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山水的希望──東豐有機米產銷班

台北 曉佳


  沿著花東縱谷南下,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看似在不遠處相連接,山稜清晰可見,車子迅速奔馳,彷彿很快就會到達盡頭,可是眼前的路似乎又無限延伸,兩旁飽滿的綠意一路領著我們直奔玉里。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班長曾文男先生帶我們到田間參觀,只見翠綠的稻禾搖曳到山麓,大雨過後,幾抹山嵐橫過山腰,憑添幾許飄邈。猶帶綠色的稻穗已逐漸垂墜,再過一個多月就該換裝了,屆時遍野的金黃又是另一番景象。

  體會疾苦 盼大家都健康

  東豐有機米產銷班起步很早,民國八十四年台灣有機產業尚在萌芽階段,當時花蓮改良場場長黃山內在東部推動,玉里地區找上曾文男兄弟,先試種兩公頃;他們原本就有一個不小的文旦柚產銷班,所以隔年由其中一些有興趣的班員,組成有機米產銷班。在此同時政府希望在東部成立一個堆肥中心,也找了他們試做,剛好可以運用在有機稻米的栽培上;各方面條件配合得很好,種植上也都遵循黃場長的指導,因此轉作順利,還得到十大績優產銷班。

  在這背後還有一段小故事。在種有機稻米之前,曾文男曾因幼子的病,走了七年的醫院,台北榮總、三總來來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看到世間生病的種種苦痛的相狀,深刻體認到健康的重要。所以,聽說有機可以吃得健康,他就想這很值得做,「不僅自己可以健康,也可以讓大家吃得健康!」從他質樸的臉上以及肯定的語氣中,感受到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他真實的信念。

  就是這樣簡單的信念,讓他們一直堅持下來。成立之初全班合起來面積有三十多公頃,栽種沒有大問題,倒是銷售上遇到瓶頸。那時知道有機的人不多,吃的人更少,常常一期稻作還沒賣完,二期作又要登場了,只好虧本出售;曾經連著三期庫存都沒辦法消化,一包一千多元的成本,米商以八、九百元收購,也要忍痛出倉。幸好後來認識慈心基金會,開發有機米果、糙米麩等加工品,而幫了很大的忙。

  曾班長也曾經遇過騙徒,打電話來說要經銷,按地址寄過去,前一、兩次正常給錢,後來就收不到錢了,等到親自登門拜訪,早已人去樓空,白白損失血汗錢。他感嘆說,做農的不是生意人,生意門路實在不熟,但是現在與里仁合作,覺得很安心,知道有一群人支持,他高興地表示:「所以我們很願意做下去!」

  晚輩接手 新生代勇於嘗試

  說起跟慈心接上線的因緣,竟是來自一場苦中帶甜的意外。八十七年曾班長的弟弟曾文珍,在埋設灌溉渠的水管時,被坍方的土石活埋了二十多分鐘,傷勢嚴重,送往慈濟醫院治療,住院期間遇到一群福智的關懷義工,聊起來才知道彼此有共同關心的話題──有機農業,就此與慈心結上善緣。

  當時堆肥場準備擴大設立工廠,正在蓋廠房,曾文珍受傷,頓時乏人主持,做兒子的當然責無旁貸,於是年輕的曾國旗返鄉接手父親的事業。當時才二十七、八歲的曾國旗是學建築的,在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雖然從小耳濡目染,對農業並不陌生,但是並沒打算承接家裡的事業,所以當初蓋堆肥廠他就投反對票,父親要他回來他也拒絕。

  然而一旦遇到該承擔時他卻毫不迴避,一肩挑起並努力從頭學起,積極到屏東科技大學、中興大學上課,學習堆肥的製作,如何調配、選資材等等。回溯這一段過程,從他口中說來似乎雲淡風清,但可以想見必然是走過許多的考驗與辛苦。

