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生態新園地──新豐慈心農場

台北 曉佳


  走進位在新竹的新豐慈心農場,甫入大門,滿眼綠意,清風送爽,淡淡的草香撲鼻;大小兩個池塘中長了各種水草,中央小島上有苦楝樹與相思樹,水中樹的倒影也隨風搖曳生姿;左側稍遠處一大片相思林,引人想進去尋幽訪勝;林中一隅闢了一個小菜園,冬瓜、茄子、青椒、番茄,欲熟的果實閃著光彩,邀人品嘗。

  赤蛙啟動農場改造

  你很難想像五六年前,這兒還是滿布各種垃圾的荒地,經過眾人的汗水澆灌,才有今日的蓬勃生機。新豐農場佔地約一.五公頃,荒廢十幾年,地主陳昌夫先生平時人在台北,無暇顧及,因此被傾倒了許多建築廢棄物及垃圾,八十九年陳先生認同慈心的理念,提供此地十五年的使用權。

  九十年夏天,新竹的義工開始將農場做了大翻修,請怪手整地,義工撿石頭、磚塊,這些可用的廢棄物以及多餘的土,堆到農場邊緣當圍籬,後來長滿了草,形成今日大門兩側的綠色坡堤;樹林部分做疏林處理,留出空間做菜園及休憩活動之用。

  因緣際會讓新豐農場的功能進一步擴大,因為台北動物園與慈心合作,在台北縣三芝楊文石老先生的蓮花田裡復育台北赤蛙,到九十二年時復育已趨穩定,成為經濟與生態共存的成功案例。於是動物園又開始探詢:北區另一個台北赤蛙僅存的棲地──楊梅,是不是也有做復育的可能?

  動物園再度找慈心基金會,慈心告知新豐有一塊農場,可以去看看。於是動物園會同農委會及慈心義工去勘查之後,覺得很適合,因為農場離楊梅不太遠,屬於同一個生態類型區。通常做復育時,最好不要從很遠的地方移過來,像北部跟南部的台北赤蛙,牠們的基因可能不同,若來個南北大搬家,會把基因的歷史打亂,影響到物種傳播的研究,所以動物園很高興慈心提供新豐這塊地。雙方再次合作,由農委會指導,動物園提供技術,慈心執行養護,開始新豐溼地農場的打造。

  突破阻礙重建溼地

  動物園規劃至少做半公頃的生態池,分大小兩池,沒想到開挖工程進行沒多久,就遇到一連串的阻礙。附近居民以為在盜採砂石,向警方檢舉,引來警察盤查,鄉公所也會同環保局人員來調查,碰巧動物園運來了一車象糞堆肥,打算放在池底當肥料,再加上被人傾倒兩大車的廢棄物,於是他們認定挖洞是為了掩埋不明污染物,開出罰單要求清除廢棄物並恢復原有地貌。

  此外很多東西被偷,馬達、電線,甚至一百包的有機肥也不翼而飛。種種不順讓慈心義工意識到應該與當地居民互動;於是著手積極溝通,說明慈心理念、開闢農場的宗旨、未來的用途與意義,最後終於得到居民的諒解。由於這些不順反而成為敦親睦鄰的橋樑,讓彼此更了解,後來義工到農場維護時,有些鄰居還會散步過來問候呢!

  動物園引薦對溼地工程有豐富經驗的張文賢先生設計生態池,以斜坡的方式漸深,盡量符合自然原理,水位高高低低,就會有不同的植物生長,動物也會順著斜坡慢慢分布。接著做晶化處理,讓池底不漏水;池中央設計陸島,保留相思樹及苦楝樹,屆時離岸有一段距離,敏感害羞的動物才有棲息處。

  溼地做好了,接著要移植溼地動植物。六十六號快速道路楊梅路段,本來旁邊有一塊很大的溼地,裡面有很多稀有的水草及蛙類,卻因為道路開發水源被切斷而乾枯,溼地動植物都無法生存。但此地當時才乾枯一、二年,裡面很多植物的種子及動物的卵可能仍在休眠狀態,或許還有回復生機的機會。這塊溼地是私有地,因此必須先取得地主同意才能進行復育工作。

  作業當天,刨起六卡車的表土到農場,先篩掉不要的草梗再倒入池底,一群義工在大太陽底下做得頭昏眼花。但是後來長出很多瀕臨絕種的珍貴水草,如水杉菜、烏蘇里聚藻、台灣莕菜,牛毛氈等,辛苦畢竟有代價!

