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植物「原住民」共舞──拜訪艸日土農園

台北 瑞珠


  從霧社到廬山路上,一行人到春陽溫泉的「艸日土農園」,沿途山路崎嶇蜿蜒,當車隊停好時,赫然發現我們佇立在一座工寮前,工寮前方視野遼闊,與遠方重巒遙遙相望,此處正是山谷地。

  農園主人莊明堂略帶靦腆地招呼大家,他那內斂的神采隨著成串的妙語漸漸散發出來。他秀出一串綠皮帶著黑斑的香蕉,招待前的一番話,聽得每個人瞪大了眼睛。

  「這是雪蕉,去年三月山上下了一場三十公分厚的大雪,工寮近處的幾株香蕉也被雪覆蓋,所以叫它『雪蕉』。香蕉皮上的黑斑點是炭疽病的痕跡,香蕉最怕炭疽病,這串蕉我無意間用塑膠袋套上,居然沒有爛掉。很可能香蕉身上的炭疽病孢子被悶死了!」雪蕉的風味果然香甜可口,大家品嘗之餘,也發現這位農友不是等閒之輩。

  乍聽「艸日土」農園,覺得取名真特別。後來發現原來這三個字,正是莊明堂的姓名部首組合而成,不知是刻意?或只是巧合?與他一番談話後,發現大部分農友「視草為敵」,欲除之為快,他卻深信「見草是藥」。他覺得作物的成長,除了需要陽光、土壤、水外,草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主人有此理念,農園會取名「艸日土」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熱愛農作 租地累積經驗

  莊明堂因家中世代務農,從小對花草植物很感興趣,祖父做農事要求很嚴謹,踏實的做事態度深深影響著他。國中畢業後,選擇念高農、農專,在學校學園藝、農場管理。退伍後在退輔會工作,分派到武陵農場種水果、高冷蔬菜。兩年後,改在奧萬大林場工作。七十九年起,他利用公餘,開始在林場附近租地耕作,曾種過茶、花卉、盆栽、蔬菜,不乏失敗的經驗。

  雖然他熱愛農作,並不喜歡農藥,他說:「農藥很臭,味道不好聞,用多了對身體傷害很大。」但是七十年代,幾乎農友都相信沒有農藥做不下去,像他父親噴農藥,不做防護措施的人比比皆是。流風所及,儘管內心排斥,還是不得不接受。他和朋友合資種茶,後來一敗塗地,損失了一兩百萬,種不起來的主因,就是用了殺草劑。八十四年他種園藝花草,有一次栽植了五千棵滿天星幼苗,他依照標準嚴格用農藥、施肥,沒想到最後只有一百五十棵存活。經過兩次的失敗經驗,他得到一個很好的教訓:科技不是萬能的,前人耕作符順大自然還是有道理!

  八十五年他的父親因胃癌去世,其實周遭相識的農友,長期噴藥的下場,罹患肝癌、胃癌、洗腎的人不少父親的死,令他痛定思痛,不斷思考:「難道做農一定要噴藥嗎?」連學校老師教的都不離慣行農法,難道這是農人唯一的路嗎?他希望自己健康,也希望別人健康,慣行農法造成環境的破壞,這一點他在武陵農場工作時,已有深刻的體會。為了雙贏,他決定不再用農藥,尤其是殺草劑。九十一年,為了了解什麼是有機耕作,決定去中興大學學習相關的課程,他笑著說:「終於知道以前做的是無毒農業,有機的規定更嚴格。」從網路上,他也得到很多資訊,確信有機農業要走長遠,認證很有必要。

  勇於挑戰 找出土地原住民

  十幾年耕作經驗,已訓練出他不畏難、勇於挑戰的堅強毅力,即便是專家、學者的話,他都會去思考。兩年前,他在霧社高峰租地種青椒,同學說這種一年生作物,最好不要連作,連有機耕作也鼓勵採用輪作,避免蟲害。如此一說反促使他更認真去了解青椒的特性,加上不刻意拔草,還為青椒搭單層網架,讓植株更接近土地,快速吸收養分。結果他種出來的青椒個個長得又大又健康,而且連種兩三年,不只令同學訝異,台灣大學及國外考察團也來參觀過。

  目前的這塊地,三年前承租時友人都不看好,因為前一位農友用慣行農法種過薑,薑是耗地力的作物,種過薑的土地會很貧瘠,可能三年都長不出東西來。可是他一點兒也不氣餒,整地後,讓雜草自然生長,多年的經驗,他了解植物會找出它適合的土地生長,於是撒了三十幾種不同的種子,居然有五、六種作物長出來,而且長得很好。他在這塊土地上找出植物「原住民」,打破了「種薑地三年種不出其他作物」的迷思。

  種菜不只做法正確就好,有消費者抱怨他的菜不好吃,他虛心接受,因為要種,就要種出消費者吃得健康、又好吃的菜。所以,了解狀況後,思考各種可能性,最後決定朝種苗品種著手試驗。他先在同一家店,買數種不同品種的種子回來試種,採收的菜自己先試吃,再將口感不佳的品種淘汰,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如願以償,他的菜令消費者滿意。

  去年,他積極找驗證單位,寄出去的資料只得到慈心驗證單位的回應,而且很快就有驗證人員前來了解。當他提起和驗證人員互動時,彷彿見到老友般的快樂。雖然申請驗證有很多要配合的事項,一般農友可能會覺得繁瑣,然而看在學過農場管理的莊明堂眼裡,規定的事項必有其道理。

