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畦自然──巨農有機農場

台北 陸樓


  荒蕪沙地變良田,這不是夢幻。巨農有機農場原本所在地並不是一個優良的場所,但是互助合作的團隊憑藉著專業與良知,創造了良好的有機環境,提供豐富有機蔬果,在這裡他們逐步實踐了理想。

  距離台南機場約半公里左右,放眼望去,一大片綠意盎然的農地,露天栽種區、一棟棟溫室、生態蓄水池、堆肥場等,一個擁有十六公頃土地的有機農場,這是由擁有植病、園藝、農經、實務操作經驗等六個不同背景的人所發起,這群充滿熱忱、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共同經營籌組了巨農有機農場,雖然資歷尚淺,卻讓人看到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優勢條件 地勢高排水好

  早春的農場,常見綠繡眼、白頭翁自由自在地飛翔,甚至還有大軍壓境的麻雀伺機覓食,有時遠遠地就看到成群的麻雀在地上沙浴,牠們在沙地上留下大大小小漩渦式的圓窪。農場負責人陳泰安引領一行人,一邊參觀農場,一邊詳細解說:台灣現行的農業是小農制,平均每人的農地僅約一•二公頃,力量微薄,而小農地轉作有機最大的困難是被慣行農業包圍,容易受到鄰田污染。所以,只有想辦法找大面積且區塊完整的農地,才有足夠的土地當做隔離帶,也才能營造自然的生態。

  當初台糖這塊地的土壤偏酸,PH值四•九,大家並不中意。碰巧就在預備做土壤採樣的前一天,下了一場一百一十公釐的大雨,腳踩下去,地卻是乾的,直覺就是這一塊地了。機場通常會選擇在附近最高的位置,所以這塊鄰近機場的土地,地勢高不會積水,為了證實,他特地查證該地的等高線地形圖,果真如此。加上這塊土地曾休耕一年,在多方評估後,決定向台糖租下這塊土地,從事有機耕種。

  改良土壤 喜獲天上來的禮物

  隨著踩踏的步伐,揚起的沙塵輕易地沾在褲腳上。這塊沙質的土地,雖然排水性好,有機質卻非常不足,因而吃足了苦頭,別人可以淹灌,他們只能噴灌,既然租下這塊土地就要面對。有一天,場長李惟裕發現農場附近有人在倒牛糞,原來附近有人種牧草養乳牛,牛糞對牧場來說有廢棄物的壓力,商量結果他們決定全部收購。

  農場採用乳牛的糞作為堆肥,由於每批牛乳送至牛乳公司前都需要檢驗,如體細胞素,檢查是否有乳囊炎、生菌素及抗生素(與磺胺劑)等,若未通過檢驗的話,整鍋的牛乳就無法使用了,為了防止損失,所以牧場很謹慎,這也是牛糞較安全的第一道檢查;另外,農場也會不定期將牛糞送到農業改良場檢驗重金屬,因此在使用上無污染之虞。雖然豬糞、雞糞含氮量高,但因為牠們吃飼料,相對的抗生素含量也高。一般檢驗豬糞含銅量過高;雞糞含鋅量過高,久了以後土地也就報銷了,還是少用為妙。

  擁有中興大學植物病蟲害博士學位的周俊吉,擅於研發與製作微生物菌種。目前在嘉義大學進修碩士班的場長李惟裕則是堆肥專家,他將牛糞混上殘餘葉菜、雞蛋殼及周博士提供的菌種,製作堆肥,二到三周就做一次翻堆,經過兩個月發酵,變成有機肥。導覽過程中,周俊吉滿意地摸著一把已經發酵的堆肥,因為已經腐熟了,重量變輕了,剩下的大部分是有機質。原本的土質只有○.四五%的有機質,加入牛糞堆肥改良後,現在的有機質接近二%,總算辛苦沒有白費。

  活化地下水 水雞池邊來戲水

  走在田間的小徑,欣賞農場的生態,見到路邊的噴灌閥,才知地面下埋了噴水管路,灌溉用水就是從這裡流出來的。有機農業重視乾淨的水源,農場採用地下水,而地下水的特性之一是沒有氧氣,造成水中含有很多的金屬離子,例如砷及鐵、錳等重金屬。於是農場就讓地下水活化,藉由多孔的水管讓水一直切割及曝氣,目的是讓水中的鐵離子接觸空氣中的氧,快速反應,一下子就產生氧化作用,鐵離子就沉澱在水底,有人還開玩笑地說這池子百年後可能就是一個大鐵礦。但畢竟還有一些離子存在,所以隨便丟一些水生植物,看哪一種能夠生存下來,例如水蜈蚣就是能夠適應的植物。一段時間撈起水生植物,發現真的有一些氧化鐵吸附在根部上面。這是仿造人工濕地的原理─先讓水流動,然後經過植物的涵養,達到初步的淨化效果,這個池子就是廢水處理觀念的「初沉池」。

