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鄰居
       花蓮鯉魚山邊有機園區

台北 蒼穹


  台灣很多縣市都有工業園區,以好山好水著稱的花蓮則有鯉魚山邊的「有機園區」,更可貴的是它並非是經過政府徵收規劃的,而是一群志同道合者努力經營的成果。

  這片向台糖租來的地,除了最南邊上一個農家未種有機之外,其餘三十一甲多都種有機蔬果,北側有個規劃整齊的「伍佰戶」國宅,西有鯉魚山為屏,荖溪靜靜地蜿蜒經過這片沙質土壤。田邊自己長出來的木瓜樹上,小鳥在一公尺多的高度築巢下蛋,足見牠對這群農友的信任,在此處處可見蓬勃的生機。

  這裡原先只有陳長宏七公頃的志學農場,不到兩年號召了多位志同道合且實力堅強的農友紛紛加入志學有機集團的陣營,包括林珮汝的伍佰戶農場及林瑞鵬的觀自在有機農場,九十五年初更有花蓮市有機米產銷班班長康天德及明淳有機農場陳文富等兩位資深的有機專家加入集團區的經營,也全都經過慈心驗證。

  介紹這個案例有雙重意涵,從見微知著,它可以代表花蓮有機農業的成長新趨勢,也可以溯本追源,了知該縣無毒農業的遠見與用心。

  慈愛農法 科技人勇於蛻變

  車子滑近志學農場的門口,手機響起,是陳長宏先生來電,詢問我們人在何方,瞄一下手錶,比約定時間晚了一分鐘,對方想必是個很守時的人。

  放下手機,眼光就被那個無毒農業的看板吸引住,看板上的陳長宏簡直是個年輕的白面書生,鏡片後的斯文不像農友,倒有點像立委候選人。不到半分鐘,陳長宏的本尊出現了,斯文依舊,換成小平頭,黝黑的皮膚和結實的肌肉說服我:他是個苦幹實做的農友!

  天上飄起雨來,大家先到倉儲的棚子下躲雨,鄰田伍佰戶農場的林珮汝也一起過來打招呼,看到棚子裡一籃籃的瓠瓜,有工人特意把大的挑出來,林珮汝有點心疼的摸一摸這些大瓜,說:「過一夜就像吹氣球似的,長得太快了!別看它大,剖開來還白嫩嫩的,吃不出半顆子。可是超過一公斤就不方便送里仁,因為都市的小家庭吃得少,太大就不方便賣了。我家的瓠瓜也是一樣,打下來的只好賤價送本地餐廳啦!如果有塊頭小的品種該有多好!」我們幾個很少動鍋灶的人聽得有點慚愧和心虛。

  陳長宏招呼我們到專門做教育展示的大棚子坐下,看到兩側的展示看板才知道他也是花蓮縣藥草協會會長,那他為何推廣有機?如果知道他是怎麼當獸醫的,就不難找到答案。「拉肚子的動物如果不打針、不灌西藥,要怎麼醫呢?抓一把馬齒莧給牠吃,腹瀉很快就痊癒。」這是陳長宏當花蓮市和秀林鄉獸醫時,向老一輩取得的經驗。

  信佛茹素的他,選擇讓生命更舒服的方式醫治,不知不覺就走入中草藥的園地,接著發現草藥中有農藥殘留、禁藥、防腐劑等污染,想要有清淨原料,就要自己種,於是踏入有機的領域,用他所謂的「慈愛農法」來尊重更多的生命。

  他覺得台灣這些消炎解毒或止血、治瘡疔的中草藥是大寶貝,應該善加珍惜,或許可以結合科技、發揚光大,所以進入北醫研究「生藥技術」。當獸醫時,他經常碰到大雞因腦溢血暴斃的案例;在北醫研究時,發現穀物發酵物會平衡自由基,如此就可以解決雞隻的血管阻塞。他建議飼料公司加入穀物發酵物,雞果真長得健壯又不會腦溢血。

  九十一年他開始推廣養生保健之道,同年七月他發起創立「花蓮縣藥用植物協會」,十一月成立「花蓮縣中草藥產銷班」,並於九十三年初號召五十幾位班員集資五百萬元,向台糖租下這塊七公頃的土地,成立「志學農場」,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萬事起頭難,開始經營有機更難,他把第一年定位為「墾荒年」,由於台糖長期重複種植甘蔗,沒有善待這塊土地,所以有機質特別低,土壤非常貧瘠,更談不上生態及菌相的平衡,所以第一年所種的作物,常常「種瓠仔生菜瓜」,或是「供養眾生」,幾乎沒收成。

