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心夢想─野薑花有機農場

台北 木捷


  夏日的午後,我們一行人拜訪野薑花農場,驅車經過繁華的台中縣,沿途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不久,來到大里工業區,心裡不禁疑惑:工業區附近怎麼會有農場?是怎樣的主人,選擇這樣的環境開闢農場?真令人好奇。

  一進入農場,門口高掛「野薑花農場」,放眼望去怎麼不見野薑花的蹤影?原以為會有一整片盛開的花海,主人林進財解釋:「真不巧,前一陣子才剛割下來。」野薑花的葉子可以包粽子,花可以食用,開花後植株砍下來當作綠肥,改良土質,而且可以一直收成,它是一種高經濟作物。他自豪地說:「農舍周圍種植的野薑花不用澆水,下雨時,靠著自己挖製的護城河,農場的液肥就會流到這裡來了。」他充分運用植物的特性,除了做綠肥還兼具美化環境,至於農耕經驗都是靠自己摸索。

  林進財除了在明道大學指導學生管理種植蔬菜生產,他還向台糖承租一.五公頃土地開闢農場,快樂從事農耕,朋友們都喜歡來他這裡採摘蔬果。他希望做一座生態復育、美化、休閒,具多功能的有機農場。

  改良土質 投入大量有機肥

  早期,林進財從事建築業及園藝造景多年,因緣際會下轉行有機農業,他自嘲很怕死,不敢吃有農藥的食物,所以他把花園都改成菜園,從事有機耕種,確保自己及眾人的健康。

  三年前,他租下台糖這塊已經休耕多年的土地,開闢農場,與台中大里工業區為鄰,附近工廠從事包裝、磨砂、鍛造等輕工業,少有污染,選擇這塊地是因為離都會區比較近。一開始他就投入了約兩百噸的有機肥,改良土質並建立微生物相,一般來說一公頃土地大約投入二十噸有機肥,他用了十倍的量,並不是財力足,而是認為肥沃的土壤才可儘量使用,甚至重疊使用,就像菜豆還沒長好,他已經開始在下面種植苦瓜了。

  目前只有林進財一人種植,所以儘量選擇省工的作物。前幾年,他從種菜、採收、包裝、送菜等,全部自己來,做得實在很辛苦,他發現這樣無法長期持續下去,所以改種單一作物,例如芋頭冬瓜,採收後直接交給有機餐廳,這樣才能省工,所以必須衡量自己體力、時間,更要慎選作物。有時學生也會來幫忙,藉機培養學生種菜,繼續有機耕作。

  農場的四周約有五公尺的隔離道。沿著農場他挖了一條水溝,跟外面的水隔絕,下雨時水溝會滿起來,這是他的護城河。周圍種植狼尾牧草當作緩衝帶,也可當作綠肥。還有,住家旁飼養豬羊的地方,大概有一分地,這也是很大的隔離帶。與工業區為鄰,他謹慎做好隔離帶,確保農產品的安全。

  防治蟲害 義工輪作有妙方

  林進財種植有機蔬菜的因緣,是來自友人被蟲打敗,靈機一動想要做個實驗。剛開始他的朋友耕種一小塊的農地,做了半年只有微少的收入,友人夫妻倆抓蟲抓到三更半夜,最後還研究出抓土跳蚤的方法,就是將膠水塗在紙片上,當土跳蚤跳起來,就會被黏住,可是跳蚤繁殖力驚人,怎麼都抓不完。他以行動鼓勵友人,常向友人買菜,再送給別人吃,但是友人最後還是被蟲打敗而投降。又過了半年,他對友人說:「不然我來做個實驗,養鳥吃蟲。」他曾看到蛾類飛過綠繡眼身邊,靈巧的綠繡眼立即回頭咬住,就連玉米裡的蟲,綠繡眼也會直接把牠拉出來,絲毫不留情,所以對綠繡眼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在網室種植一批玉米,為了防治蟲害,他養了很多種鳥,例如石鸚哥、綠繡眼、畫眉鳥等,將牠們放入網室中,尋找抓蟲高手。結果,他因事出門一個月,回來後,發現每個玉米都傷痕累累,原來石鸚哥有個勾型的嘴,牠負責勾開玉米外葉,別的鳥負責吃,大夥分工合作啃食香甜的玉米。只有綠繡眼和小型吃蟲的鳥,比較客氣,就算吃農作物,也是點到為止,口下留情。綠繡眼偏愛吃蟲,也吃水果幫助消化,所以他種植一些柑橘慰勞綠繡眼,當然鳥兒也會銘記於心,徐圖報效。

  然而,大部分的鳥類都有夜盲症,晚上的夜盜蟲,鳥類就沒轍了,他想到在夜間蛙類是個好幫手,這樣白天、晚上都有人輪值,果真,蟲的數量得到控制。很多人問林進財:「你不用農藥,哪有可能防治蟲害?」他說:「我請了很多全天候的義工,來幫忙抓蟲。」在農場裡,他鋪塑膠布做成小水池,復育青蛙,同時還養育樹蛙,因為青蛙會冬眠,樹蛙會夏眠,兩種蛙類輪值,剛好一整年都有義工幫忙。

