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吃飯會胖!

台北 滄浪


  自從經濟起飛之後,國人的消費習慣改變,稻米消費量持續下滑,據農委會統計,九十四年平均每人每年只消費四十八點五公斤,換言之,一天平均進食量是一百三十公克,大約是兩小碗,僅為六○年代以前的三分之一。

  近年來,國人講究營養,蔬菜水果的消費量快速成長,躍升三倍以上。飲食口味求新求變,加上工作忙碌,外食人口激增;短短幾步路,餐廳琳瑯滿目,有日本料理、義大利菜、法國菜、以及美式的比薩、速食連鎖店。很多年輕的小倆口愛去西式餐廳,文化多元、新鮮有趣,一人一客,各取所愛;中式餐廳就欠缺這種吸引力。

  即使在家裡開伙的人,用餐習慣也從小時候的「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很多人菜、肉、水果吃得多,卻又怕過剩的營養累積為脂肪,所以少吃飯減少卡路里的攝取,這些就是米飯的消費為何日漸減縮的原因。

  更甚者,有一派提倡用高蛋白、低脂減肥的人更是粒米不沾,認為澱粉的攝取會阻礙體脂的燃燒。殊不知這樣一來,放心猛吃,經常會攝取過量的蛋白質,蛋白質的代謝物尿酸過高,會造成痛風或讓腎臟負荷過重而導致尿毒症。

  今年二月七日的新聞報導就有一個例子:有人因為深信納豆的養生功能,把納豆當飯吃,引起急性痛風,到三總緊急求醫,檢驗時發現他血液中的尿酸值居然超過正常值的兩倍!此外即使完全看不到脂肪的瘦肉中也含不少油脂,燒烤時就會有油脂滴出即是證據。猛吃肉卻不吃飯使得國人的身材像美國人一樣,越來越多肥胖或心臟血管有毛病。以為吃水果不會致胖也是另一種誤解,水果的甜度高,果糖自然不少!

  反觀韓國、日本與大陸人的體型適中,他們米食的消費量都比台灣人高很多。農試所專門研究稻米的賴明信博士指出:米澱粉的利用率最高,食用後迅速轉為葡萄糖,人體可直接利用,不會增加體重;如果食用糙米或胚芽米,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他命的含量更佳。所以一般人以為「吃飯會胖」,實在是太冤枉稻米!

  稻米不但營養高,水稻田涵養地下水、調整氣溫的功能更是不可小覷,中國人的水稻文化綿延了五千年,養活這麼多人,種稻本身如何配合天時、地利,發展出變化繁多的米食,箇中的智慧與巧思,更該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