  經過積極多方學習及西方取經之後,終於「頓悟」。第二年他設定為「養地年」,投入大量有機質及有益微生物,開發液肥及適地適種,眼看著成績大有進步,卻碰到「海棠」及「龍王」兩個超級強烈颱風的摧殘,打得農場滿目瘡痍,損失慘重,幾乎四個月沒收入,幸賴縣政府的補助以及里仁的無息貸款,才能重整設施度過難關。

  現在邁入第三年,他把漸上軌道的農場規劃為「教育及加工年」,積極辦理戶外教學及次級品的加工,並漸漸朝向第四年的「休閒體驗年」發展,雖然經營得非常辛苦,但是看到有機無毒的種苗一日一日的成長茁壯,有機產業漸漸的蓬勃發展,仍然掩不住心中的興奮與喜悅,花蓮有救了、台灣有救了。

  志學農場種有花蓮刺五加及濱榕等道地固有藥材,花蓮的毛脈三葉五加俗名「台灣人蔘」,為五加皮的重要原料,可以增加身體溶氧量抗疲勞;濱榕又稱「軟枝羊奶頭」,不但味道香濃又可強筋健骨。農場主要以種植有機蔬菜為主,既可分散投資風險,而且醫食同源,一樣都能養生保健嘛!

  打組織戰 爭取行政資源作後援

  他選擇有機還有另一個助緣,九十二年他代表花蓮縣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國際有機驗證研習,他非常認同有機農業護生養地的永續理念,而且把美國這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介紹給花蓮縣的行政官員,做為推廣無毒農業的借鏡。

  他知道地力貧瘠的農地,剛轉種有機的前三年必是血本無歸,所以多方尋找行政資源,譬如向勞委會職訓局爭取「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補助計畫,解決勞力及工資問題,並向花蓮縣政府爭取成為無毒農業示範戶,也積極接受花蓮縣農會的輔導,向中央單位申請資源協助,如透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大力協助,向農委會農糧署爭取「志學有機集團」計畫,並獲選為全國示範農場之一。他非常肯定及感謝這幾個輔導單位的協助與支援。

  花蓮在有機無毒農業的成長能脫穎而出,陳長宏頗覺與有榮焉。這兩年無毒農業大力推廣,「縣政府不惜鉅資,每一批菜都請藥毒所配合作檢驗,檢驗通過才貼標章。個體戶做一次檢驗九千塊,絕對不可能每一批都驗。雖然縣府有行政體系的方便,但沒有那些苦幹實幹的公務人員,花蓮縣的有機與無毒農業不可能如此穩定成長。」

  此時,正好縣府無毒小組有個年輕的專員來訪視農場,說起他的團隊平均三十幾歲,全年無休,連美女也下鄉。「我們白天跑農場訪查,到現場採樣,當場封起來馬上送藥毒所檢驗,通過檢驗隨即貼標籤。因為蔬果的生命短,不能延誤出貨,經常忙到晚上九點還在上班。」

  專員還說:「花蓮縣現在鼓勵農友同時取得無毒與有機驗證的標章,有了有機標章,才能進軍國際。」花蓮能保持好山、好水、好生態,這群務實認真的基層人員功不可沒。有一群這樣勤懇努力的公務人員,台灣還是很有希望!

  示範教育 積累經驗利農友

  讀書人出身的陳長宏不僅會打組織戰,還善用科學理論與觀察應用到農耕中。他帶我們到田裡走一走,一邊為茄子疏果,一邊指著旁邊間作的矮性四季豆說:「茄科豆科所需的營養不一樣,各取所需,充分利用營養素,等到茄子長高到可以採收時,豆子也老得可以留種了。」

  他的瓜果種在一排排玉米之間,他的玉米就種在青花菜收成後所留下的坑洞裡,花菜吸收淺層土壤營養,玉米利用深層肥料,既省工又徹底運用地力,同時避免某一類金屬酸根殘留積存造成土壤污染。「這樣間種、混種,兩種植物所散發的氣味不同,可以混淆蟲的嗅覺,藉此減少蟲害。」

