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攜手耘福田─「鄉間小路」食品加工廠

台北 若水


  穿過雲林斗南的綠色隧道,彎進林蔭大道旁的鄉間小路,有家名如其景的「鄉間小路」加工廠。近四十年歷史的加工廠,父親開創後,如今由張豐益、張正宇兩兄弟承接,面對食品工廠逐漸外移,兄弟倆仍堅持重振台灣農產品的使命,接受農委會「一鄉一特產」的輔導,努力尋找台灣農產加工的出路,以彼此的專業互相扶持,用良心要求自己做出好產品。

  產業轉型現生機 貴人一路相扶持

  一九六○年左右,隨著台灣農產品外銷,食品加工業也逐漸蓬勃發展。雲林斗南鎮盛產麻竹筍,任職於食品工廠負責原料收購的張爸爸,發現竹筍殼重,剝除後要處理也不容易,於是在雲林成立加工廠。夏季盛產時直接在產地去殼,節省運輸和工廠處理的問題。張家兩兄弟長大後,認為年輕人的加入對農民有幫助,於是繼承父業。

  長期外銷日本之下,為符合日本對產品的要求,即不加任何化學添加物和防腐劑,父親始終堅持著。兄弟倆也接續父親的傳統,什麼都不加。隨著外銷公司陸續外移,他們堅持留居台灣,積極尋找內銷通路時,搭上農委會推動「一鄉一特產」政策,找到轉型的一線生機。

  內銷必須整年開工,才能維持營運,然而鮮食吃不完,加工廠才有機會取得原料,如果產量不足,加工廠的生意就幾近於無。為了維持穩定收入,轉而製作調味農產品,卻遇上通路和品牌的問題,沒有廣告和行銷,怎能敵過大廠商。

  皇天不負苦心人,堅持到最後的結果,果然就有貴人相助。統一超商推出御便當產品,不顧成本,堅持使用國產且不含防腐劑的農產品,因此彼此有了合作的機會,加工廠便也轉型製作半成品,以供應超商需求,一年約三千噸的銷售量,著實為兄弟倆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不久,里仁產品開發人員也來接洽,合作調味的尾茸筍罐頭、筍丁和筍絲,與里仁接觸之後,張豐益也就加入了福智基金會的「廣論研討班」。加工廠的生意逐漸拓展,張豐益感慨地說:「如果沒有彼此的堅持,真的撐不過來,與里仁合作之後,我覺得良善的結果漸漸出現了。」剛開始有機加工,張豐益覺得大家都會造假,可是加入基金會以後,基金會是用精神、心靈的層面去約束,不是用法規來約束。他說:「如果用法規來約束,很多人都會走旁門左道。可是用心靈來約束,是一種自我的要求。」憑著良心做出好產品,就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不計成本重特色 只為健康不害人

  新鮮的竹筍送至加工廠後,透過殺菁以溫度破壞酵素減緩老化,熱熟的黃色竹筍切塊後以真空包裝,再進行低溫殺菌、冷藏保存及配送。至於筍子的裁切,若是鮮嫩的筍子,切成塊狀可做沙拉料理,若是已出青的筍子,表示未覆到土漸趨老化,就切成筍丁、筍絲,嫩芽切成筍尖,最嫩的尾茸做成調味的尾茸筍。

  若與市面散裝販賣的竹筍,添加硫化物而達到保色、防腐的功效相比,「鄉間小路」的產品製作流程成本高出了一倍。面對產業競爭的壓力,使用硫化物不僅降低成本,工作也更輕鬆,但是,兄弟倆深知同業都這麼做的話,彼此只會削價競爭,也無法做出各家產品的特色,又若只為降低成本,賠上了消費者的健康,更不值得。所以「鄉間小路」的產品不含任何化學添加物,因此步驟多、顏色黃,就是要把最好的給消費者。張豐益常自嘲念到大學畢業,卻回來做農產加工,面對一路篳路藍縷,他總是勉勵自己:「最起碼沒有害到人。」弟弟張正宇也羨慕哥哥:「雖然辛苦,但他做了有意義的事情。」

  協助加工傾全力 困難重重靠信心

  每當冬季蔬菜盛產,福智麻園農場便著急地四處租冰庫,後來找上鄰近的「鄉間小路」加工廠,張豐益慷慨地借出冰庫。日子一久,麻園農場問他,是否能夠協助蔬菜加工?他了解麻園農場產量少,若是交給其他加工廠一定不願意幫忙,因為賺的錢可能都不足人工、油電的成本。張豐益說:「別人有困難,我就想要幫忙。」心軟的他,不忍別人的辛苦,盡力地伸出援手。

