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內在的學習潛能

桃園 陳月文 


  只有小學程度的船長陳丁木,卻是台灣深海生物研究界不可或缺的超級幫手。

  這位十五歲開始與船為伍,靠捕魚維生的船長,擔任台灣海域深海底拖式捕撈漁船作業比一般人用心得多;一般漁船的作業深度約為三、四百米,而陳丁木駕駛的「今名隆」號卻能深入五、六百米,風平浪靜時更能延伸到七、八百米。

  九年前,海洋大學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兼研究助理吳書和為了解未能成功在平地養殖深海動物的關鍵,而到各海港找尋願意協助捕撈深海動物的船長。在他接觸的三、四十位船長中,多半得到冷冷的回答:「不可能!」

  只有陳丁木願意進一步討論,並進而以自己的專業技術幫助吳書和捕撈台灣海域的深海蝦蟹。

  於是,不論是海洋學院或是中央研究院,只要做深海研究的學子遇到需要深海生物時,通通都會到陳丁木的船上報到。而陳船長也會努力以自己的專業技術一一克服學子們千奇百怪的需求。

  如今,陳丁木不但已經幫助九位研究生拿到碩士學位,他自己捕撈到的世界首見新種海魚也有八種之多;屬於台灣新紀錄種的深海魚和深海甲殼動物更超過五十種。

  當大家一再對陳丁木嘖嘖稱奇,讚佩他解決問題的功力時,陳船長只平淡的回答,龜山島出身的他,只能靠海吃海的捕魚維生,在海上與海浪搏鬥、與魚群追逐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才能順利的生存與立足,因而對海況比一般人了解得多了些。

  輕描淡寫的一段話,卻是多少年用心累積經驗、解決問題的回饋;而這段自己用心學習、認真增上專業能力的資糧,更讓他成為深海研究的超級捕手,是這個領域中的專家學者敬仰的實務專家。


*  *  *


  研究螢火蟲的專家陳燦榮從小就對昆蟲著迷,自己看書研究,到處抓小昆蟲回家養,甚至到台北成功高中蝴蝶館求教陳維壽先生。但是,愛看昆蟲書的他,卻對教科書興趣缺缺,因此無法進入心嚮往之的台大植病系。

  當年,他退伍回來,拿著自己的研究和五專成績單去敲台大植病系大門時,系主任委婉地告訴他,他的成績沒辦法成為系上的一員。

  但這個回答沒有擊倒陳燦榮,他繼續鑽研台灣昆蟲,甚至開啟日據時代後即斷層的螢火蟲研究,並因而成為台灣螢火蟲專家,台灣有一種新發現的螢火蟲國際學名便是以他為名。

  幾年前,高雄中山大學生物研究所教授與陳燦榮合作研究台灣最大型的足節蟲──津田氏大頭足節蟲而拜訪陳燦榮的工作室時,曾讚嘆地說,陳燦榮工作室裡的設備,已經是一個生物研究所該有的設備了。

  這位當年被台大拒絕的專家,後來常常到台大植病研究所發表他的研究心得呢!


*  *  *


  這兩位專家,其實跟台灣許多各行各業的專家一樣,都是全心投入自己所喜愛的領域,並在自己的領域裡不斷自修增上,讓自己更形充實,更為豐富。

  他們的行誼也在在告訴大家,學校的學習固然重要,校外的學習更是不可偏廢;他們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中,以自己的成就讓我們知曉,發揮內在的學習潛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