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深情─難民女醫生辛西雅的慈悲情懷


高雄 宋芳綺


書名: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
作者:辛西雅等口述 宋芳綺著
出版社: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從泰國曼谷搭機飛越山巒谷地,經過兩個小時的航行,我們抵達了泰緬邊境的邊陲小鎮-美索(Mae Sot)。

  之前,不知道泰緬邊境有美索這個小鎮,不知道這個小鎮上住著這麼多流離失所的緬甸難民,更不知道這一群緬甸人為什麼要翻山越嶺,逃離家園來到泰國邊境,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因為書寫緬甸難民女醫生辛西雅.麥格(Dr. Cynthia Maung)的故事,實地走訪泰國中部山區的美索鎮,才了解這一群流亡的緬甸難民的處境,體會到他們的艱辛、痛苦和無奈。


*     *     *     *


  美索鎮位於泰國邊境,以高山流水為緬甸的邊界,細細的川流在枯水期,搭乘橡皮筏即可渡到對岸。許多緬甸人清晨渡河到泰國做生意,傍晚再回到緬甸。自一九八八年,緬甸軍政府以坦克車及槍砲血腥鎮壓民運人士與學生,為躲避軍政府的迫害,許多民運人士紛紛越過邊境逃到美索,從此離鄉背井、顛沛流離。

  緬甸仰光醫學大學畢業的辛西雅,原本是一個對政治毫無興趣的行醫者,但是目睹緬甸軍政府的集權、專制與殘暴,迫使她加入反政府組織,最後她也流亡到了泰緬邊境的美索鎮,並在美索創辦了難民醫療中心「梅道診所」。

  梅道診所主要服務對象是甲良難民,但實際上,來此求診的還有緬甸難民和美索本地的貧窮泰國人。不管對象為何,辛西雅皆來者不拒,因為她知道,凡是會來到梅道診所的人,就是極需要幫助的人,醫院除了免費提供醫療,還免費供應病患及家屬食宿。

  梅道診所感覺上像是一個貧民社區,一塊空地上搭起幾落水泥屋,充當診療室、檢驗室、產房、住院病房。如此簡陋的診所卻門庭若市,掛號處的長廊擠滿了人群,診療室外的花圃也坐滿了人。醫院四處可見到-母親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吃奶;光著腳丫的孩子四處奔跑;拄著拐杖的老人家這裡一簇那裡一簇,圍坐閒聊;累了,空曠的水泥地,席地而睡。

  一切都那麼自然,梅道診所像是這些離鄉背井的甲良人的家。

  這樣嘈雜的環境,每天湧進上千病患,醫護人員工作相當忙碌,但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平靜的笑容,沒有不耐煩。或許,是辛西雅的平靜、沉穩、柔軟,形成一股慈悲的能量,充斥著整個梅道診所,才讓此地顯露出一派自在、祥和的氣氛。


*     *     *     *


  約好採訪時間來到梅道診所,卻沒見到辛西雅,詢問診所的工作人員,他們說辛西雅在開會。果然,圖書室裡辛西雅正和幾位醫護人員開會。

  辛西雅開完會走出圖書館,她懷著歉疚的表情走向我們:「對不起!等一下我得到鎮上開會,實在非常抱歉!耽誤了妳們的時間。」她的語調輕柔,態度十分誠懇:「或者,妳們先去處理其他事,等下午五點,我下班了之後,我們再談。」我們欣然同意她的建議。

  黃昏時刻,我們依約又到梅道診所。這時,辛西雅已經坐在辦公室等我們。見她神情疲憊,一臉倦容,實在不忍。

  「妳看起來很疲倦,要不要休息一下?」

  她打了一個呵欠,卻說:「沒關係!不好意思,上午讓妳們等了那麼久,浪費妳們不少時間。」

  辛西雅讓工作人員幫忙泡了咖啡,然後,讓我們進入談話主題。辛西雅真的累了,她托著腮,眼皮沉重,不時地打呵欠,卻仍耐心地回答我們的每一個問題。我感到十分不忍,多次問她要不要休息,她微笑表示:「沒關係!」