  我聽得太入神,要移步時才發現左腳深陷在柔軟的牛糞裡,幸好牛糞已毫無異味。陳長宏相信只要有機質夠、有益微生物菌充足,植物會長得很健康,植物自己就會照顧自己,所以他對有機肥和微生物菌不吝下工夫。他每一分地都用瑞穗牧場的牛糞二十噸,乾淨的草經過牛羊腸胃的微生物作用,再完全發酵後是非常理想的有機肥。他也為植物補充枯草桿菌、菌根菌、甲殼素等有益菌,這就像小孩子種牛痘會增加抗體的道理是一樣的。

  理念上行得通的,他儘量實驗;碰到效果欠佳時,他會很認真找出錯誤何在,好讓其他農友少走一些冤枉路。這種案例他毫不藏私,順口就提出兩個供大家參考:去年他用室外堆了兩年的樹皮作堆肥,結果植物長得很差,原來是樹皮的黃酮類及酚類成分阻礙根系發展。又有一次種薑,葉子偏黃,找專家診斷,原來是缺鐵──他的土壤是鹼性,鐵質則需要酸性土壤才容易被吸收。

  九十三年底他通過慈心驗證,並成為花蓮縣無毒農業的示範戶。志學農場勇當先鋒,發揮教育及示範功能。花蓮縣政府、勞委會在此舉辦有機或藥草的職業訓練,同時也接受學生戶外教學體驗的申請,農場走一趟,大人小孩都受益。

  有志一同 集團運作力量大

  除了發揮教育示範功能,陳長宏聯合農友作集團栽培,不但不用作圍籬,還可以節省加工、行銷、包裝、運輸的成本與人力。首先受到影響的是「伍佰戶農場」林珮汝,她原本在原址合資作慣行農法,忙了半天虧損幾百萬,而且工人居然在佩帶整齊的狀況下噴農藥還會中毒昏倒,她真的心生警惕。

  她的小孩患了「再生不良性」貧血,打加強免疫的針會很痛苦,醫師建議解決之道就是儘量吃清淨、自然的食物。這些事推著她跟陳長宏去申請慈心驗證,當慈心義工到農場了解時,和另一個合夥人林瑞鵬談得很投機,「伍佰戶農場」就這麼開始轉作。

  林珮汝現在雖然還沒賺到錢,但起碼做得心安,也賺到健康。這兩年孩子吃的是有機蔬果,健康已大為改善。來幫忙的歐巴桑做得口乾舌燥,就地摘一條大黃瓜,衣服擦一擦就啃起來,消暑解渴,直呼甜得不得了。需要補充能量時,「在欉黃」的香蕉摘下來填肚子,又香又甜。

  九十五年初,這片地又加入兩個生力軍:一位是花蓮市農會有機米產銷班的班長康天德農友,他對有機的使命感很強,八十五年起即扮演花蓮市有機的推手之一。另一位是資深菜農陳文富,從年輕時就矢志當個好菜農,一直在試探如何減農藥量,並四處分享,學佛後就全然轉作有機。他太太笑著說:「人家都說我先生是博物館裡出來的,作風古樸,別人笑他『古意』,他也不在意。以前他是種韭黃的高手,有西部的菜農來向他取經,他毫不藏私,全盤托出,連種子都送人;沒想到對方還是因為氣候土壤等條件不符而告失敗。所以他讓下一個來求教的人連土都帶回去育種,結果真的種成了。」陳文富喜滋滋地補充一句:「你看!連種子都會水土不服呢!」

  目前這幾個人所組合的堅強陣容已成為台灣第二大有機農場,佔全國有機蔬菜驗證面積的十分之一,產品送里仁、花蓮縣農會以及宅配。此外,陳長宏也朝就近加工做努力,譬如把冬天盛產的高麗菜及夏天盛產的瓠瓜做成有機水餃再賣,可以儲存又可以提高附加價值,並利用農場有養生價值的許多藥草及「高貴雜草」,經過專業加工及調配,把廢物變黃金。

  預祝他們風調雨順,在生產技術、行銷上突破瓶頸,帶動整個有機農業,邁向欣欣向榮的前景。

  編按: 志學農場 Tel :(03)823-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