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可以沒有年齡限制!

台北 陳月文


  一年一度的國際志工招募又已如火如荼的展開,許多有志服務人群的大專志工已經報名,正摩拳擦掌地盼望以自己的能力,服務需要服務的人群。不論服務的地區是國內、國外;不論服務對象的年齡大小;也不論所服務的是男人或女人。

  因應著國內的社會福利服務概念與實務的發展,國內的某些大專院校以及高中,已經將志願服務當成入學前推薦甄試的考核項目,以及學生在學時的學習項目之一。

  因此,許多學子在學校教師的引領下,開始投入偏遠地區或者弱勢族群的服務工作。因著學生身分的關係,這些為弱勢族群服務的學生,最常服務的內涵是當地兒童的課業輔導或者生活教育活動。

  在過去教育部長任內,曾大力推動閱讀活動的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卸任教育部長職務後,依然經常與他任職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夫人洪蘭女士,帶領大學生或研究生,帶著所購買的書和募來的書,到偏遠地區去推動閱讀活動,希望透過閱讀,讓偏遠地區孩子增長見識,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讓孩子跨出自己的局限,踏出寬廣的未來。

  跨過四十個年頭的「耕莘山地學習工作團」,也每年到山地部落服務當地的原住民。此外,還有各大專院校的慈心社、愛心社等,也經常性地到所服務的育幼院服務失親的院童。

  最近幾年,這股志願服務的工作勢力已愈見增長,服務的內容也不再局限於協助弱勢兒童的學業。

  台南家齊女中三年級的鄭玟琇在台南市社會局擔任了三年志願工作後,了解到光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於是透過辦活動募款,集合眾人的力量,幫助失學兒童回到正途。

  就讀台北市北一女中的盧宛均在服務過南投仁愛鄉的布農族兒童之後,努力運用數位媒體,讓孩子拍攝自己家鄉的傳統文物,透過數位學習,認同他們的傳統文化。回到台北之後,盧宛均計畫日後帶領一所都市學校的兒童,與當地孩子交流,共同建置兩校的網路讀書會,由高中學生擔任「家長」的角色,做導讀與分享。

  在新竹家中自主學習的十四歲黃書虹,因著自己父母從事中輟生的輔導和社會工作,自小就建立起助人的觀念。六歲時,她拿出與姊姊共存的豬公撲滿,到泰北認養了一位失親的女孩。

  當她漸漸長大,也跟著家人到泰北參訪之後,確定泰北更需要的是教育。於是,她跟姊姊黃書亞招募了十幾個教會的青少年和兒童,到泰北進行十二天的教學服務,教導當地育幼院的院童學習,並幫助他們蓋房舍。

  已去過三趟泰北的黃書虹知道,自己還會不斷地找時間過去服務,因為,服務是一段漫長的路,而點滴累積的服務,才能讓效果確實展現。

  除了大專生、高中生之外,年幼的國小兒童也可以服務兒童呢!

  十二年前,十二歲的加拿大男孩魁克•柯柏格提出「兒童幫助兒童」的構想,並集結他的同學成立基金會,共同幫助需要幫助的弱勢兒童。柯柏格和他的同學們的行誼,改變了一般人認為兒童只能是被幫助者的刻板印象。

  這股「兒童幫助兒童」的正向力量,如今也正在全國各國小間推展著。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國小二年級的姚歡容,在聽聞媽媽提到,許多偏遠地區的兒童從來不曾觀賞過活潑有趣的兒童劇,也知道國內兒童劇界的喬楚「紙風車兒童劇團」正努力籌措經費,展開為偏遠地區兒童演戲的活動。

  姚歡容於是捐出自己的書本和玩具,舉辦義賣活動,並將所得悉數捐給「紙風車兒童劇團」,而提早實現了劇團在花蓮縣光復鄉的演出。

  除了為偏遠地區的兒童募戲之外,姚歡容也決定到偏遠地區為小朋友說故事,或者教小朋友寫詩和寫作文,讓她的專長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兒童。

  三月間,台中市忠明國小的學童,上過「在黑暗中行走」的課,體會到盲生生活和學習的不便之後,在導師林淑芬老師引導的討論中,決定為盲生錄製有聲故事光碟。在全班同學的積極參與之下,已於今年兒童節,將錄製好的二十本圖畫故事書有聲光碟送到台中惠明盲校,作為獻給該校盲生的兒童節禮物。

  今年四月開始,《國語日報》每週報導國內「兒童幫助兒童」的系列消息,介紹國內「兒童幫助兒童」的實例,讓讀者可以效學。在媒體的持續推動之下,更多兒童幫助兒童的消息曝光了,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投入,形成了一個善的循環。

  甫於三月間獲得十大自強兒童表揚的高雄烏林國小六年級學童劉藝楓,每天早上四、五點就得起床,幫經營早餐店的媽媽賣完早餐後才能去上學。放學回到家,還得幫媽媽收拾好賣東西的攤子,才能寫自己的功課。

  劉藝楓自三年級開始學習紙黏土,因為學習認真,製作的紙黏土充滿童趣,如今她已經擁有紙黏土講師證照。有了證照的專業肯定,劉藝楓除了打算開班授課,幫媽媽籌措買房子的錢。之外,她也捐出自己製作的紙黏土成品,給曾經扶助過她的家庭扶助中心義賣,回饋當年家扶中心的濟助。

  這些孩子們助人的點滴,除了說明助人沒有年齡的限制;也說明了,只要有一顆想助人的心,一定會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