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跑不一定先到

台北師大附中 謝淑珍


  現代孩子學習英語的年齡越來越早,原因不外乎是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是早學習真的就比較有成就嗎?從事英語教學經驗豐富的謝淑珍老師卻有不同的看法。

  我在高中教英文,將近三十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台灣的父母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投資甚鉅。現在四、五十歲的父母這一代學英語時,大部份是以文法、翻譯的方式學習,一般人開口和外國人應對可能有困難。為了彌補這份缺憾,他們早早就把孩子送到英語補習班,以免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有的甚至不惜鉅資,讓孩子沈浸於雙語教學的環境裡。

  所以這十年左右,高一進來的新生口頭問答時,大致不會造成害羞、困頓,不過在三至五分鐘的演講中,能講到有深度、有內涵的仍屈指可數。更糟的是每一屆總有幾個略有口語基礎,卻不認真聽課、不背生字的學生。他們在小學時已打了一些基礎,國中上課時邊上邊玩,反正複雜的句型在學測中考的比例不多,所以也沒有什麼危機意識。可是高中吊兒啷噹一、兩個月後,英文這一科能考及格就要偷笑了,很多學生常在「悔之晚矣」的情況下再急起直追,可是一旦習慣養成,要改變談何容易!所以很多剛入學時能呱呱說幾句的,到高三時仍只有那些簡單的詞彙,有的甚至忘到連think的過去式都變成thank(正確為thought),take的過去式變成taked(正確為took),同音的錯別字那就更是常見。

  不過話說回來,還有學生頗令人安慰,我的確教過不少沒出過國,卻可以在英文讀、寫兩方面勝過在國外待過幾年的同儕。他們的學習態度非常好,自己主動聽英語廣播,用新學的字造句、甚至寫札記請我改。我甚至覺得有的學生的詞彙和精確度好得可以免修,而且他們也通過免修的測驗了,仍在課堂上專心聆聽;事實上,他們的用字遣詞與回饋常常成為我教學生涯的驚歎號。所以真正學好語言的關鍵不在提早偷跑,而在學習態度好,持續練習才能步步深入。

  「先跑不一定先到」的實例到大學、研究所更是比比皆是。六年前,我的一位學生佳穎打算考師大英語系,她就是屬於只靠正規教育,踏實學習的那一型,我認為她的口語能力雖然不錯,但流利程度還不夠成為佼佼者,參加師大英語系的甄選,不見得穩操勝算,透過聯考進這個系更有把握。她很聽話地專心準備聯考,果然如願以償。四年後,又經過系內甄選上英語研究所,系上多位教授相當肯定她;相對地,當年甄試上去的同學,有的雖然聽、講沒有問題,不過一牽涉語言學、文學批評就不見得能如魚得水,但佳穎卻是倒吃甘蔗,聽說讀寫的能力與日俱增。由此可見,學習的能力與思索的深度才是真正走不走得上去的關鍵,家長如果只從表相看孩子能不能講英文就代表已學會了這門工具,恐怕是過度樂觀了。

  去年佳穎實習完畢,參加教師甄選,只考一次就上了,在台北某市立高中任教,今年她面對一個問題:「要繼續讀書?還是就職?」她掙扎了一陣子,最後決定要辭職返校上研究所,可是校長珍惜她是難得的好老師,願意配合她研究所的課來排課表。在媒體一直報導各大學或研究所的畢業生拖著行李箱,南北趕場,應考教師甄選,佳穎的例子成了強烈對比,這孩子有實力、肯付出,自然能得上司賞賜。

  親眼看著佳穎近十年的成長與立業的過程,我不禁希望天下的父母仔細想一想: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我們到底給了孩子什麼?先跑的真的就先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