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花呢

台北 曉心


  我家門前有個庭院,喜愛拈花惹草的我,每次逛花市,總喜歡帶些盆栽回來,種在花圃中,給庭院中增添幾分顏色。尤其自從屋簷下,原本用來晾衣服的竹竿改掛蘭花後,隨著季節的更迭,庭院中總是色彩繽紛,各式各樣的花朵爭奇鬥艷,讓人看了心曠神怡。閒暇時,漫步庭中,望著花花草草,紛紛展現它們的生命力,驚歎之餘,自己的身心也得到紓解,那是我一日之中最歡喜的時刻。

  一個假日的午後,我正在屋簷下賞蘭花時,突然發現怎麼少了一盆蝴蝶蘭?它是我最喜歡的一盆,我心中納悶:現在蘭花很普遍,價格也不高,它也不是什麼名貴的品種,別人怎會有興趣?內心感到很不捨,因為它姿態柔美嬌小,淡黃的花瓣,紫紅色的花蕊,看起來相當高雅。便問媽媽:「怎麼少了一盆花?」媽媽說我們不在家時弟弟回來過,可能是他帶回去欣賞了。弟弟家就在附近,有老家的鑰匙,一向來去自如。

  晚上我聽到媽媽打電話問弟弟,我好希望假若是他拿的,媽媽會說他幾句。但是,我只聽到她淡淡地說:「你拿家裡的東西要講一聲,不然我們會以為家中遭小偷。」失望之餘,我忍不住對媽媽說:「他喜歡不會自己去買,要不然回來欣賞就好!」似乎不數落弟弟幾句,難掩對他的不滿。我內心盤算著:有機會我一定要狠狠地說說他。教教他做人的基本道理-《弟子規》中說得很清楚:「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正當我洋洋得意,想找機會好好地訓他一頓時 ,突然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有一位修行人,他喜歡養蘭花自娛,有一天他的弟子不小心將他心愛的蘭花打破了,弟子擔心被他責罵,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並沒有生氣,弟子問他:「怎麼不生氣?」他說:「我養蘭花是要來怡情養性的,不是用來生氣的!」

  對呀,種花的目的是為了怡情養性,我為什麼要為了區區小錢傷了手足之情呢,自己內心不得平靜,更讓媽媽難以做人。何況聖賢書是用來規範自己,不是要求他人。《弟子規》也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明白告訴我們,友愛兄弟是孝的表現,我不是想要讓媽媽高興,要盡孝道嗎?弟弟只不過是回家拿了一盆花而已,何況他或許認為那些都是媽媽種的,再說如果那一盆花能讓他心情愉快,也是好事一件,至此對他見過的心才漸漸平息。

  少了一盆花,讓我看見自己的內心,不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反而是嚴以待人。這樣高標準要求別人的結果,只是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無法輕鬆,人際關係也會緊張。我想下次到花市可以多買幾盆花,主動送給弟弟,讓他高興,相信媽媽一定也會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