  專家無私熱情協助

  張文賢先生陸續採集了十幾種植物移植到新豐農場,田蔥、台灣莕菜、禾芋蘭等,都是日益稀少的溼地植物;最特別的是桃園藺,距今最後一次發現是在日據時代,竟然在此重新現身,真是令人振奮!另外也移植了大青、野牡丹、金銀花等蜜源植物,以吸引食蜜昆蟲來,為未來完整生態做準備。水柳、饅頭果等則種於中央小島邊坡上,不僅有護坡的作用,也會形成岸邊不同的強弱光,讓不同的水中生物有適合的棲地。

  談到生態池設計的概念,張文賢先生是希望複製桃園台地的埤塘生態。清淨的埤塘就是一個豐富的溼地生態,可以保留許多的物種,或許沒有經濟價值,但是必定有存在的價值,因為在整體生態中,任何物種都扮演一個角色。有義工請教福壽螺的問題,多種稀有水草一長出來就被吃掉,不知如何是好?張先生倒不擔心這個問題,他說,將來一旦完整的食物鏈形成,福壽螺或其他外來種就不會造成危害了。

  除了張文賢先生貢獻專才,還有不少有心人熱心協助。譬如在集集的「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專門研究水生植物的黃朝慶先生,慈心義工登門學習時,他不但熱誠指導,義工給他新豐的住址,請他有空蒞臨指導,沒想到半個月不到,他即列入行程、順道拜訪新豐,參觀後他又熱心來電,請義工「兩周後派人來載一些水草去種」。還有一位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的呂文賓先生,耳聞慈心在整建溼地,參訪後熱誠的給建議,足足講了一個半鐘頭。這些專家非親非故,卻毫不吝惜地奉獻各自的專業。

  恢復生機教育起跑

  慈心基金會不定期舉辦溼地義工培訓,以及後續的溼地觀察、除草與步道整治等。環池步道是以木屑取代石頭,更能與自然融合,並且沒有完整鋪滿一圈,特別留下四分之一,保留原有的草地,因為農場動物可能不熟悉木屑,恐怕會影響牠們的覓食路線,保留草地讓牠們不會受太多打擾,農場不只是要恢復溼地生態,更是為了整體生態的平衡。

  五、六年來,從廢棄物雜陳的荒地,搖身變為綠意盎然的溼地,這期間有無數的義工投入;尤其到夏天,雜草長得快,很快就把嬌貴的水草淹沒;新竹地區慈心義工投入長期的養護,利用假日定期到農場拔草,整理環境,不畏烈日,不嫌繁瑣,如今已對農場內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他們是最盡責的園丁,也成為最佳的導覽解說員。

  入口處的綠色坡堤,義工種了六百棵的原生種台灣野百合,純白的花朵將在初夏時節迎風綻放,真令人期待;在大家的呵護下農場已恢復生機,有多種蛙類主動進駐,現在蛙鳴此起彼落;還有鳥類,有食物就會靠近,所以鳥鳴聲也變多了。另外,砍除的草腐爛後,自然成為土壤的有機質與腐植質,土壤變得比較肥沃,蚯蚓也漸漸增多了,慢慢地很多物種都會繁衍回來,生物鏈將趨於完整。

  新豐農場將成為溼地生態教育的新園地,讓大家在這一大片「人與自然」的活教材中體驗、學習。慈心還曾請昆蟲專家來講解各種水生昆蟲,幫助大家從實做及觀察生態中認識各種動植物,並內化「保存生物多樣性、與大自然共存、永續使用,不能侵犯下一代子孫的利益」等觀念。

  一位義工談到,初來時一片廢土雜草,不能理解一個小池塘的價值,經過自己走進水裡拔草,小心翼翼地種上水草後,感受土地及多樣性生態的可貴,真想好好呵護它。有位老師也感動地分享:「經過一天的課程,更能體會大自然間的物種其實都息息相關,更懂得尊重每一個生命,那怕只是一隻再小不過的蜉蝣,還是有牠生命演化的智慧與努力,沒有任何人能剝奪牠們求生存的權利。」新豐農場的教育使命,於焉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