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之手
工作營的某一天早上,同學們整裝待發,準備繼續完成涼亭和生態廁所的木架構,這時,擔任木構建築指導的蔡榮德老師,突然的請同學們抽出半天時間,協助麻園農場內稻穀收割,以及一棟建築物天花板資材的搬運。同學們二話不說就轉移工作陣地。 第一次收割打穀的同學們,每個人都相當興奮;而負責搬運天花板資材的同學,用排隊接力的方式,將資材從一樓傳到二樓,接著幾位男同學站上鷹架,再將這些資材傳到三樓。雖然都是些需要體力的勞動,同學們臉上的笑容卻都沒有消失過。 然而,蔡老師為何請同學們去協助其他的工程呢?同學們並不知其所以然。營隊結束前一天,他特地說了關於德國藝術家Albecht Durer的名畫「祈禱之手」的故事。 內容是: 十五世紀,紐倫堡市附近的小山村,冶金匠萊克特家有十八個孩子。為了溫飽,萊克特必須到處攬些雜事掙錢,儘管生活艱難,家中的兩個大男孩弗朗西斯和阿伯特都有一個夢想,希望通過深造施展藝術才能,但他們深知父親是沒有能力送他們去紐倫堡的高等院校讀書,哪怕只是其中一個。 兄弟倆擠在小床上經過長時間討論後,達成了一個協議:以擲硬幣決定輸贏。輸了的去附近礦場幹活,掙錢供養另一位讀書;贏了的在完成學業後的四年裡,即便賤賣自己的藝術作品,也要幫助另一位學習,如有必要,也得去附近的礦場幹活。星期天早晨作完禮拜後,兄弟倆擲了一枚硬幣,弟弟獲勝,踏上了去紐倫堡的路,而哥哥則到礦場工作。弟弟在學院裡學習幾乎是駕輕就熟,畢業時,他的蝕刻版畫、木版畫,以及油畫都遠遠超過了他的教授,也透過一些委任的工作,賺了不少錢。 當年輕的藝術家重返鄉村時,哥哥在自家的草坪上為弟弟榮歸故里,舉行慶祝晚宴,弟弟忙著向親友乾杯,並感恩地向哥哥說:「我要感恩哥哥,該輪到你去紐倫堡實現你的夢,現在就去,換我照顧你。」淚水卻順著哥哥的臉龐流下來,嗓子嗚咽,一遍遍重復著說:「不!我不能去紐倫堡,這對我來講太晚了。我的手已經是礦工的手,每隻指骨都受傷過,右手的關節炎已讓我不能舉杯回敬你的祝酒,怎能揮動畫筆或雕刻刀勾勒出精巧的線條?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 弟弟聽了,心裡相當難過。幾天後他不經意地路過教堂,看見哥哥合著粗糙的手正在禱告著:「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願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於我弟弟阿伯特。」心懷著無限感恩的弟弟,便決定繪下這一雙手回饋給哥哥。 即使過了四、五百年後的今天,Albecht Durer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仍是這幅「祈禱之手」。 透過小小的故事,同學們回頭想想協助其他工程的意義在哪裡呢?剛從高師大美術系畢業的賴冠鴻說:「工作營之前,這裡只有我和義工兩三個人,但是人少,能做的事只有一點點;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很不錯,工作很快就可以完成,真的很感動。」蔡老師說:「沒錯,就像一個人搬重物,有人幫忙就會變得輕鬆。身為建築師不是賣弄手藝,最大的不同就是慈悲心,能夠時時想到別人的需求。」是啊!同學們抽空協助收割、資材搬運,營隊當中也時常有各地前來的義工,協助工作營木構建築的搭建,就因為踏出了待人著想的這一步,人的心就變得柔軟,彼此間的距離也就拉得更近,互動間讓心中充滿了快樂與和諧,也透過彼此互助和一群人的力量,快速地達成個人和群體的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