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院──消失中的古老院落

台中 碧珠


  客家的三合院又稱為「夥房」,是早期客家族群典型的居屋。趁著美濃參訪之便,我們參觀了一座古老的三合院,據說正統的客家「夥房」,庭前通常都有半月形的池塘,稱為「半月池」,除了有蓄水、防火、調節氣溫等多種功能外,在風水學上還有聚財避火的功能,如今很多「夥房」的半月池都已被填平建了房子。三合院的正中央是祖堂,一般稱為「正廳」,祖堂大門上端刻劃著堂號,顯示族群的來處,如邱姓家族的堂號是「河南堂」,徐姓家族的堂號是「東海堂」等等。

  祖堂前端的燈樑上掛著男燈和女燈,當結婚時男方則會攜著男燈(通常綁在整枝甘蔗的尾端)到女方家迎娶,女方則會攜帶女燈到男方家,有男有女,象徵著百子千孫,綿延不絕。正廳的正牆上方,左右各有一個大大圓圓的洞,叫做「堂眼」。面對著戶外的「堂眼」,看起來像是人的一雙大眼睛,象徵著「祖先們看著孩子在院中玩耍」,也就是看著後代子孫的意思。由正廳後方窗戶往外看出去,有條長長半月形花台,看起來宛如房子的靠背稱為「化胎」,在風水上有安穩的作用,同時也代表「有後」,祈福後代萬世昌隆的意思。

  閩客三合院的不同

  「正廳」上對聯不少,祖宗牌位兩旁貼著的「楹對」是宗族幾百年來謹遵的族訓;棟樑兩邊寫的是「棟對」,通常是記載著祖先遷徙的過程和功名,在閩南是官宦世家或大戶人家才看得到的「棟對」,在客家卻是不論種田或當官,家家戶戶都有「棟對」,有些因輾轉遷徙而源遠流長,「棟對」往往長達五、六十字。客家「夥房」的「正廳」,使用功能和閩南人不太一樣,閩南三合院的「正廳」中央供奉的是神明,客家人的「正廳」卻是祭祀祖先的祖堂。中央牆上貼著大大的「壽」字,表示祖先福、祿、壽同享的意思。祖公牌上女性一律寫「孺人」,一般來說,孺人是高官母親的封號,為何客家婦女在祖牌上都稱為孺人呢?據耆老的說法是因為客家婦女曾救過皇帝,因此皇帝特賜孺人的封號。祖宗牌位的桌案下方是「土地龍神的香座」,閩南廳堂則沒設立,這或許與客家人大都是以農耕為主有關,他們習俗上是敬土畏神的。

  此外,拜天公的方式也不太一樣,閩南人將天公爐設於「正廳」的燈樑上,客家的天公爐則必須見天,因此一定設在戶外。夥房還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廊」。祭祀空間「正身」和居住空間「橫屋」交會於廊,客家建築是「外廊」式,橫屋隨著祖堂的高度,越建越低,每個房間都有單獨的門戶,在屋內是不相通的。「正身」與「橫屋」的屋頂在轉折處有所謂的「轉溝」,它具有排水及區別輩分的功能;閩南建築則是採用「內廊」式,走廊在房子裡面,房間與房間是互通的。

  在高樓林立的今日,「夥房」已漸漸消失,且為西式建築所取代,美濃的三合院也漸漸走入歷史,只留下零星的院落,但其歷史及特殊結構卻讓我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