  辛西雅的性格內斂,即使承受著工作重擔與經濟壓力,她始終是平靜、穩定。談起當年遭受軍政府的迫害而顛沛流離,在烽火中逃亡的驚險歷程,她淡淡地說:「沒有太多的困難,因為有許多人幫助我們。」


*     *     *     *


  在美索期間,我們除了採訪辛西雅,也採訪了梅道診所的醫生義工們,他們分別來自美、英、德、加拿大、菲律賓等國,都是受到辛西雅的精神感召,義務來到梅道診所協助醫療工作。義工們口中的辛西雅,是一位「慈母型」的領袖人物,性格堅毅,待人謙遜,處事務實。

  辛西雅除了辦診所,同時創立了難民托兒所和小學,因為在美索的緬甸難民和移民們得不到合法的身分,孩子們無法進入泰國公立學校就讀。為此,辛西雅只好自辦學校,讓孩子們有機會受教育,並且在難民營設立孤兒院,收容照顧年幼失怙的孤兒。

  與辛西雅相識十五年的德籍女醫生英格說:「許多人以為,我幫助辛西雅醫生是被她的理想感動。其實不然。辛西雅醫生不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她並不想刻意去做什麼,而是做當下她認為應該做的事。她真正感動我的,是她的同情心、憐憫心、謙虛、耐力和踏實,不論做什麼,她永遠是實實在在,遇到再大的難題,她總是平靜、耐煩,勇敢地面對。」

  行醫、辦學,龐大的經費來自國際非政府組織(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援助,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部分NGO團體縮減或停止了對梅道診所的經援。辛西雅肩上扛著沉重的擔子,她默默承擔、不卑不亢。


*     *     *     *


  一九九九年起,辛西雅的義舉引起國際媒體注意,關於梅道診所的報導躍上國際版面,為辛西雅個人贏得了多項慈善獎項,包括有亞洲諾貝爾和平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及中華民國周大觀基金會頒贈的「二○○五年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對於這一切榮耀,辛西雅淡然視之。她說:「我只做我應該做的事,沒有什麼特別。如果,因為這些獎項,能引起國際社會關心緬甸難民的問題,這才是獲獎的最大意義。」

  目前,包括美、英、加等西方國家願意發給辛西雅公民簽證,歡迎她移民,但辛西雅絲毫不為所動。為什麼她不到西方國家?為什麼她要放棄優渥的生活?為什麼她選擇和窮苦的族人在一起?

  辛西雅說:「我從緬甸來,最終還是要回到我的故鄉緬甸。身為緬甸難民,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所有跟我一樣流離失所的同胞共同的處境,即使受苦,我們也要在一起。」

  如今,十七個年頭過去了,緬甸獨裁政府依然大權在握,這一批離鄉背井的緬甸難民們,回家之路更遙遠了。


*     *     *     *


  自泰返台後,不斷與朋友分享這一次的邊境之行,忘不了山裡人的身影與處境。書寫時,辛西雅醫生平靜、柔美的面龐時時浮現在眼前。

  她真的沒有煩惱、沒有憂慮嗎?眉宇間淡淡的愁痕,不經意地洩漏她內心深處承受的壓力與煩憂。原來,這位「眾人的母親」,不是真的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只是她將一切放在心裡,自行沉澱與轉化。因為她知道,在梅道診所裡的每一個人,都與她一樣,有著隱隱的憂慮與深深的鄉愁。

  希望,透過《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的出版,讓更多人知道,在那偏僻的泰緬邊境,有這樣一群人,正無奈地、掙扎地、有尊嚴地存活著。願大家挹注關懷與愛心,給予他們溫暖和支援。

附註:

  本書版稅將全數轉贈辛西雅醫生,以表達我們對辛西雅醫生的敬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