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
旺 旺 到
人類從遠古時代在大自然中選擇狗為最好朋友,而牠終究也沒令人失望,成為最善解人意的動物,在十二生肖中,狗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不管是山顛海邊、城市鄉村;也不論中外古今,狗總是與人隨行,到處可以聽聞到「旺旺」的犬吠,而且是那麼熟悉、親切,所以中國成語中也常用「雞鳴犬吠」、「雞犬桑麻」來形容農村生活。而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中以「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中「雞犬相聞」就是來顯示農村生活富庶。正值這中國狗年旺旺到來的前夕,讓我們來談談牠的一些特質以及在中國文學上的價值。 狗的聽力是人的四倍,對聲音十分敏銳,從任何方面傳來的聲音,牠都能正確找到此聲音的源頭,就是睡著也不例外。因此,你不要以為牠睡著了就可以偷襲,錯了,只要牠一覺察聲音有異,會立刻跳起來吠叫,冷不防讓想襲擊的人後退三步,所以,很多人養狗看家,而牠們也確實能盡忠職守達成任務,這完全是靠牠那敏銳的聽力。 狗是大近視又色盲,無法辨別顏色,只能以黑白濃度來判斷,所以牠不清楚主人為牠穿上鮮艷的狗衣服,卻能看穿人的心事,用眼神來表達情感。狗以眼睛高度的水平做為行動準則,從上面下來的壓迫感會使牠感到不安,若採低姿勢,牠會更肯接近,而比牠眼睛看到的高度更低時,會使牠更安心,因而,要討狗歡心最好是蹲下來,因為牠的視野就是要低才能安心。所以,成語中有「狗眼看人低」,便是罵人隨意輕視他人的意思。 狗的牙齒共有四十二顆,是上下相對,交錯生長。在我國成語中有「犬牙相錯」(敘述於後)的典故,犬齒的長成各有其作用,它可撕裂,囓碎食物,咬斷大骨頭,但也能用牙齒叨著小狗而亳髮未損。 狗的鼻子對味道最為敏銳,這是牠情報的來源,加上狗又有學習的能力,除了本能的學習外,還可經人類教導,訓練成為導盲犬、或協助辦案的緝毒犬。 狗是群性動物,擁有與生俱來的團體意識,牠除了本能保護主人外,只要住在一起的伙伴,牠也一樣的照顧,牠可能會對別人家的貓凶神惡煞,卻對自家貓溫柔有加。我國也有句「狗吠非主」的成語(敘述於後),正好印證了狗這個特質。 狗的特質很多,只要多接觸便可體會到牠許多喜、怒、哀、樂的感情,但最令我們感動是狗的忠心,古云:「子不嫌母醜,狗不嫌主貧。」靈犬萊西從窮人家被賣到富有公爵夫人家,牠因想念舊主,不斷逃脫,最後靠牠敏銳的感覺,跑了一千英哩回到主人身邊。在中國成語中「犬馬之勞」、「犬馬戀主」(敘述於後),也都有忠誠不渝、盡忠效誠之意。走筆至此,讓我們來談談狗在中國文學上的價值。 一、犬牙相錯 語出《史記》〈文帝本紀〉:「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錯,此所謂盤石之宗。」 錯,交雜銜接之意。《史記》〈文帝本紀〉記載:漢高帝得天下後,分封劉、呂氏各子弟及功臣土地,城城交錯並列,彼此互相牽制,為的是建立大漢堅固的基業。 今解釋為交界處如犬牙般參差不齊;也用來形容兩種以上的勢力,彼此互相牽制,又稱「犬牙相制」。 二、狗吠非主 語出《史記》〈准陰侯傳〉:「跖(音ˊㄓ)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跖,指盜跖,傳說是柳下惠之弟,為盜故稱為盜跖。 我們都知道堯是古之仁君,而盜跖養的狗,竟然吠堯。並非堯不仁,而是狗看見不是自己主人,或陌生人本來就會吠叫。此句的解釋是說狗看見不是主人時,就高聲吠叫,用來比喻人臣或奴婢各忠於自己的主人,對非主的人不肯恭順,甚至如犬吠般惡言惡語。 三、蜀犬吠日 蜀,四川省的簡稱。全句是說,蜀地的狗很少看見太陽,偶爾見了便對日狂叫,用來比喻少見多怪。 語出自韓愈《與(給)韋中立論師道書(信)》中:「蜀中山高霧重,見日時少;每至日出,則群疑而吠之也。」 柳宗元,答(回)韋中立論師書(信):「屈子賦: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因怪而吠);僕往聞庸(湖北)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 不管是韓愈、柳宗元都發現蜀犬因疑因怪而吠,原因乃因四川多雨少日出,只要一見日出則群疑而吠,這就是蜀犬吠日,少見多怪的由來。 四、犬馬戀主 語出:《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詔表〉:「……踴躍之懷,瞻望及側,不勝犬馬戀主之情。」 釋義:狗馬對主人非常忠心,每每不忍離開主人。比喻臣子對君王的忠誠。 古代人臣言事於君,稱為上書,漢代上書分章、表、奏、議四種:章用以謝恩,奏用以按劾,表用以陳情,議用以執異。 自曹丕即父位,篡漢改國號魏,先是誅戮曹植的黨羽丁儀、丁廙(ˋㄧ)又下令曹氏各兄弟諸侯回到封地,曹植先被遣去鄄城,不久受讒被拘禁洛陽,後在母后卞氏向曹丕乞保,才得以放歸。據傳,有一次曹植被召見,曹丕命令他必須在七步之內成詩,曹植吟出: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箕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生根, 相煎何太急!
與狗有關的成語不勝枚舉,現只略舉幾則與各位分享,其實不只是狗,其他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也都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因為十二生肖是中國獨有的產物,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