  接下來讓水流到第二池,就是「生物反應池」,再做一次曝氣,因為在這裡有很多微生物,再做一次生物的作用,繼續淨化水質。在這池中不難發現紅冠水雞的芳蹤,雖然牠生性害羞,卻是游泳高手哦!

  最後將水引到比較高大的「終沉池」,因為終沉池的水比較深,雜質或是顆粒比較小的物質就會沉澱下去。水經過三道淨化過程,終沉池底下有兩個水管,一條是灌溉用水,一條是排放污泥。周俊吉自豪地說:「有一個簡單的看法,如果鐵沒清除乾淨的話,噴水頭塞住的機率會很高。」透過這樣精心的設計,農場噴水頭很少被塞住。

  從種子把關 生物防治奧妙多

  農場的種子主要來源有二,一是無農藥處理的種子,另一是自行留種、採種育苗。自己育苗,可以控管介質,及確認種子是沒有經過藥劑處理,也可以降低成本。農場的耕作是從種子就開始把關,要求沒有任何化學藥劑及農藥殘留的種子,並請廠商開立證明,希望這樣做能夠拋磚引玉,倘若愈來愈多人有這樣的需求,種子廠商才會漸漸注意這個問題,有機種子才有可能問世。

  蟲害是農場的一大困擾。蚜蟲是以孤雌生殖的方式,在夏季快速繁殖,一隻變兩隻,兩隻變四隻,四隻變八隻……

  早期用苦楝油或是肥皂水防治蚜蟲,效果不彰,等噴到有效時,菜也陣亡了。在戶外蚜蟲有天敵,牠的密度會被控制,然而溫室中天敵進不來;第一年因為蚜蟲肆虐,十二棟溫室的蔬菜全毀,損失慘重。後來沒辦法,周俊吉提議用人工拔除蟲害,剛開始被大家取笑,怎麼可能完成?當所有方法都失效,問題還是要解決,周俊吉拿著袋子到田間抓蟲,陳泰安看了不好意思,也下田去了,做得很辛苦,雖然無法完全清除,但至少損失降低了。從此,他們先將蚜蟲裝在袋子裡,再用火將土表烤一下,阻斷蚜蟲的路徑。當人被逼到絕境之後可能會出現一些方法,困擾一年多的蚜蟲問題,終於想到方法解決。

  陳泰安說:「人再怎麼厲害,仍然有做不到的地方,而生物在此就有牠奧妙的功能。」農場也運用生物防治法來治蟲,例如以天敵來防治,草蛉的幼蟲吃蚜蟲;或是將玉米田上的瓢蟲,移至蚜蟲較多的葉菜區,來控制蚜蟲的數量。

  另外,農場的雞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等到菜一採收,他們會把雞群趕進菜園,讓雞吃菜梗、菜籽、小蟲,幾乎可以寸草不留,而雞爪扒土時又翻動了土壤,幫農場出了一些力。

  再則,同一區塊的農地,混合種植許多不同的作物,目的是讓蔬菜的味道混合,擾亂昆蟲的嗅覺,以減少損失。這種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可引來不同的生物相,如此一來,即使發生意外狀況,也不會全軍覆沒。

  產銷履歷 內在自發的管理

  農場中各種蔬菜一應俱全,也按照流程一一記錄下來。若要農業企業化管理,必須要有良好的工作紀錄為基礎,農場力行生產資訊化,農產品從栽種、採收、人力、工時等,都先記錄在包裝廠的大白板上,然後再一一輸入電腦,也同步完成生產履歷的建檔工作。而陳泰安期待輸入相關的資料後,可以分析每一批產品的成本,可以呈現真實的成本與收益,依據成本來定售價,盛產時,以較低價出售,量少時,價格較高,農友生產這麼辛苦,也希望獲得合理的利潤。

