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菇 天然的卡好

高雄 芳宜


  台南下營的惠生泉有機農場是南區里仁的菇類供應商,農場旁邊種著幾畦有機蔬菜,這是一座專業種菇的農場(俗稱菇寮),培菌養菇都在這裡進行,整座菇寮面積不小,雖然覆蓋著黑網,但因為棚架高而且空氣流通,有別於傳統菇寮的陰濕陳腐的感覺。

  農場主人陳雅娟女士有著不同的思考,為了希望人工所培養的菇,也能保有野生菇的美味營養與食療的效果,他們尊重菇與其共生的生態環境,因此自創以天然栽培的方式種菇,不過這種經營方式曾讓他們受盡煎熬。

  養菌種菇為孝道 科技新貴換跑道

  陳雅娟原本在成大醫學院從事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先生從事齒模工作,夫妻倆原本都有一份待遇不錯的穩定工作,又怎麼會轉換跑道去養菌、種菇,最後還以「菇農」的身分來安身立命?

  當年陳雅娟在成大醫院實驗室工作,為研究殺了很多老鼠,因此工作壓力很大時,就經常會夢見被許多老鼠追咬。之後轉到病理檢驗部門,從事染色體檢驗,早些年重男輕女的觀念仍存在,有些人一驗出是女嬰就會去墮胎,她覺得自己好像是幫兇,不時萌生轉業的念頭。

  後來因為母親肝硬化,聽說靈芝菌絲體對肝病的患者有療效,便決定轉作養菌的行業。原本就是學生物組織培養,養菌對她而言不是難事。民國八十六年,就在實驗室成立的過程中,婆婆也檢查出罹患肝癌末期。她的先生雖然是這行業的門外漢,但為了救母親,也陪著陳雅娟一起投入培養菌菇的工作。

  菇菌種類很多,每一種都有其功效。她們夫婦一直堅持天然的食材,不應該添加任何化學添加物或抗生素,寧願用較長的時間培養菇菌,不斷研發培養靈芝、牛樟芝、巴西蘑菇、猴頭菇等十幾種藥用菇菌絲體。剛開始他們培養靈芝等菌絲體給母親與婆婆服用,但總覺得需要配合子實體(菇蕈),營養功能才算完整,因此決定種菇。

  先生開始學習種菇的技術,剛開始種巴西蘑菇、金福菇、雞腿菇等土生菇。由於當時自己沒有地,只好拿著菌包找人合作,種在別人的農地,不料那是一塊慣行農法種植山藥的農地,所以所種的菇全都死掉了。後來母親感受到女兒、女婿的一片孝心,不忍他們夫婦沒有地,必須到處找人合作,做得那麼辛苦,收成又不能完全自己做主,於是出資租地讓她與弟弟合作種菇。

  種菇比養菌還要辛苦,草創時期經驗不足,他們可是吃足苦頭;自創天然栽培法,讓許多人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不是冷眼旁觀,就是七嘴八舌「善意」的規勸。這些對他們而言不僅是體力與耐力磨練,更是信心與毅力的考驗。

  賠本又吃力不討好 維護通路身心憔悴

  對於他們夫婦與弟弟三個人奮鬥的過程,陳雅娟感觸良多。先生絞盡腦汁,在技術上不斷突破,隨著節令規劃,還要研發新品種,勇於嘗試而且愈挫愈勇。他認為遇到挫折不應該自憐自艾,一定要再接再厲,他常說:「自我要求就沒有對手。」只要「做到使人感心,天嘛也會感動,老天自然會還你公道。」

  而弟弟也配合著姐夫,接受嚴格的訓練,不眠不休也要完成任務。開始沒有種植經驗,也沒有做過粗活,搬運完太空包,除了手臂酸痛,腰簡直就挺不直。有時連續接菌,做到手指僵硬無法拿筷子。經常是姐夫接菌做到晚上九點多,拖著疲累的身子回到家中,梳洗完畢,十一點多不放心又回到農場,靜悄悄的農場裡,弟弟還在忙著姐夫交代的工作……雅娟則是內外兼顧,日夜奔波,深恐母親的資助血本無歸,內心承受的壓力頗大。所幸三人同心,義無反顧,一直向前衝,失敗再來、失敗再來。

