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日月紅茶的春天

台北 子軒


  沿著台二十一線埔里往魚池的路上,駛入台灣農林公司的日月茶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草生栽培,依著緩坡層層疊疊的茶樹,深淺的綠色漸層中,抹上一片片當綠肥的波斯菊以及魯冰花,嫩黃紫,更襯出滿眼的青翠,路邊插著一個牌子──「慈心有機驗證」,園內兩公頃多的紅茶茶園已轉作有機兩年。

  園中豎立著兩層樓的廠房,檜木的建材年近半百卻保養得很好,樓上四面牆的窗戶清一色木格子窗框配上透明玻璃,不但通風良好而且自然採光,屋旁老樹環立,幽靜中不失清爽與活力。

  日月茶場的興衰史

  日月茶場在日據時代很活絡,台灣光復後由政府接收,並改組成為台灣農林公司,在魚池埔里地區茶園面積廣達七百九十四公頃,是當地最大的茶園。

  老師傅回憶早期茶場的盛況:廠房的機器不停地運轉,兩百多名員工三班制輪番上陣;每天早上要先集合升旗,提振士氣與布達事項。對於當地居民來說,農林公司曾是全家生計的來源,而生活的大小事幾乎都與採茶製茶有關,迄今仍有很多農民以契作方式在農林的土地上耕種。

  然而,好景不常,民國七十幾年時,檳榔樹一棵每年可以賣到一千元,旗下農戶紛紛在茶場的地種起檳榔,茶株嚴重流失,用比例來算,當年每一千棵目前只剩一棵。加上近二十年印尼與越南加入競爭,茶場欣榮不再;近年泡沫紅茶盛行,量的需求高過質的要求,日月紅茶的光景大不如前。

  逐漸萌芽成長的心願

  市場不看好的情況下,農林為何轉作有機紅茶?前董事長夫人莊惠宜女士是關鍵人物。她跟著日常老法師學佛,熏習慈心不殺的理念有數年之久。幾次她看到寺院裡供應奶茶,暗想:「如果能種出有機紅茶,以清淨物供養佛菩薩該多好!」可是這個念頭暫時只能深藏心中,因為她要理家、侍奉婆婆。

  她非常認同慈心不殺、一切生命和諧共處的理念,事實上自小她就經常問自己問題:「有沒有一個生命因為我的存在而更美好?」「要如何讓愛護生命、光復大地的理念化成有效行動?」於是,她把這個心願寄望旗下有不少農地的先生。

  為了讓先生認識有機農耕,三年來她利用周末帶著先生去參訪有機農場,讓先生在生機盎然的環境中感受有機的好處與可行性。九十三年初,她隨著董事長先生到魚池茶場和員工共進尾牙宴,發現魚池茶場居然專種紅茶,而且場長就是曾任三峽場長的吳森林先生,兩人還因一包有機李子而結識。

  啟動轉作的契機

  吳森林自小在鄉下長大,深知農藥禍害,心疼土地死了,變得只長青苔、不長花草。六年前,他就有強烈想投入有機農作的想法,在轄區內的李子園不用農藥、化肥。聽說董事長夫人也關懷有機,吳場長便以一包紅肉李相贈,沒想到彼此因為照顧土地、關懷生命的有機理念,啟動了農林公司轉種有機茶的契機。

  吳場長願意試種,再來的問題是總公司會同意嗎?農林是個上市的公司,擁有股票的就是股東。如何說服他們轉作有機是製造生機,做有機茶對公司、員工、消費者以及大地都能帶來長遠的利益?如何在為十五萬的股東創造更好的福利,同時也讓契作農民、土地也得到最好的回饋呢?

