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恩師─追尋美好世界的李澤藩
李老師二十四歲時和師母結婚了。婚後就住在幼稚園教師宿舍,他常在那附近寫生,畫了許多作品。一九三○年他的一幅作品得到台灣水彩畫會獎,被高價買去,加上另一筆指導美術比賽的獎金,於是便有了到日本參觀「帝國展覽」的機會。這個展覽規模很大,作品又精采,他心中受到很大的衝擊。但由於大兒子剛出生,他便打消想去日本進修的念頭,改用通信的方式向回到日本的石川老師討教。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三年時,李老師的二哥和父親因病相繼逝世,他堅強勇敢的扮演著大家長的角色。他生了九個孩子,家庭負擔非常重。孩子小的時候,他常一面作畫一面督促他們做功課,帶領他們做運動,叮嚀上下學的安全,有空時就帶孩子到溪邊釣魚、寫生。他和師母勤奮刻苦的工作,認為品德培養和身心教育是能給孩子們的最好事物。 光復後,李老師被聘到新竹師範學校任教。為了營造藝術的氣息,他細心的佈置美術教室,有時也帶學生到郊外畫畫,並舉辦展覽。他常說:「我們是教育者,帶領學生作畫,不能自以為是畫家」。李老師還曾擔任訓導工作,推動體育活動、軍樂演練、種花草、美化生活環境,以愛和鼓勵來教導學生。每週有一天,他還在當時的國立藝專和師大兼課。 李老師很珍惜物資,作畫不講求很好的畫材用具。便宜的、舊的他都能靈活使用,畫壞的部分也用水來洗,還意外的發現這種特殊效果。 李老師大部分畫的是水彩畫,也有水墨畫、壓克力畫和油畫。他喜歡嘗試結合各種媒材和技法。除了寫實表現以外,也曾嘗試一些抽象風格的方式。他最喜歡描寫他所到過地方的風景、家裡的花卉靜物,還有一些人物畫和對他特別有感受的事物主題。 李老師很認真的對待作品,每一幅畫都要自己裝框、打包,注意運送的方式和掛畫的場所位置,有時還會再拿回來修改。 他常廢物利用,將許多已損壞的東西變成效能奇佳的用品。也會為兒孫們做玩具,只用剪刀和摺紙的手法,就可將紙餐盤做成栩栩如生的動物。 一九六五年李老師從新竹師範退休了,但他還是在學校兼課。一九七三年時他到美國探望在那兒工作的子女。他參觀了許多的名勝、美術館和展覽。每次外出,他都帶著簡單畫具,隨時畫速寫。短短五個月,他就畫了許多的作品。回國後不久他榮獲中華民國畫學會水彩畫類的金爵獎。 在一九七六年時,李老師因為工作過度勞累而中風了。復健當中,他常回想許多過去的生活情景,便憑著記憶,描繪新竹家鄉一些現在已不存在的建築與景物,筆法變得非常的細膩,畫面事物豐富,好像要把他所有記得的景象都留住一樣。李老師的畫融合了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美感,他的創作得到很多人的欣賞,接下來的幾年中,國立歷史博物館以及許多的畫廊為他舉行很多次的個展,但他還是一樣的樸素謙虛。他的淡泊名利在他的二兒子李遠哲(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央研究院現任院長)一九八六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表現得最明顯。當時,每天到家裡來道賀的人非常多,當年的副總統也來了,李老師卻很不習慣這樣的熱鬧,直說這個「諾貝爾」獎真是「諾畢碌」獎(「諾畢碌」是日語nobiru的中文發音,也就是「令人筋疲力盡」意思。) 李老師在一九八九年(八十三歲)時,因為肝硬化,在新竹家中逝世了。一九九四年其家人將舊家改建成大樓,並秉持著李老師熱愛藝術、誨人不倦的精神,在三樓成立了「李澤藩紀念美術館」,定期展出他的作品,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觀,以推廣美術教育的方式來紀念他們親愛的父親──這位不平凡的畫家。 我在新竹師專求學時,李澤藩老師擔任我們的水彩課程,當時他已六十幾歲了。李老師特有的平易近人、幽默風趣、藝術專業和教學方式,一直是我深深景仰的。有別於李老師對子女的嚴謹教育,李老師對我們是非常寬鬆的(也許是因為把我們當做他的小小孩或甚至孫兒輩吧)。他上課時話不多,但都言簡意賅,而且是用淺顯的詞句和輕鬆的語調來表達。在課堂巡走看我們練習創作時,他會動手幫我們修改圖畫。記得他第一次走到我的背後,看著我畫圖時,可能是覺得還不錯,以為我有特地拜師學習,問我老師的名字,我答以學校的美術老師:「謝道仁。」結果,剛好謝老師也曾是他的學生,馬上他就說了:「啊!那個調皮蛋!」我聽了感到好有趣,也從這個小事件中知道李老師很清楚學生的個性,也很關懷學生的狀況。 李老師除了在教室讓我們學習畫靜物、花卉和模特兒外,也常常帶我們到郊外寫生。面對著大自然,他的感情似乎特別的豐富,他會教我們觀察樹木的色彩、形態與孕藏在裡面的生命力,然後仔細的把眼前的景物畫在速寫簿上或畫紙上。看他示範寫生也是一件非常魔幻的事,他不以鉛筆做詳盡的草稿,而是直接用水彩筆沾上淡淡的色彩,以線條畫出大概的景物位置,然後再做天空的大片渲染,遠景的朦朧描繪……依次完成一幅生意盎然的風景畫來。 