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學」與「心學」的融合
在五天的學習中,我感到今年的生命成長營最大的特色就是:「實學」與「心學」的融合。 第一,這個營隊實踐了東亞思想與教育傳統中的「實學」精神。我們知道,從孔子那個時代一直到今天,中國文化的教育傳統是講究實學的。日常師父畢生所提倡的兩大經典之一《論語》,對東亞各國文化與社會影響極其深遠,對於從公元一千六百年到今天的日本,影響至深且鉅。十七世紀日本儒學大師伊藤仁齋曾說過《論語》是「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論語》就是一部「實學」的經典。 這幾天我們在教師營學習,看到各個場次的講師,都以非常具體、實際的例子講述他們學習觀功念恩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張恆誠農友,我天天喝著他栽培的茶,聽到他講實際的那種動心忍性過程,還有他說在從事有機農業最痛苦的時候,孟子晚上常常來安慰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座將近二千人中,我想我是對張恆誠先生這段話感動最深的一位,因為我研究《孟子》幾十年,《孟子》這部經典一共有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個字,歷代中、日、韓各國解釋《孟子》大概幾百萬字,可是有機茶農張恆誠先生,是真正以他的實際生命體驗精神來和孟子精神相印證,這個營隊體現了「實學」的精神。 第二,我覺得這個研習營落實了「心學」的內涵。我們知道日常師父的學問和他的教誨所繼承的是以《論語》為中心的漢文化傳統,也發揚以《廣論》為中心的藏傳文化傳統,這兩大傳統的核心就是「心學」。我們坐在這裡五天學習,尤其吃飯的時候,我想起一千年前,北宋儒學大師程頤,有一次到寺廟參訪,看到出家人正在吃飯,井然有序,他喟然歎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我看到餐廳裡也有上千人正在用飯,不禁想起程頤的這段話。與我們分享生命故事的何芳老師、蕭維厚將軍和如瑞法師,以各人具體的生命歷程,告訴我們修「心」的經驗。他們心路歷程的自剖,使我想起《五分律》中的話:「調伏身心,具足威儀,常行忍辱,憐憫眾生,是謂出家。」他們的講課內容真正落實「心學」的傳統,更難得的是和「實學」通貫為一體,融合無間。 我在這裡特別感動,因為就在禮堂左側,六年前胡若瑩老師曾引領我來參訪,快結束的時候,就在這紅色布幔後面,日常師父站在那裡等,因為當時有教育部的長官發言太久,管控時間人員按了很多聲的鈴,現場有些騷動,於是師父有時間跟我講話,他說:「黃教授,我要辦一個超級廣論班,你一定要來喔!」他的眼神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六年過去了,我在去年卸下了學校內的行政職務,終於可以來參加。我非常感動、感恩、感謝,感謝所有福智的同道讓我來,讓我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我會盡我微薄的力量,在我們的大學通識教育未來與生命教育如何結合的這個課題上,追隨各位一起來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