  年輕人學習的腳步畢竟不一樣,從堆肥而認識微生物,進一步接觸到生物科技,漸漸深入後又到藥毒所上課,學習將微生物運用在農業上,這一點跟老一輩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父親、伯父主持的時期,稻米產銷班對病蟲害採取的是放任政策,不使用防治資材,完全順其自然。但是曾國旗認為這有改進的空間,尤其看到有些老農,可能就靠那畝田過活,若沒有收成立即會有生活壓力,所以很希望能幫助他們。

  曾家的堆肥廠就在辦公室對面,隔著有綠蔭的停車場,如果不是正好有工人進出,我們還以為那是穀倉,因為以前去過的堆肥廠都要掩鼻快步通過,還要強忍作嘔快翻胃的感覺!曾國旗把整個工廠的空調做嚴密控制,引進新鮮空氣培養好氣菌去發酵堆肥,然後用小水滴回收廢氣,把水淨化後繼續循環使用,難怪連續三年評鑑都得到第一名!

  現在台肥也找他們合作,運用生物科技於實務上,例如把枯草桿菌接種在有機肥上,它的功能是增加植株的抵抗力,算是植物的益菌,相當於優酪乳,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概念。試驗了兩年多,好多個農友都嘗試過,覺得效果還不錯。曾國旗運用這些新科技的東西仍然非常謹慎,使用前先詢問慈心基金會,因為東部很多有機農友的肥料都是向他家購買。

  誠信傳家 愛惜自家品牌

  這樣的態度可說是承襲家風,曾文男、曾文珍經營產銷班,有其堅持的原則,他們並不急著把產銷班做得多大,倒是很在意誠信問題,所以會讓擔心的人,寧可不要他進來,理念不合的就請他退出。後來經過慈心驗證,有些土地權狀有問題的也刷下來,所以從早期的三十多公頃,到目前僅有十七公頃,八名班員,算是一個小而美的班。

  班員的認同度很高,配合度也好,插秧、割稻都一起,換工互相支援,所以班員遇到困難或有不會的地方,曾文男他們也很樂意協助。成員中有一半是原住民,有的不會說國語,另外還有老農不會寫字的,生產履歷都是讓他們口述,請小姐代筆。

  即使班員經過篩選,他們的基本功仍然不馬虎,勤於到各田間巡視。對於慈心的嚴謹也深表認同,認為嚴謹才能保障信譽,很愛惜自家品牌。曾班長說:「我們很用心在做,實實在在,從不偷機取巧。去年花蓮無毒農業小組帶著我們幾個績優廠商到澳門展售,東豐米最快賣完,提早回來。」笑容中流露出一份自信與自豪。

  然而要維持信譽,單單做好田間管理還是不夠,如何維持有機產品從種植開始,一路走到消費者手中都不發生變化,這是曾國旗回鄉後一直在努力的所謂「有機的完整性」。對有機米來說,後半段的收割、烘乾、冷藏、碾米,每一關都潛藏污染的危機,尤其收割與碾米,機器要清乾淨,很多死角必須用刷子仔細慢慢地清掃,因為只要摻雜幾粒非有機的就麻煩了,曾國旗看到父親他們為了誠信,做得非常辛苦。

  靠這樣的人工清理並非長久之計,作業的完整性若不建立起來,受到質疑的可能性越高;不過話說回來,每種設備都價值不菲,這種投資簡直是難以承受的重!曾國旗曾經因此而萌生退意,但想到伯父、父親做這麼久了,如果放棄,他們的努力不是都白費了嗎?而慈心義工也一直鼓勵他,於是九十四年他開始申請農貸,願意把這份壓力擔起來,漸次完成機器設備。

  幸好有「有機肥合作社」在支撐,目前可以用肥料的經營來幫忙有機米產銷班;現在還有大機構和他們簽有機米的契作,所以曾家希望募集更多人加入有機米耕作的行列,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

  東豐米曾家,這麼樸實憨厚,兄弟同心和睦,從不曾吵架;曾文珍有子接棒心滿意足,有機事業將會在新一輩手上成長茁壯;也期盼他們這種善業的影響力由點而線而面,讓玉里這片青翠的山谷,逐步遠離毒害、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