畢業後我在台北教書,偶爾回去新竹時,都會盡量去看李老師,喜歡再多領受老師的教導。一九八六年我從法國進修回來,返回母校服務,在一次學生畢業展時,我與另一位老師扶著那時已中風過後,身體變得孱弱的李老師看畫。當時,我觸摸到李老師瘦骨嶙峋的手肘,心裡由然升起一種不忍,想到為師者盡心教學、愛學生,付出一輩子的時光,到年老體衰時,學生卻無法為老師做些什麼,而我除了手扶著老師行走之外,好像也沒能夠做到其他更好的事情,內心感到悵然不已。 李澤藩老師去世時,當時我為了再次進修到法國去,我先生代替我參加喪禮告別式。一九九四年李老師家人成立李澤藩紀念美術館之初,我即受召喚擔任美術館基金會的董事和義工,幫忙更換檔期相關的工作,譬如作品賞析文字的撰寫、為來訪觀眾解說,另外並負責編寫每期的兒童導覽單。進行這些工作時,我得以更靠近地欣賞李老師各時期的畫作,揣摩他在創作時的各種心思,彷如再次孺沐在他的藝術指導慈暉中。同時,在工作中也不時可以聽到其子女或工作夥伴們談論李老師生前種種淡泊名利、可敬可佩的事蹟,讓我對老師更加崇敬。 因此,在青林出版社邀我創作這本書時,我自是非常的歡喜,因為以圖畫、文字為老師的生平留下簡要的紀錄,這是我可以為老師做的極有意義的報恩方式。由於尚有教學研究及其他的工作,這本書進行得相當緩慢,包括醞釀的時間,這本書費了兩年多才完成。 我創作這本圖畫書的意義,除了紀念敬愛的李澤藩老師,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位不平凡的大家長、老師和畫家之外,也特別為了李老師的家人和後代──尤其是沒見過李老師的後代子孫,他們可以在年少時期因閱讀這本圖畫書而對李老師擁有相當的認識。 在內容傳達上,我面臨到李老師如此豐富的一生,很難用一本圖畫書來表現的難題,我便決定將本書做總括式的生平事蹟敘述,以年代排序,並歸納出幾個重要的主題來闡述,書後則以「邀請卡」的形式,標出李澤藩美術館資訊,讓讀者可以進一步的尋找更多的相關資料。我也在圖文敘述中加入一些想像,安排兩個小精靈的角色,並由他們的對話帶出李老師的生平事蹟,以較趣味的方式來柔化傳記的教育嚴肅性,並在畫面上多注意藝術性的表現。 李老師的創作以水彩為主,本書中的畫面也會展現其作品,為求視覺效果上的統一,我採取水彩來表現。色調上,在表現李老師過去事蹟的場景裡,我採用褐色調的色彩,營造有如逝去的歲月蹤跡。 書中內容眾多,而頁面的空間有限,因此,每個主題所需的插畫,其大小內容與所要搭配的文字位置,我都一併在畫紙上預先安排;同時,也特別注重相關人物容貌、建築樣式、物件形體、文件內容等史物的考證和參佐,以求能做更真實的呈現。 我在創作這本圖畫書中所使用的表現方式和我的純粹繪畫藝術是不太一樣的,我發現這種情形正如李老師一改往日的雄渾手法,而以細密的筆觸描繪他記憶中現已不存在的家鄉景物是一樣的,都是相同的傳達懷念事物的心情──心中所懸念的具體事物需要表露、傳達時,會由大片色彩揮灑的方式轉換為綿密細膩的描寫,具體而微,因不如此則無法盡釋。 限於能力,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屢遇困難和挑戰,深深體認到學習路上的永無止盡。 此外,在重覆閱讀李老師的相關資料與畫作中,愈感李老師品格與繪畫藝術的過人之處。尤其,這些年來對李老師畫作的藝術創作理念、態度與人格特質的一些賞析觀察心得,發現真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融合,或是說真、善、美的自然呈現。這裡特舉一些李老師的言論、作畫態度和處世作為之例說明:
經濟上的重擔並沒有使李老師世俗化。有時他寧可拒絕畫商的訂購,而對於熱誠的學生或知音,他的畫價就常是畫框的價格。他的待客之道是一貫的真情,對純樸誠懇的人他熱情接待,高尚高貴的人他客氣接待,但對浮華不實的人他可能就是不搭理了。
他常教育孩子:「沒有教育性的話不要說」,對鄰居因失火殃及李老師家而有意賠償之事,他教導孩子:「人家房子燒了,已經夠可憐了,怎能要他賠償」。藝術創作上他並認為:「美術要擴大到心裡的美化、為人的美化。」
他作畫往往一洗再洗,畫了又畫,以求盡善盡美,每一幅畫,不論大小,都把他的全副精神放下去,日以繼夜,直畫到他自己滿意為止。只要看到美的地方都要停下來作畫。 對於孩子們要去看無謂的巷口爭吵事件,他這樣的勸阻:「不要浪費你們的眼睛去看醜陋的東西,眼睛是生來看美好的東西的」,而面對大自然時,他感嘆:「自然的美妙令人心服其造化的偉大」。
李老師在我年輕時教導我藝術創作,他的為人是我遵循的榜樣。他一生個性純真正直,感情豐富,才氣洋溢,理智思考,勇於嘗試,求新求變,勤奮創作(共畫了六千多幅畫作)……我也發現他的許多人格特質與福智團體的日常師父有著異常相似之處,尤其是品格高尚、生性淡泊、處世低調、慈悲為懷、節儉惜物、生活規律、律己以嚴、做事認真、知識淵博、堅毅不撓、不麻煩他人、凡事動腦筋操作解決、具寬廣的視野等方面。人生能夠遇上令人崇敬的師長真是很幸福的事。雖然李澤藩老師離開人世了,可是感覺上又還很接近,因為他一直都還留在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