  剛開始種巴西蘑菇,初時物以稀為貴,賣得不錯;不料第二年許多人跟進,市價陡然滑落。早期菇的銷售大都為菇販所壟斷,菇販來向菇農收購,價格好壞由菇販來決定,菇農實在沒有任何的保障。如果菇農本身又沒有培菌的能力,買到的菌種如果品質不穩定,對產量影響很大,又多一層風險。陳雅娟為了突破這種困境,樣樣自己來,既要養菌、種菇,還要找販售的通路。

  她的產品逐漸打入大百貨公司及大賣場。為了維持通路,自己產量不足時,就必須遠赴南投埔里等地收購。老實的她不懂得殺價,往往成本加油錢就超過售價,而且買到良莠不齊的東西也失信於人。

  有機驗證揮別紊亂 自然栽培保健美味

  直到後來申請慈心驗證,產品固定賣給里仁,農場生產多少就銷售多少,老老實實過日子,不必再去向菇農批貨來補足通路所需,才終於揮別那段吃力不討好而且虧損連連的歲月。幾年下來與慈心與里仁的義工的互動是十分難得的經驗。

  當初申請慈心的有機驗證時,他們覺得受到非專業的質疑,心裡很不服氣。不過義工的耐心、不斷地關懷與協助讓他們把心打開,陳雅娟說:「感恩義工們的鼓勵與護持,讓我們體會有機耕作的真正意義,不只是技術層面提升,漸漸引導我們對業果的道理有些體會,他們無私地付出更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陳雅娟承認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材料,最好全力投注在養菌及種菇才是本業。種菇非常注重技術與經驗,菌種好壞、季節、氣候、溫度、溼度的變化對於種菇來說都是關鍵;有時一場大雨、夏季一陣南風吹過,或者冬天一波時機不對的寒流,都可能使得所有的菇全死掉了。

  在專業的領域中走菌絲體的保健路線,利潤比較好;或者一般菇農也會想要自己養菌,可以掌控菌種的品質;而無法自己養菌的菇農會想藉由科技的「溫度控制」提升產量,這樣種菇可以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

  陳雅娟夫婦卻反其道而行,他們有專業養菌的技術,卻不利用科技、溫控來維持一定的產量,甚至還犧牲產量只為保有天然的美味與營養。一般採收前會灑水增加菇的重量,他們為了耐保存,採收前不灑水,這些用心與做法被內行人取笑是傻子,外行人就更不明白啦!

  他們思索著透過科技雖然可以確保品質穩定,但要像野生菇一樣美味又有食療功效,科技是辦不到的。回歸自然才是他們想要走的路,他們營造一個沒有水泥地,空氣對流,日夜有溫差,比較有氧的環境,堅信在自然環境種出來的清淨天然的好菇,才能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不僅口感甚至營養成分都會比人為溫控栽培出來的好。

  別人種菇會計算成本,譬如生長期較長、風險相對比較大,成本也較高的菇類,一般人不愛種,陳雅娟夫婦為了配合客戶的需求仍然會去種,甚至同時栽培十幾種菇,讓消費者有多種選擇。由於當初她種菇是為了幫助親人恢復健康,母親因而重獲健康,而婆婆也多延續了五年的生命。因此他們所種的菇類都比較偏向藥用,具有療效新品種的菇菌也會積極去研發。她的菇菌培養液也曾經幫助一位罹患肝癌的農友,令他改善病況,並藉此因緣轉介那位農友參加慈心的農友說明會,鼓勵他轉作有機耕種。

  打拼不如積福報 踏實心安學觀功

  養菌、種菇這條路,陳雅娟走得很辛苦,當年她辭去醫院工作時,父母總是叮嚀她「打算卡贏打拼」。她心想:「沒打拼過怎麼知道要如何打算?」就這樣凡事親身經歷、打拼也打算了十幾年,最大的感慨──如意算盤打的再好,不如運氣好!運氣不好抱怨、悔恨只會加深痛苦,認清真相更應該積極努力。

  學習佛法後,看待事物她有新的體會。既知有機耕作不使用農藥是為了少造殺業,因此放棄飼養有機家禽、家畜的構想;了解不施化肥,是為了愛護大地,所以對環保有益的工作都要去做,因此他們也積極研究,希望找到可以取代木屑種菇的資材。他們使用過的廢棄太空包提供農友作為有機肥,希望協助慣行農友減少使用農藥化肥。陳雅娟回顧以往的逆境,體會到那是讓自己歷事練心,學習觀功念恩的好機會。農場的收入並不豐厚,但能夠讓人與大地恢復生機是她最大的心願,有機耕作雖然辛苦卻很踏實,能做得心安理得,利潤多寡就不在考量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