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山水──山水有機米產銷班

台北 若水


  涼爽的東北季風翩翩南下,綠色的穗浪隨風款擺,襯著遠方赤紅的火焰山,伴著田間清澈的大安溪,好山好水好悠閒的美景,不禁讓人佇足流連。位於苗栗苑裡的稻場,鄰近火焰山,座落在大安溪的中上游,由於依山傍水得天獨厚的好環境,取名「山水米」。

  稻鴨合作 維持自然的生態

  多年前山水米這塊地是農委會選定租放公糧的碾米廠,一方面賺取寄倉費用,另一方面當國家需要米的時候,可收購稻穀,碾米後出售白米。董事長李東朝和夫人來到苑裡之後,從八十三年開始轉型作小包裝販售,八十七年桃園農業改良場的場長建議,請一些公糧收購戶來做有機田的示範。那時有機農業剛起步,對有機農業的概念僅止於不施農藥、化肥,依照這個概念,又看好有機市場的潛力,成立有機米產銷班,透過補助經費收購農友的農作物,半強制農友參與有機米契作,董事長夫人葉淑蕙也投入有機米耕種的行列帶頭運作,擔任產銷班班長。隔年產銷班才順利成立,自從種有機米以後,也不再販賣農藥了。

  成立產銷班後,約有二十公頃的耕地種出相當多的米,由於缺乏銷售通路,只好把剩下一半的有機米當作一般米銷售。隔年,農業改良場張博士介紹,使用稻鴨合作方式生產,於是就多了一項產品──鴨間稻。這種方式主要是購買合鴨(北京鴨和綠頭鴨的混種,不具生殖能力的鴨子)放在田間,讓牠們吃福壽螺的卵和雜草,並在振翅時拍下葉上的蟲降低蟲害,藉以維持稻田的自然生態。

  從插秧到收割需要四個月的時間,而鴨子放在田裡其實只有一個半月,由於鴨子是雜食性動物,收放鴨子都得控制時間。稻秧還小時不能放,容易被鴨子踩死,長大的成鴨會吃稻稈,所以得趕快收回。而稻穀最主要的病蟲害都是在穎花開之前比較明顯,如果這段時間能讓雜草和病蟲害少一些,等到稻稈長得粗壯也就不怕病蟲害了。也就是說,放小鴨最佳的時間就是插秧過後的一、兩個禮拜,當穎花遍開,鴨子們也就功成身退,收回的成鴨也成為農友的另一項收入。

  有機稻場 學習為主的環境

  一般人對有機的觀念不是很了解,也無法分辨真假。為了增加有機米的銷售,推廣多元化的米食,李東朝夫婦倆花了很大的功夫。最初的想法是與其在銷售時解釋半天,不如讓消費者實際體驗有機米的生產過程,印象比較深刻。再則,如果花大筆的廣告費用,隨著時間容易淡忘,如果消費者親身體驗,留下好印象自然就會建立口碑。於是,委託觀樹基金會來經營文宣,之後,基金會的執行長提出──「有機稻田上的生態館」的想法,於是成立了「有機稻場」。這是一個環境學習的中心,傳達百分之百完「米」主義,推動「有機生產」和「有機消費」,追求參與百分之百有機過程中,讓更多有興趣的人能夠親身加入。

  「有機稻場」著重教育和生態保育,它的設計以小朋友為對象,以米為主題的導覽解說和實際體驗。例如以「米蟲」為主題的展覽,可以親眼見到各式的米蟲,認識米蟲的生態,透過拼圖了解米蟲的構造,在互動當中增長見聞;小朋友從實際的體驗中認識米如何從稻穀變成糙米、胚芽米、白米的過程,也體驗插秧和收割的辛勞和喜悅,在教育館前面一片參差不齊,品種繁多的有機稻田,就是小朋友們的手工傑作。負責有機事業部的邱弘義主任說:「我曾準備小型的碾米機到展售場,讓消費者親自體驗米的加工過程。」

  「有機稻場」這樣的學習中心,提供展示、教育、設施和活動,透過專業人員的解說和引導,在環境當中體驗自然的美好、珍視環境資源,從生活中實踐對環境負責的態度、了解農耕生活過去到現在的演變,從實際耕作中體驗農耕的辛苦與樂趣。雖然目前還是虧本,但是工作人員都很努力經營這個生態館,期待轉虧為盈,若有盈餘將回饋產銷班,然而,更重要的是以具體的行動支持──吃台灣的米,愛台灣的山水。

  好山好水 種出有機的好米

  苑裡鎮有三千八百多公頃的農田,實際上種植面積大約一千八百多公頃,範圍從火焰山一直到海邊都是稻田。這塊田地早在民國十一年形成,日本人建好水門後便和台灣人一起開墾,水源來自全年檢驗未受汙染的大安溪中上游,二十多年前這附近還有製作皮包和腳踏車的傳統產業,現在都遷移大陸,工業區已經沒落,工業廢水也就漸漸消失。

  農田肥沃的土壤則是從火焰山上搬運下來,在河床地屯土而形成的,別以為火焰山今日的相貌,是屯土而形成,其實,火燄山屬於沙礫地形,含有多量的沙、土質鬆軟,遇到雨水沖刷,就形成現在所見到的自然特殊地形。這片一望無際的田地上,平時的陣風就在十級左右,即使是採用慣行農法的農友也都鮮少噴灑農藥,因為農藥很快就隨風飄散,失去效果。

