的有機標準加以經營管理。同時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採取國際標準組織與國際電子技術委員會所制定的產品驗證體系的一般要求—即「 ISO 導引 65 」來建立查驗需求, ISO 導引 65 對於成為驗證機構,詳細規範其組織化、文件化以及查驗人員的專業性,以確保驗證機構的運作標準及公信力,這種運作方式,在工商業產品,已經運作多時且已成熟。雖然迄今全球各地有機標準仍有部分內容相異,但有明顯的趨勢,未來全球有機標準將藉由協商走向互相承認的目標,屆時,台灣的有機產品進出口貿易及本地市場行銷機制,將與國際標準接軌。

  有機驗證制定合理有機標準及驗證程序,並訓練專業的有機查驗員擔任農場及有機操作記錄之稽核、查驗工作,經由專業審查人員的文件、報告分工審查,以確保有機農場遵照有機標準實施,再賦予使用有機標章之權利。在驗證合格期限內,驗證機構依實際狀況,執行追蹤查驗及市場抽樣,以確保產品持續合格性。一旦驗證期限內,驗證機構或社會大眾發現有機產品有不符合標準時,驗證機構應對此事件進行調查及後續處理方案,過去經驗告訴我們,不符合有機標準的問題點,可能是農地或灌溉水的污染物、農友誤用資材、鄰居噴藥、共用機器設備時,未清潔或清潔不完全、採收出貨時,包裝或運輸的污染,當然還包括農友蓄意欺詐的行為等,這些問題,在一位訓練有素的有機查驗員進行查驗時,藉著他過去的經驗及必要之取樣檢驗,都可以一一防範或找出問題。

  有人認為目前國內有機標章發放浮濫,乃至於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印刷、使用,就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經驗,國內有機驗證機構的證明標章,都須向智慧財產局提出註冊,基本上已受到法律保護,未得同意前,任何人不得自行印刷使用。再者,驗證標章發放過程,需審查驗證合格農地,調查生產面積及估計有機蔬果的產出量及未來包裝規格,再據以核發標章使用量,農友出貨貼標時需詳細登錄出貨量及出貨對象與標章用量在銷貨紀錄上,以確保標章的正常使用。另外,慈心有機標章印上農友姓名及電話,以凹版印刷、微形字提供標章的防偽功能,加以刀模切割及特殊上膠,讓標章專用、防偽及無法重複使用等功能周延齊全,我們因為希望維繫誠信制度與保護消費者權益,而做了以上種種努力。

  慈心基金會為農委會認證通過執行有機驗證的民間單位之一,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推動有機的成功關鍵取決於消費者、銷售者與生產者,以互助合作維繫三者良好關係,有機驗證則以第三者公信機構提供消費者的產品保證,並建立誠信機制。國內有機發展迅速蓬勃,但卻在國家法規與驗證執行上,還有待改善之處,市場上也有極少數產品假冒有機名義流通的現象,但大多數的有機驗證產品仍屬可靠。我們不應因噎廢食,抹殺有機的價值,再怎麼說,市場上的各類蔬果中,有機產品仍是最清淨、環保的選擇。

  有機農業是台灣農業永續經營發展的可行之道,而透過有機耕作生產無污染食物、可以體會人與環境的律動,師法自然,以及恢復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是推動有機農業最可貴的價值之一。但是一個有心從事有機耕作的農友需要經歷多年的轉型期來面對病蟲草害管理問題、持續地學習耕作及面臨產量品質可能降低的困境,因此,我們對所有長期從事有機耕作農友們的努力與付出,應該抱持著最大的感恩與支持,也應該信賴有機驗證在有機產業上扮演的積極角色。

(轉載自人間福報 93.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