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悠悠話屈原

台北 余愚


    五月五日 清•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悵,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這首詩道盡了屈原一生的遭遇、處境及悲慘的命運,但他那憂國憂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與日月長存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哺育無數中華兒女,是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沈汨羅江,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西元一九五三年更被列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名平,戰國楚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的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此時正是戰國七雄並峙的時刻,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而七雄之中,以秦、楚最強,當時「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鬥爭激烈,「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意謂若連橫成則秦帝統一天下,若合縱成則由楚稱王天下。秦、楚兩國在當時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屈原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又出身於貴族,加上「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詞令。」《史記屈原列傳》,故早年就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任他為左徒(僅次於相令尹),直接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等重大決策。屈原一心想使楚國富強,進而統一中國。因此,他對內主張修明法度、選賢任能,限制貴族的特權;對外則主張聯齊抗秦。雖然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使楚國一度出現富國強兵,威震諸侯的局面,但也因此受到親秦派上官大夫靳尚的嫉妒,受到群小的誣陷及楚懷王深信讒言的疏遠,將他降職為三閭大夫,成為掌管楚國宗族事務的閒吏(當時楚國貴族為屈、昭、景三姓,故稱三閭大夫)。這個差事,對屈原來說無疑是一記沈重打擊,但屈原並不因此而灰心,依然對懷王懷抱幻想,胸懷祖國,繼續奮鬥。

  秦趁屈原被疏之時,於懷王十六年派張儀入楚,以重金收買了當時總攬大權的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並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從而促使齊、楚正式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二度出兵於秦,均遭慘敗,楚軍八萬甲士被殺,大將屈等七十多人被擄。這時懷王才後悔不用屈原之政策,復起用屈原,派屈原再度出使齊國,企圖再度聯齊抗秦。就在此刻,張儀又再度入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更悲哀的是昏庸的懷王在靳尚、鄭袖的慫恿下,於懷王二十四年與秦訂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秦的懷抱,屈原使齊的努力不但全部付諸流水,又被靳尚、鄭袖的繼續誹謗、陷害,更枉加罪名流放漢北,傷心地離開郢都。

  懷王三十年,屈原再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後終於客死異鄉。長子頃襄繼位。他和懷王一樣軟弱,任用其弟子蘭為令尹,屈原認為子蘭會斷送懷王生命,堅持要改變親秦政策,於是和子蘭間的嫌隙加深,子蘭慫恿上官大夫靳尚向頃襄王造謠,頃襄王怒而放逐屈原於江南,至此,屈原的鬥爭徹底失敗。

  屈原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後來流浪到汨羅江畔,他老是戴著高帽、穿長袍、綁寬帶、手扶枴杖,孤獨地在江邊散步。在他自己寫的漁夫一文中就表達:「不與那些無恥的人同流合污,寧願跳到水裡餵魚,也絕不向小人妥協,一定要保持清白的節操,絕不讓外面一點點灰塵來沾污我的身體。」屈原在「桔頌」中曾告誡弟子宋玉:「桔樹獨立不移至誠一片的品格,要他在這大波大瀾的時代中,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實際上,這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自我抒發。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燒毀楚國王陵,楚君倉皇出奔,人民四處逃亡,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政治上屈原是失敗,但卻留給後世子孫許多美麗而不朽的詩篇,其中最足以代表是《離騷》,也是他愛國思想的結晶,字裡行間凝聚著屈原熱愛祖國,眷戀故土的深摰情感,也表達他追求正義,追求理想的人格特質。在詩中他先自敘家世,繼而闡明政治觀點、立場以及事後不合的經過,他以古代聖君與暴君作對比,希望楚王以堯舜為榜樣,以桀紂為鑑戒,他熱切的希望祖國富強,能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的美政。

  屈原一生不惜為祖國,為實現政治理想而努力,卻受群小排擠迫害,但他仍奮不顧身和他們抗爭到底,誓死不悔。在《離騷》中就貫串著這種義無反顧的抗爭精神和以身殉國的堅定意志,成功地創造一個崇高峻潔的人格風範。雖然也有人曾說:「以彼其才,游諸侯,何國不容,而原若是。」是的,以他的才能在楚國不為所用,大可到其他諸侯之國去經營,但屈原就是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忠於君王,忠於國家,忠於人民以及堅持理想的人。二千多年後,我們每逢五月五日紀念屈原,除了競渡龍舟、包粽外,我以為應有更深一層的體認;屈原早已殉國,楚國也早滅亡了,但每個時代往往在紀念屈原的同時又嫉妒、排擠、陷害當代的屈原,讓史實不斷的重演,這是值得我們三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