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的花園

台北採訪組


  凡旅經法國的人,絕不會錯過印象派畫家莫內的故居。踩著碎石小徑、穿過繽紛盛開的花園、步向竹林圍繞、綠意參天遼闊的蓮池,清閒地走在融入綠色世界的日本橋上,享受微風的輕吹,柳枝拂面的寧靜,一如造訪人間的世外桃源。欣賞這樣的美景,已不是夢想,來到桃園觀音鄉也能一償宿願。

  名聞觀音鄉的「莫內的花園」,原本只是一片農地,在水源不足,鼓勵農田休耕、轉作的情況下,轉型為觀光花園。主人廖運町夫婦辛勤地耕耘,在因緣際會下,重現莫內畫中的花園,不僅保住了溼地的生態,也開展出另一片有機的天空。

  水源不足轉休耕 有機栽作見生機

  望著這塊佔地五分多的美麗花園,主人廖運町回憶,十幾年前從父親的手中,接下這塊曾經種植水稻的土地。近年來,觀音鄉在規劃下已逐漸變更為工業區,由於民生和工業用水優先供應,位於河川尾端的觀音鄉,原本旱季就水源匱乏,加上大量的工業用水,使得灌溉用水經常不足,所以鼓勵農民休耕或轉作如西瓜、辣椒等耐旱植物。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廖運町夫婦接觸到雷久南博士的理念,為了自他的健康,決定在這塊土地轉作,種植有機蔬菜。第一年試種芋頭,由於雜草長得又多又快,經常一拔就是堆積如山,鄰居嘲笑他:「這呆子,一下班就回來拔草,累成那樣,為何不用殺草劑,既快速又輕鬆!」儘管冷嘲熱諷,夫妻倆種有機的決心不為所動。後來改用水淹的方式,雜草問題總算稍微緩和。但是另一問題又來了,啃食芋頭的蟲,簡直捉不勝捉,最後夫妻倆決定不捉了,就讓牠們吃吧!吃剩了才是自己的。

  第二年改種茭白筍,因為是水耕植物,雜草和蟲害的問題不大,但是採收時,必須與時間賽跑,否則就長老了,夫妻倆經常泡在水中,披星戴月地搶收茭白筍。

  由於同事的介紹與鼓勵,廖運町進入慈心基金會學習,也曾經參加耕者研習營,因此對有機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於日常老法師說的「為了眾生,別人不能做的,我們來做。」這句話是支持他種有機的最大精神支柱。

  有機耕種的確很辛苦,每天總有拔不完的草、做不完的活。但是幾年下來,原本一發燒就不易退燒的廖運町,未曾再生過病。因病每年必須到醫院回診的廖太太,病況的改善,更讓醫生跌破眼鏡,還一直問她:「你到底吃了什麼?」她輕描淡寫地說:「吃有機素食啊!」神采奕奕的廖太太自喻現在就像棵忘憂草,能大難不死,恢復健康,都要感謝有機耕種帶來的健康概念。

  儘管桃園許多土地有缺水現象,但是這塊地的水源卻不虞匱乏,並且水質純淨,花園前方沒有工廠,周圍埤塘圍繞,所以在這兒種的有機蔬果,總是特別甜美。

  蓮花因緣建農莊 蓮田池畔品素食

  多年前,一位住在台南白河的親戚來探望廖太太,看見田中繁茂的水中作物,於是建議廖太太:「你可以種蓮花,採收的蓮子又是很好的養生補品,含豐富的維他命,有益養生與健康。」因為親戚的提議,那年的春天就種下了果實多而飽滿的見蓮。

  之後,有一位朋友來此造訪,看到幽美的景致,又建議:「為什麼不對外開放營業呢?」正巧觀音鄉公所推廣「一鄉一休閒」的活動,廖運町也剛從公職退休下來,夫妻倆開始認真地思考將有機農田轉型為觀光休閒農莊,因此孕育了花園農莊的構想。

  花園對外開始營業後,廖太太努力開發素食餐點,因為自己受惠於健康的素食,改善了身體狀況,所以餐飲供應是以健康為導向的素食系列,雖然當時並不被看好,但是仍秉持著「只要有一個人吃,就有功德。」 於是,以蓮花為主的餐點,例如蓮花沙拉,炒蓮子,蓮梗等,不乏客人的垂愛。之後,又開發十穀米、野菇燜飯、焗烤南瓜等,顧客口碑相傳,增加了他們的信心,由於廖太太堅持採用新鮮食材,每道菜新鮮美味,品嘗過的人讚不絕口。

  之後,由書上得知,火龍果蘊含豐富的花青素,有抗癌的作用,因此,園中又多出一位有機貴客──火龍果。開始種植,施放過多的有機肥,導致果實雖大,但果肉偏酸,透過有經驗朋友的建議,減少氮肥、加入其他酵母菌等,果實的酸度得到改善。由於火龍果特殊的口味,廖太太把它製成冰沙,酸中帶甜,風味絕佳!

  因緣際會仿名畫 強颱環伺耐考驗

  兩年前,他們發現睡蓮開得並不茂盛,因為蓮池太淺,所以特別請人挖深水池,而挖出來的爛泥就堆放在池子的兩邊,形成了二堆高聳的黃土丘,停放怪手的地方就形成一道深溝,很不好看。一位遊客建議:「何不在兩堆土丘中搭建一座拱橋,再種些柳樹。」一語點醒,風貌隨之改觀。

  經由兒子精心的設計後,滿園的綠意,五顏六色的花朵,襯著一片如茵的綠草;四季輪替開花的植物,穿梭在幽靜的林間;轉個彎,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有機蓮池,花香盪漾;盛開的紫紅野牡丹,簇擁著一座拱橋,襯著綠柳的搖曳,晃出一池金黃的陽光,好似莫內那幅精緻的名畫「睡蓮」再現。從此,可口的素食餐飲、重現莫內花園的聲名不逕而走。原本只是純家庭度假形式的農莊,一躍而成文人雅士找尋靈感的地方。

  前年夏天,接二連三的颱風來襲,「莫內的花園」在風雨飆潑下,整座花園淪為暴風雨的競技場,枝折腰斷,然而有機蓮田就像是個小型蓄水池,吸納多餘的水分,透過鬆軟的有機土,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的功能,雖遭受颱風洗禮,花園竟然損失不大,這些都是歸功於有機栽種對自然界的保護功能。

  經濟生態尋平衡 重賦花園新生命

  觀音鄉原有二百三十幾個灌溉用的埤塘,這些埤塘有排洪蓄水、調節氣候的功能,卻因土地利用變更,目前只剩下八十多個。廖運町感慨過度開發的結果,原生土地越來越少,生態逐漸地破壞,人類對大自然已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經濟發展的同時,假象是人類似乎得到好處,但實際上缺水、高溫的景象已漸漸浮現出來。

  他將種植水稻的土地,轉作水耕有機蔬菜,進而發展出觀光的蓮花田,這些轉變依然保有了溼地的生態,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物質文明無法取代的,他嘗試在經濟發展和大自然間尋找平衡點。目前夫婦倆致力推廣健康素食,提供怡人的環境,讓遊客身心靈都得到健康。他們不僅重現「莫內的花園」,更因濕地蓬勃的生機、有機耕作,恢復土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