  莊惠宜遊說公司主管幹部,唯有提高品質並且多元化經營,農林才能穩定成長;社會大眾對身體保健以及接觸自然的休閒品質日益注重,有機栽培已成世界的新主流。她甚至帶著高級幹部參訪有機農場,了解投資做有機的意義。雖然公司沒那麼快就通過預算,莊女士毫不猶疑地南下,親自帶著員工做做看。

  改頭換面多元經營

  她運用有限的經費改變日月茶場的硬體,使其略具庭園餐廳的雛形,以發揮多元的功能。首先,樓下的辦公室改為展示空間及解說教室;再把二樓老舊天花板拆掉,讓屋樑露出來,產生挑高的效果,並撥出一半的空間,利用拆下來的製茶用的萎凋槽木料,隔出三個房間及寬敞的和式餐廳。二樓原木地板的餐廳裡,有一排修竹列隊迎賓,這兒除了供餐,晚上更可以彈性地變成寢室。停車坪旁邊二十坪大的老舊工具間也搖身一變,成為美觀實用的衛浴設備及洗手間。

  整個設計的格調頗具和風,簡單大方卻不失典雅,觸目所及全都是自然建材,仔細觀察,忍不住讚嘆規劃者的精心設計。望出透明的格子窗,近處婆娑的枝葉中蟬鳴鳥叫;樹下成排草生栽培的茶叢,綠意養眼;遠處重巒疊翠,偶爾附近日月潭飄來的水氣氤氳,輕紗繚繞,更添詩意!莊惠宜更親自帶著員工鋪設枕木、種草皮,在林蔭下擺上幾張桌椅,懸了幾個吊床,任誰來了都想流連一番。

  辛苦而不「心」苦

  老茶場改頭換面之後,吸引不少訪客,事情自然變得又多又雜。莊惠宜身先士卒──刷廁所、折床單、打掃、農務、為來賓解說完就急忙上樓炒菜做飯、活動結束又回過頭繼續貼茶罐標籤;吳場長經常飯吃一半就去接待臨時之來客,吃完飯又接下去幫忙洗碗,兩個帶頭的人這麼拼,員工看在眼裡,怎麼忍心不幫忙呢?

  場裡的業務原本清淡,除了吳森林場長認同有機的理念外,其他員工聽到要種有機,還要改變經營路線、改造廠房,忍不住懷疑:「這咁有可能?」莊惠宜知道,要與員工培養默契需要時間與心力,因此她每星期到南投停留的時間從兩天變成五天,每天一大早就來茶場報到。員工本來以為她只是一時興起,沒想到最難的、最辛苦的,董事長夫人都自己挑起來做,他們的士氣也就被激發出來。

  共事時,莊惠宜會找機會分享理念、了解員工感受,也試著關懷他們的健康與家庭生活。她希望自己所做的,不只是使員工得到薪水,也能讓彼此成為生命中互相扶持提升的夥伴。一年下來,大家領略順乎自然的有機生活好處多多,漸漸也能辛苦而不「心」苦;連木訥的員工也學著解說,帶隊做田園巡禮呢!現在,員工和她什麼都做,不分彼此,解說、下廚、除草、洗浴廁,全能上場。

  她常在週一上完佛學課後,連夜開車南下,鄉間路燈稀疏不明,加上夜霧瀰漫,視線迷茫。但她心裡卻不迷茫,她很篤定地告訴自己:「我正在做該做的事,絕不退卻。」以前,她的周末一定陪著家人,現在她偶爾還忙到兩周才回家一次,幸好家人了解她為何而忙,對於家人的認同與支持她實在很感恩。獨自在中部的晚上,她經常拖著疲累的身子繼續包裝,幾乎每一罐有機紅茶上都有她的指紋。有時飯吃一半會有不速之客,莊惠宜雖然疲於應付,但想到如果錯過這次,這一群人何時能接觸有機、護生的理念?因此,莊惠宜還是打起精神帶頭解說。

  典雅精緻兼具環保

  南投縣政府建議把廠房當紅茶博物館,但莊惠宜認為博物館和生命教育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她要將茶園變成教育農場,讓護生、惜福、誠信、環保及有機的觀念推廣開來,希望有緣參訪的人能得到生態教育與心靈的啟迪,也讓其他農友看到有機耕種的希望,也願意改種有機茶!

