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菜根

台北 曉佳


  冬季蔬菜一車車地從產地運送而來,里仁賣場的蔬菜供應源源不斷;多種蔬菜醃漬品歡迎消費者品嘗試吃,有興趣的人也可如法炮製;打開冷凍櫃一看,還有時令蔬菜素餃;里仁為什麼要大力推銷新鮮的有機蔬菜呢?

  莫讓汗水變淚水

  台灣的蔬菜生產,夏冬兩季有很大的差異,夏季普遍不足,冬季過剩。對農友而言,本來冬季的豐收,正好可以彌補夏季的歉收,應該是令人期待與高興的事,但是常常事與願違。每逢冬季蔬菜盛產期,一卡車一卡車的蔬果被迫低價拍賣,高產能不代表辛勞可以全部回收,這種無奈的現實狀況,足以讓農友滴入泥土中的汗水變成淚水;賤價傷農似乎是無法逃避的痛苦。

  農友在夏天常常收入不好,甚至沒有收成。然而,在里仁我們看到另一種面貌。里仁站在農友的角度去想,認為冬天應該儘量幫忙,他們才有機會回收一些。所以,當冬季葉菜盛產時,里仁盡力以各種方式來大力促銷,幫助農友紓解過剩難題。夏季颱風過後,一片蔬菜缺貨的慘狀中,里仁架上還有蔬菜可以提供,在菜價飆漲時,農友自願放棄唾手可得的利潤,也要將菜送交給里仁。這是里仁多年來秉持著日常老和尚的慈心理念步步為營,給予農友實質的幫助,讓農友在有機耕作上可以繼續奮戰下去。這是農友對里仁與消費者的真心回報,在里仁我們看到誠信、互助、感恩的面貌。

  慈心李逢祺懇切地說:「真正要能保障農友的利益與維持里仁的平穩供應,必須將冬季的蔬菜與夏季的蔬菜一起考量,如果冬季不幫農友解決盛產問題,夏季我們就沒菜了。」雖然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的考驗,大家都願意把它當成歷練與提升的機會。

  互助良善的循環

  在葉菜盛產的某日,李逢祺的主管問他:「農友的菜你們有沒有全部都進來?」他當場愣住了,心想:那麼多的菜,怎麼可能都進貨!直覺反應這是在雙方的契約之內還是契約之外呢?怎麼會失控一下子出現這麼多的菜呢?但是,他馬上轉個念頭,應該要想辦法來協助農友。

  一般而言,按約行事最簡單,契約之外的打兩折或三折都說得通。但是,這樣的做法,對農友實在是一種打擊,可能連運費都不夠,或許菜打回田裡當肥料還方便些,這是冬季田間真實的情景。

  李逢祺跟農友互動多年,他會要求農友重視契約上的約定以維護誠信的原則,但實際生產總有很多不圓滿的狀況發生,因此還是會盡力協助農友解決困難,為的是要讓有機農友能走得下去,這時候就不單純只是依循契約上的數量來考量,必須要有變通的方法,所以里仁才有蔬菜促銷方案。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幫農友分擔盛產的壓力,缺菜時農友也給予溫暖的回饋,總是優先想到里仁的需求,這就是互助的良善結果。

  協力配合增信心

  當農友的壓力得到舒緩的同時,里仁門市的壓力卻相對提高,李逢祺夾在當中,處處考驗著大家的智慧與耐壓度。此時,最難回答的質疑就是:「這個是排程內的嗎?已經那麼多了,一定還要進貨嗎?」

  雖然質疑,門市的人還是盡最大的努力,想盡辦法促銷,因為大家都有共同的理念。今年春節前一周,里仁門市銷售量已達飽和,為了幫農友再消化上萬公斤過剩的葉菜,李逢祺與夥伴們嘗試尋找其他出路,苦思甚久後靈機一動,何不試做蔬菜汁,當做蔬果汁的原料?於是將七千公斤的葉菜榨成汁,折算起來,一下子就消化了兩萬八千包的蔬菜。

  還有,嘗試打破常規,將小葉菜做成時令蔬菜水餃協助過剩問題。將構想向翔鳳水餃廠提出時,得到廠商的支持與配合,他們認同慈心理念,了解里仁的經營方針,要以良善的力量來推動十善的社會,所以不加思索願意為里仁開發出小松菜、小芥菜、青江菜等不同菜色的水餃。翔鳳製作水餃,已有二十多年的經驗,頭一次使用這些材料,發覺困難度很高。當他們去除青江菜的頂端,一葉葉地拔開清洗,所需的時間將近以往高麗菜水餃的兩倍,而小芥菜是愈小棵愈難洗淨,雖然辛苦,但想到盛產,農友若將蔬菜打回田裡,損失更大,所以盡量配合。小葉菜的脫水量大,口感較澀,廠商也想辦法加入冬粉、香菇、紅蘿蔔、紅麴調味料及陳源和醬油,製作出好吃又健康的水餃。

  另外,李逢祺也邀集一些人成立護持團隊,需要時就通知他們。而護持團隊成立的重點,不在眼前幫忙解決多少問題,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以實際的行動去體會日常老和尚的心量。以前只是聽人家說老和尚支持有機農友,帶著僧團吃盛產的高麗菜、紅蘿蔔……,聽了很感動,但沒那麼直接。現在真的這樣去做,對老和尚的功德有真實的感覺,也增長了信心。

  菜多菜少學智慧

  面對蔬菜盛產,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問題,事實上,蔬菜從過剩到缺菜的變化速度很快。李逢祺從多年的經驗中已警覺,當「菜太多!」的喊聲此起彼落時,也正是要特別注意的時候。從門市向業務反應,業務向採購反應,採購跟農友反應,農友就會先不種或種少一點,這個連鎖效應可能在兩周到四周以後,甚至兩個月後才呈現,到那時大家都不清楚為何會缺菜,因為前面反應過頭,後面就會缺菜,或者之前的促銷沒有非常成功,臨時就調不到菜。

  這時候就要有膽量及智慧,一邊聽過剩的喊聲,一邊仍然要做預留,至於數量多少只能預估,然後做好承擔錯估的心理準備。李逢祺說:「聽到菜太多的喊聲,要鎮定然後看清楚狀況,也許多承受兩個禮拜的壓力,就會逐漸平穩。如果沉不住氣,想要用最少壓力的處理方式,當人家反應什麼我就反應什麼,那麼後面一連貫的效應一定會出現。」

  經過很多人默默地努力,可能表面上看起來還是覺得沒什麼績效,仍然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可是許多人卻在過程中進步提升了。李逢祺體會到做這些事情本來就會有壓力,但是不要被壓力打敗,否則什麼事都不用做了。如果要在沒壓力的承擔或對整體推動有幫助之中選擇,他寧願選擇後者,也願意承受壓力,並從承擔中學習如何調心。如果只看眼前的壓力,好像我們永遠都這麼差,如果看到進步的地方,不足的部分我們就願意不斷地改進,這也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是增長智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