  目前農場參與農委會的ERP計畫,即農業資訊管理系統,就是把整個生產紀錄輸入電腦,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當銷售者跟巨農簽約時,就知道農場哪一天會種下所需的產品,從網路上就可查到栽種的日期及產出。其實,ERP這個計畫的淵源是生產履歷。陳泰安希望做出來的資訊對農場有幫助,例如種植玉米,過去沒有任何資料,但發現夏天六十五天就收成,秋天八十天採收,冬天氣溫低,說不定需要一百二十天採收,若留下紀錄對將來種玉米就能掌控得更精準,或是發現某種作物不適合在這農場種植。生產履歷不僅提供給消費者看,生產者從內在自發的管理做出來,才是真正要做的履歷。

  對生產者而言,周俊吉覺得有機蔬菜包裝過度,反而製造更多的垃圾,例如塑膠袋不易分解、貼標章的塑膠袋無法回收時,有時裝袋菜會斷掉、為了讓菜看起漂亮,還要刻意拔掉幾片外葉……,因為包裝蔬菜致使耗損率達二五∼三○%。農場曾試用可生物分解的包裝袋,但是容易破損價格又貴,若以裸賣的方式販售,在貨架上的損耗率也會增加。目前塑膠袋、標籤紙及貼標籤的工錢就要三元多,他希望能找到把省下的包裝費用回饋消費者且對環境又好的方法。

  溫室栽培 維持基本開銷

  有人問為何農場要做兩公頃的溫室,花那麼多錢做什麼?周俊吉解釋:「當初規劃一個單位就是五公頃,其中有一公頃的溫室設施,提供場內基本的開銷,若保護的單位發揮作用,收支就容易達到平衡,下雨時,溫室損失才一、兩成而已,必須思考從環境規劃中,還可以維持收入。」若全部都是露天栽種,下三天大雨,葉菜就全部毀損了。

  另外一種想法是,現在全球暖化、反聖嬰的現象,整個大環境都在改變,颱風一個比一個大,天氣一天比一天熱,愈惡劣的環境農業愈重要。「民以食為天」,所以他試著把其他的農業生產體系考量進來,在人為控制下的環境去生產,有設施的生產體系,可能價錢會更高,但至少有東西吃。

  農業新希望 看到無限可能

  雖然目前產量還不穩定,收成欠佳時讓人很頭疼,然而,蔬菜盛產時也是令人煩惱。本來農場還有些人質疑,跟里仁合作價錢又不是最好,為何一定要合作?讓陳泰安備感溫馨的是,蔬菜盛產時里仁幫忙消化,賣相不理想的菜也盡力幫忙處理;特別是有一次颱風災情慘重,他們收到里仁的通知,竟然願意補助天災損失,經過這件事,原本不同意合作的聲音消失了。陳泰安說:「里仁處處為農民著想,感覺不像在做生意,而是在交朋友。」年前,冬季蔬菜盛產,全省里仁都盡量幫忙,有時陳泰安還沒有開口,里仁就打電話來說:「你不講,我就不知道你有什麼問題。」所有的辛苦,因有人了解關心而得以釋懷。

  本來,農場裡的一群年輕農民,憑著專業與自信,認為沒有克服不了的問題,兩年下來,漸漸地學會了謙虛。陳泰安覺得農業裡沒有專家,必須腳踏實地去耕作,才可能將土地養好,謙卑地向腳下的土地學習,大自然會給予相應的回饋。如今,無論產能還是產量,都在土地有機質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改善了許多,面對土地,不是人定勝天,而是要人定順天,農業才是高科技;因為你沒辦法克服它,只能順從配合它。這也是農場的LOGO取為「順畦自然」的來源。

  透過他們的努力,漸漸吸引更多人的參與,尤其是年輕的世代,幾年來,農友的平均年齡逐年降低,甚至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投入。陳泰安興奮地說:「台灣的農民愈年輕化,農業愈有希望。」

  很多人說有機農業是台灣農業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潮流,農場的夥伴們都希望巨農朝向農業企業化的方向經營,並期盼未來可以規劃設計出一套作業流程,若進行順利,這些經驗可以分享給更多人。所以在台灣應先做出一個實體,大型化、規模化的農場,將來才有能力扶持別人推廣有機,若要在潮流中站穩的話,首先自己要站穩腳步,無論是在技術上、管理上要做一個示範農場,這是他們的夢想。

  一趟農場巡禮,鞋上滿是沙塵,可想而知,當初要耕耘這塊貧瘠的沙地,是多麼不易。一群年輕人懷有夢想,將荒蕪沙地變良田,也因築夢讓生命更踏實。

  編按:

  巨農有機農場

  聯絡電話:06-266-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