  日月茶場的口碑不脛而走,吸引人的主因不只是清幽的園林,在這裡處處嗅得到自然純樸中若隱若現的典雅與精緻。

  就拿有機紅茶的包裝來說,樸素的銀白色的錫罐,配上苧麻繩穿掛的卡其色吊卡,以及再生紙貼標懷舊的味道,罐頂上那個一心二葉的圖案,超可愛的!它素雅的氣質在琳瑯滿目的茶葉包裝裡居然那麼搶眼!整個包材選擇以能回歸大地為原則,使用再生紙、密封罐設計可重複使用、不做禮盒,珍惜資源的環保精神躍然而出。以苧麻為提把的紙袋是請獄中服刑人摺黏而成,莊惠宜希望他們能在這份善業中也有一分。

  阿薩姆與大地的契約

  這樣做了一年,別人怎麼看待農林的轉作?莊惠宜談到當初想轉作時,茶葉改良場並不看好。可是最近茶改場邱場長常帶農友來觀摩,當農友質疑日月農場如何證明是真有機,他馬上制止,並介紹慈心驗證的嚴謹作風。但莊惠宜不會以此為足,環顧兩公頃的有機茶園,感歎說:「現在茶樹已不到以前的千分之一了,以往的農林茶園大部分變成了檳榔樹,我要把那失去的九百九十九棵茶樹再找回來。」附近農民看到日月農場的經營產生信心,已有兩個人開始跟著轉做。

  她要讓農友知道有蟲吃的茶葉是有人要的,轉作有機紅茶真的可以養活自己,不要依賴一年噴兩次農藥的檳榔。「我們的目標是把魚池所有的茶都轉作成有機茶,這是阿薩姆與大地的契約,希望茶株生產出高品質的紅茶,而我們來保護這塊大地,讓大地好好回饋,讓茶樹好好成長,這是人類、生態、植物間的一個契約行為,養地護生只要願意做,永遠不嫌晚。」

  農林除了魚池種有機紅茶外,目前也在三峽種有機「碧螺春」。三峽原本種的是青心烏龍及青心大冇等半發酵茶的茶株,目前有機市場已有農友在做,莊惠宜擔心會打擊到辛苦的同業,所以選擇目前沒有人做的有機綠茶──碧螺春。

  帶動社區做有機村

  莊惠宜不只關心有機茶,她也希望把有機理念帶給魚池鄉純樸的農民。對她而言,「有機農法不是一種做法,而是一種對待大地與對待植物的態度。」農林公司結合附近的慈心農友楊創發等人,協助附近生態保持得非常完整的桃米坑,大家聯手種有機蔬菜,成立蔬菜產銷班,將生態村轉型為有機村,讓遊客可以在領受大自然的洗禮之後,順手買有機菜回家。如此一來,既可保存豐富的生態,又能改善農友生活,進而改變他們的生命。

  除此之外,日月農場對有機、生態教育的推廣更是不遺餘力。吳森林場長導覽時會說明農藥化肥的過患,以及養地護生的重要。如果訪客流連於山景不願走,尤其發現燭光、燈影下的夜景更浪漫,怎麼捨得走?茶場也提供住宿。他們的餐飲標榜清淨的「蔬食」,材料來自周圍從事有機的農場。為了網羅食材,常要開車半小時去東家買有機菜,又四、五十分鐘去西家買有機菇。廚師也很用心將素食做得比葷食更好吃,曾經有三十位企業家及七十位小學生分別造訪,吃了這些不加味精、不加罐頭高湯的菜根香,因而認識化學添加物的隱憂,結果全體人員對在此的體內外環保都非常滿意,且讚賞有加。

  編按:

  日月茶場位於南投縣魚池鄉中明村有水巷38號 Tel:(049)289─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