  接下麻園農場的零散加工,兄弟倆便開始經歷許多從所未有的經驗。從二○○六年製作有機蔗糖塊開始,陸續接到各式的產品加工,張豐益說:「遇到日常老法師以後,就是要訓練我,農場生產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我覺得這是老法師在教我累積福報,下輩子可能要賦予重任。」憑著這股信心,他面對一關關的困難,而食品加工系畢業的弟弟張正宇,總會在關鍵的時刻,成為哥哥最大的助力。

  意見不合相退讓 合力突破眾難關

  製作有機蘿蔔乾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麻園農場產出的蘿蔔含有道地的蘿蔔香味,但是大小不一、形狀無奇不有,清洗和整切就相當費時耗工,之後還得經過反覆的日曬及大石頭壓置去除水分。過程中沒有加入防腐劑、漂白劑等添加物,製程雖然簡單,用心卻絲毫不打折扣。然而,成品往往僅有原料十分之一的重量,以產品重量計算加工費用的張豐益說:「如果產品價格太高,消費者不會買,有機農友賺得也不多,可是加工費報得太低我也會賠錢。」代人著想與維持生計成了天平兩端的選擇,陷入兩難的局面。

  一般市面淡黃色或淺褐色的蘿蔔乾,是用甲醛來防腐、用亞硝酸鹽來漂白,賣相雖然討喜,但是潮溼又速成的蘿蔔乾,雖然量大又便宜,但是風味盡失,還會影響健康。

  工廠裡僱用的多是臨時工,兄弟倆也很希望可以讓員工們有更多的保障,但是農產品的收成起起伏伏,農場送來的加工量大多僅有三、四百公斤,加工盈餘不足一次鍋爐用油的花費,為了節省成本,工作往往都是兄弟、妯娌四人攬下。張豐益體恤地說:「農場產出的東西,如果不幫忙,就沒有辦法維持下去。」就是這一股利他的心,面對農友的委託,他從不推辭,弟弟也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

  兄弟之間,不時為了加工方式的意見不同,而起爭執。之前,有家廠商委託製作白蘿蔔絲,張豐益認為加入百分之二十五的鹽以後,應該就可以抑制酵素活性,決定採用真空包裝以便運送和保存;弟弟則以專業的經驗提醒著,沒經過殺菌,高鹽度下仍會有耐鹽性的微生物存在,可能因代謝產生氣體造成膨包。兩人的意見不同,張正宇也不執意要改變哥哥的想法,放手讓他去嘗試,張正宇說:「頂多浪費一些包裝和工時,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就學到經驗了。」後來,成品送交客戶,果真發生膨包的情形,面對自己估計錯誤,張豐益也從不忝於承認,並說:「幸好我有這個弟弟,時常給我建議,我們可以互補啊!」

  堅持健康與利他 良心加工好產品

  遇到農產品盛產或滯銷,哥哥張豐益不忍農友的作物損失,總是想盡辦法幫農友解決困難,有時得兄弟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他知道弟弟比較有原則,希望做得比較完美。張豐益說:「我並沒有否認弟弟對原料的要求、對做出好產品的堅持,只是當我體諒農友的處境,就根本沒有辦法放在天平上衡量。」

  食品加工出身的張正宇,看到哥哥什麼都攬在身上,農作物品質不好、量少也都照收不誤,對此他抱持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應該做能力所及的事,不能做的如果答應了,製作的成品若不理想,儘管盡了最大的努力,農友也無法體會,尤其面對新產品。因此張正宇對於產品品質的要求比較高,更直率地表示,好的原料加工才會有好成品,不好的原料要做出好品質,是不可能的。

  其實正宇的考量也不無道理,品質好的產品,消費者才會願意持續購買,如果口碑不好,要請大家以支持的心購買,也不是長久之計。漸漸地,兄弟倆和麻園農場磨合出初步的配合模式。張豐益說:「其實大家的心都是良善的。農場也在草創期,很多都沒有經驗,我們也沒有經驗,只是需要幫忙,我就盡力幫忙。」協調配合的結果,農產品都能整批送達加工廠,而不是零星分散,彼此配合也愈來愈好了。張正宇說:「遇到問題就是一起想辦法解決,農友一定要種出好產品,雖然草創期沒有關係,但是以後總要慢慢走出來。」

  問張豐益為什麼願意幫農友加工?他平實地回答:「只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而已。」兄弟兩人,一個為農友著想,一個為品質著想,雖然有些爭執,卻是一路互相扶持,「鄉間小路」也漸漸走上康莊大道。他們堅持健康、不害人的原則,期許能為台灣農產加工再創新契機,如此用心的廠商,何嘗不是消費者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