  苑裡的特產別無他物,就是稻米。近兩年農委會公佈糙米具有抗癌的成分,推行食用台九號。有機米產銷班的每月定期會議討論的重點,就是在農委會政策和適合地方種植的品種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討論和試種的結果,仍是以台九號為主。

  融入社區 回饋鄉里搏感情

  稻米收割後進行烘乾會產生粉塵,往往造成居民的困擾,為了促進彼此的和諧,工廠舉辦許多的活動,並竭盡所能地回饋地方。沒有圍牆的工廠,就是便利和當地居民互相交流;為了讓工廠融入社區之中,鼓勵更多的農友種植有機米,舉辦玉田里、上館里、泰田里,三里聯合的中秋晚會。晚會請來當地的媽媽土風舞班上台表演,台下大家烤肉賞月,也邀請當地里長和義警一起參加。產銷班內舉辦有機米比賽,其實就是在工廠裡舉辦農事活動,大家更為熟絡,漸漸地彼此之間也能互相包容。

  除了舉辦活動外,工廠也不忘回饋當地的居民,不僅農民負擔一半的有機檢驗費用,工廠旁原本規模不大的土地公廟,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差點被冷凍穀倉壓倒,雖然稻穀流失,但是損失不大,為了感謝土地公廟的保佑,於是擴建土地公廟。此外,高鐵的建設經過這個地區,便透過公司的名義向高鐵局爭取一些經費回饋地方,巡守隊的兩台義警車就是利用贊助款購買的。生態館提供附近的學校參觀教學,田間小徑設置了休憩區,自然悠閒的景致常是居民們騎腳踏車、休閒的景點。

  乾溼輪用 老農得獎有方法

  苑裡農會每年都會舉辦米的比賽,今年的第一名是種植有機米的徐能發先生。徐先生八十八年加入產銷班,卻早在十幾年前就沒有噴撒農藥,他說:「我本身的體質就怕農藥,邊撒就邊中毒,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不撒農藥,收成就看老天爺了,買農藥要花錢,請人撒藥也要工資,不如收成少一點,對自己的身體好比較重要。」

  全國十大好米當中,往往都看不到有機米的身影,因為評比稻穀、糙米、白米的外觀,有機米贏不過一般米。雖然台九號口感好,但外觀比不過人家也無法得名。不過,今年在苑裡米比賽的前三名,都是由口感好吃的有機米全包了。

  同樣使用產銷班的稻種,利用機器播種、收割,為什麼相似的條件下,徐先生的稻米能拔得頭籌?原來是靠巡田的工夫。徐先生說:「一般植株是深綠色,可是有機的通常都是黃綠色,有人說我的苗很醜,可是苗醜之後的穗,卻會很漂亮。」這是徐先生的經驗法則,但是也不無科學的根據。有機稻米剛插秧時和一般的秧苗其實分不太出來,但是四、五十天以後,土壤裡有機肥的肥分已經退掉了,葉子就從綠色變成有點黃綠色。而且,一般插秧通常是三、五支或七、八支,秧苗長大時會進行分裂,有機栽種只能分裂為二十幾支,比一般慣行農法少了許多,主要是因為土壤中的氮肥不夠,種稻要的是植物的種子,氮肥多葉子漂亮,果實不一定能結得好,根據植物學上的逆勢環境,就因為氮肥不足,植物不虛胖、更有抵抗力,病蟲害自然少。

  徐先生有一部分的田地,採用鴨間稻的概念防治蟲害,其他的田地就是控制曬田和放水的時間來防治蟲害。水稻種植期間,放水分寸的拿捏就要觀察水稻生長的情況、葉片的樣子,沒有一定的時間表。為了要防止福壽螺,在插秧前先把地整平,利用播種灌水一星期後,再把水放掉,透過水位的調節,限制福壽螺的活動能力,就這樣乾溼輪用,等到稻稈長粗,也就不再怕福壽螺了。不過徐先生也笑著說:「這得要水源充足的地方才行得通喔。」

  友善大地 健康人生齊努力

  實際走訪一趟山水米之後,邱弘義補充說明:「大家可能認為西部米受汙染比較嚴重,而苑裡鎮就是擁有沒有汙染的大安溪以及肥沃的土壤,才能種出安全的米。從事有機耕種,除了農友要上課培養有機的觀念,產銷班不管怎樣都要把有機的農作物收購下來,不然農民沒有辦法繼續種植。透過不斷地教育,農民的觀念也漸漸形成,也知道不管種得怎樣都會被收購,所以農友也都能配合。如果有虧損,公司方面就會拿一般米的盈餘來補足。如今,有機米已經不怕產量不足,而是沒有更多的田可以種植。此外,每月產銷班的交流,都會請來農改場的專家為農友解決問題,誠心的互動、彼此幫忙,有機農業的概念透過不斷地教育,落實在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行動和心中。」

  種植有機的路上,山水米不斷在新的領域挑戰,希望創造健康的米食文化,為了確保有機米的品質,兩年前投資設立了一套專屬有機米使用的碾米設備,各個農友們送來的稻穀,也分別用太空包區隔冷藏,等待通過有機檢驗之後才進行加工、包裝。近年來不但獲得英國UKAS認證,成為台灣唯一有ISO認證的碾米廠,山水有機米產銷班還榮獲農委會九十六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有機耕種面積也逐漸擴大將近八十公頃,走向一個更成熟的階段,傳遞優質的米食精神,為友善大地,健康人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