  一對青蛙,一年至少繁殖一千隻以上,當農民使用農藥,很多益蟲被殺害,害蟲才會一直繁殖。青蛙吃蟲,但在食物鏈中,牠也是被吃的動物,所以要大量繁殖。

  網室的角落,每隔一個距離都有復育青蛙的生態池。當初他設計這麼多水池,主要是收集灌溉水源,台糖的用地不能申請用水及電,也不能打水井,必須自己找電和水源,所以他向對面的工廠接電,利用地下水將蓄水池灌滿。另外,他用塑膠布覆蓋土壤,減少水分散失,而有機質也可以蓄涵很多水分,下雨時進多出少。其實作物不需要很多水,需要的是水氣,只要每周澆灌一次液肥,同時也補充了水分。現在農場已不需要那麼多灌溉水,水池就當作生態復育,這下子青蛙就有舒適的民宿可以休息了。

  動物分工 各司其職一家親

  我們一邊參觀農場,一邊採摘成熟的玉米,即使颱風過後,農作物受損卻不嚴重。林進財叮嚀要做好分類,一袋是人吃的,稍微差的另裝一袋,等一下要餵養他的寵物。當我們穿過農場一長排的瓜藤走廊,又是一番熱鬧的景象。這裡豬羊同籠不稀奇,連狗都跑來參一腳。當林進財熟練地拋出玉米,我們目不暇給地看著牠們搶食,發現草食性的羊群喜愛玉米外葉,吃剩後的玉米棒,移交給豬群,一點也不浪費。

  有時他放羊出來吃草,便是自然的除草機,同時收集羊糞便做肥料。他說:「一個農場肥料要能自足,不全部拿來種植,還要研究一隻羊的糞便可以供給多少面積的肥料。」具有研究精神的他,不單只是養寵物,他覺得農作物不限於植物,動物也應包含其中;一個農場不限於只種蔬果,畜牧也應包含其中,混合使用最好,肥料就不用擔心有污染。

  一分地大概可以種一噸的玉米,農場的老鼠也會幫忙篩選,因為品質好的玉米,老鼠會先品嘗。農場一隅,鵝和鴨優閒地覓食,別看牠們到處閒晃,牠們也可以管理雜草,而且轄區範圍還不小呢!

  他還種植了一些果樹,不是為了生產,而是為了讓鳥兒有築巢的地方。蛙叫犬吠,這些可愛的動物,敲擊渲染著農場夏日節奏,增添熱鬧與生機。

  挖洞栽培 輪耕省工好處多

  鬆土時,林進財放入大量有機質,這些都是園藝造景的同業送來的木屑。所以廢物利用,有機質不用買也是節流。如果鬆土做得好,介質也不錯,鋪上塑膠布,上面再打洞,透氣性就不會受到阻礙。

  在網室我們看到一畦畦穿了洞洞裝的土壤,蔬菜就從洞上面冒出來。林進財仔細說明,農耕就是先整地,做好土質改良,再投入有機質,然後用塑膠布蓋起來,要在哪兒種植,就在那裡挖洞,旁邊再挖一個洞以利施肥。等蔬菜採收後,就換種施肥的這個洞,這樣輪耕,永遠都不用再去耕田。這種做法維持土壤的微生物相,也解決了雜草問題。他發現土壤裡有很多青蛙,所以不用翻土,塑膠布蓋下去,三年才需要處理,而且只能在夏天處理,因為青蛙冬眠時最好不要整理,才不會傷害牠們。

  農場有個角落是放置枯枝落葉、雜草的地方,這些都是堆肥的好材料。林進財說:「土壤最需要粗纖維,才會有良好的透氣性,然後再加雞糞及其他肥料。」所以他將有機質和有機肥分開,有機質的肥分很少,卻可以改良土壤的物理性,使土壤透氣性、保水性良好,因為土壤裡一公克的有機質,可以保持十五∼十九公克的水分,但又不造成泡水現象。目前他正在整理土質改良要到達什麼程度,才能使土壤的保水、排水、透氣良好,找到最佳的平衡點,這樣微生物相一定會好,相對地,植物的根才會長得好,抗病能力強。

  農場有個區域還沒放樹枝之前,曾經種過冬瓜,他一忙沒時間理會,結果整地時,發現冬瓜藤到處爬,長了很多冬瓜,而且很好吃,證明農場的土壤已漸漸獲得改善。

  美麗圖騰 傳給有興趣的人

  林進財從事有機耕種多半靠自己進修,他在平地、山坡地都耕作過,過程中碰到很多問題,他善於運用書本知識,加上自己的摸索,遇到困難慢慢改進,真正務農雖只有七年的經驗,但是已開展出有機的新天地,在農場中逐步實現自己的理想,種出品質好、口感佳的農產品。

  目前農場的建設已經告一段落,他開始美化環境,計劃種植炮仗花,過年時剛好應景生輝,而且它是一種有生命的防風牆,當葉子掉光只剩下密密麻麻的藤,風吹斷了還會再生長,既省工又美觀,在台灣要找一道幾百公尺的花牆不容易。巧妙運用植物的特性,達到防風、美觀的雙重目的,將是他得意的傑作。

  林進財熱愛這塊土地,盡心地把地養好,只要使用過的土地,一定會復育,絕對不會去傷害。他喜歡大自然,當然朝向自然的方法,畢竟,農場只能在一隅,他想要傳給有興趣的下一代,接續這條有機路,才是他美麗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