  他隨身的背包裡,裝滿農地管理的相關資料夾,我們看到一張畫得很細緻的農場配置圖,他說,那是為了配合驗證單位查驗地籍,以及自己管理的方便,他把農地上二十五筆土地和規劃的耕地繪製出來。更令人訝異的是一般農友拿慣了鋤頭,總覺得拿筆不輕鬆,可是莊明堂居然勤做農場記錄,耐心地記載平日的農務事項,仔細看下去,他也記錄生態的新發現。譬如二月二十四日,水池北方I3旁發現紅竹蛇。三月二日自製防護液,自製萵苣液防青蟲之用。三月三日A3~A6採收,06─芥藍菜十公斤;發現竹雞,A6兩隻小竹雞、C1一隻小竹雞、A1三隻大竹雞。(英文代號為耕地別)

  運用自然 善巧管理農場

  一般慣行農民見草就用除草劑,既快速又省事,但有農藥毒害等問題,而有機耕作者不用除草劑,卻要拔草拔得很辛苦。莊明堂卻不用那麼費力氣,因為他認為雜草拔得一根不剩是不必要的,它們的存在都有歷史的使命。土壤因為有草而豐富了生命力,保護雜草,可提供作物必要的微量元素,草生地就像作物的溫床,珍惜都來不及,怎麼會要除掉呢?不拔草也可以把菜種好,既不破壞生態環境,自己又不費力氣,正符合他的雙贏原則,何樂而不為?

  我們看到農地上還留有一棵小樹,「不要小看它,將來長大可以遮蔭,最棒的是鳥兒飛來棲息,可以順便幫我抓蟲。」莊明堂把耕地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提起病蟲害,他一點兒也不苦惱,大自然的生物鏈,一物剋一物的自然律,維繫物種的平衡,他深知其中消長的奧秘,只要努力學習做個觀察者,小心不要任意去破壞。

  他曾為了觀察蚜蟲,分兩區用不同的做法實驗。一區有管理,因為蚜蟲性喜乾躁,只要一天噴三次水,蚜蟲就會變少。另一區放任不管,發現剛開始蚜蟲數量增加,但增加到某個程度會因為食物不足、天敵等因素,蚜蟲的族群量自動減少。莊明堂說這種現象符合自然界「報酬遞減率」,也說明遵循大自然法則,不去干預,自然有平衡的機制。

  半網室園子裡種的高麗菜、芥藍菜等十字花科植物,這是小粉蝶的幼蟲──青蟲的最愛。莊明堂發現青蟲不喜歡菊科植物的氣味,於是把菊科的萵苣打碎製成防護液噴灑植株,這麼一來,蟲兒就不愛來了。不過,他會留一區不施防護液,讓蟲子也有得吃。此外,他拿蒜頭、洋蔥打汁和入牛奶,調成一種帶黏性的防蟲液,噴在作物身上,有些小飛蟲一靠近就黏住了。專家、農友集中精神對付病蟲害,而莊明堂卻運用生態,善用巧思,於研究中自得其樂。

  莊明堂在農園挖了一個長形水塘,水源引自瀑布,原先只是想儲水備用,以防灌溉缺水。第一年水塘的水很清澈,第二年開始長出綠藻,起先他還刻意撈掉,後來愈長愈多,乾脆不去管它,到了年底居然綠藻變成褐色了。這引發了他的研究興趣,他想如果由肥料機制去探究觀察,或許這些藻類可轉化成作物的有機質。第三年儲水池邊,出現腹斑蛙「給──給」的叫聲,有時也聽到「搭──搭」白頷樹蛙的鳴聲,蛙來,蛇也來了,還有竹雞、兔子也都出現了,水池四周充滿盎然的生機。

  為了更了解蛇,莊明堂抓蛇來研究,研究後將牠們放走,並以一顆誠摯的心,殷殷祝福,希望下次再見,牠們都已長大。他很感慨地說:「人比蛇壞,總是不分青紅皂白見蛇就打,而蛇除非危及生命,通常不會輕易傷人。人類也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只因脫離自然太久了,總是自以為是的為所欲為。」。他還發現錦蛇的氣味,齧齒科的鼠類聞到會不敢接近,因此就在工寮掛上蛇的蛻皮,不傷害鼠類也能解決鼠患。

  汨汨活泉 過得「有機」有奧秘

  我們終於知道:為什麼莊明堂覺得種有機很簡單?為什麼在他的字典裡彷彿沒有難字?因為他就像是一位知人善用的經營者,適人適用,運用智慧,堅持自己的方向。他運用自然機制,有效地管理農場裡的植物和動物,不但適地適種,而且恢復生態,他說:「種有機,一定要做全有機,這樣才會讓物種愈來愈多。」他堅信土地一旦恢復生態,有機耕作不會困難。

  談到有機耕種的未來性,他語重心長地說:「有機種植若以利益為導向就不會有原動力,也就無法永續經營。」問他的原動力是什麼?他說:「來自於利人利己的雙贏理念。」對人不利的東西他不種,種出來的東西不只要讓自己有錢賺,還要讓消費者吃了既健康又歡喜,彼此都蒙利受惠他才種。

  夜幕低垂寒意更深,大家紛紛添加外衣,莊明堂穿著單薄卻依然自在,大家不禁問道:「你不冷嗎?」他的回答滿有哲理的,「人要野化自己,想方法克服問題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想盡辦法改變環境來迎合自己。」因此他一年四季的穿著差異不大,想必是他藉以鍛鍊心志,磨練自己適應環境的方式之一。

  他自許:「有機農友是創意的挑戰者,遇到問題反而能激發自己解決問題的創意,就因為不斷的在挑戰農業技術,因此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目標和意義。」聽他這段耐人尋味的一席話,就像在閱讀一本富含勵志哲理的好書。莊明堂不斷地在向大自然取經、思維、實證,心中有一股活水源泉,汨汨湧出,使他常保一顆年輕的心,不自我設限,不斷自我突破,難怪他看起來那麼「有機」,散發陽光般的熱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