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厝的大灶

桃園 鏡天


  九九重陽當天一大清早,擅長烹調的六叔和六嬸已經回到祖厝,打開大灶,將幾天前從後山樹林中取得的樹枝樹幹,砍切成可入灶的柴薪,放進灶肚起火。當一縷縷輕煙自灶中升起,立刻為清冷的廚房添增了溫暖的氣氛。

  每遇傳統重要節日,族親總會聚在祖厝祭祖,三代同堂的團聚,至少會有三、四十位族親參加。因此,廚房裡的烹煮,除了現代化的瓦斯爐具外,那口生養公公一輩十四個孩子的大灶就會適時啟用,以敷眾口所需。

  當紅艷艷的火舌在灶裡跳舞時,大灶上頭那個大鐵鍋也已經裝好半鍋水,擺上蒸籠,蒸籠裡那幾大碗、幾大盤的生食,在大鐵鍋的沸水蒸煮中逐漸成熟。

  除了大灶承擔需要較大火力的蒸煮任務之外,瓦斯爐上也熱熱鬧鬧炒著鮮食。而祭祖後的菜餚,就成了族親聚餐的食糧,飽滿了族親的口腹之欲。

  結束所有的烹煮工作後,嬸嬸們會洗淨大灶上的鐵鍋,並在鍋裡裝填八分滿的清水,用大灶烹煮後的餘燼把水燒熱,供家族聚餐後洗滌餐具之用。

  通常,我這個後生晚輩在餐前的工作,就是等在六叔六嬸的背後,把從鍋子裡鏟起來,盛放進盤子裡的佳餚端上供桌,供養諸佛菩薩和列祖列宗。

  而餐後的另一個大工程,就是所有的族親茶足飯飽之後,跟同輩的妯娌一同洗滌當天用過的烹煮用具和餐具。

  今年重陽祭祖的烹煮工作結束後,趁祭祖的空檔,協助六嬸清理灶上油污時,忽然發現大灶的主爐旁,有個小水箱。

  我好奇的詢問水箱的作用,六嬸告訴我:「灶裡烹煮的熱氣,順著煙囪排出屋外之前,會先經過水箱,讓水箱裡冷冷的水逐漸升溫。等吃飽飯,一家子大小要洗澡時,水箱裡的水也熱滾滾的,足夠一家子洗滌身子用了。」

  「真的?」我只知道用灶裡的餘燼燒水洗碗筷,不知道還有個水箱和煙囪。

  「煙囪?我怎麼沒看到?」我從來不知道祖厝的廚房有煙囪!

  「灶裡的煙順著煙囪排出屋外的。」六嬸解釋:「你到屋外就可以看得到。」

  我走出屋外,爬上後山的小山坡,真的看到了煙囪,以及煙囪口冒出的輕煙。我這才知道,廚房的煙囪掩藏在廚房和儲藏室中間的牆壁裡,難怪我看不到。

  走回廚房,我對眼前的大灶生起了極大的敬意!眼前這口不起眼的傳統大灶,不只烹煮了公公那一輩全家人的溫飽,它更充分展現先人惜福愛物的勤儉智慧。

  大灶烹煮時的柴薪,取自大自然;灶底的餘燼,或者烹煮過程的散熱,充分利用作為提供家人洗碗筷和洗澡用的熱水;柴薪消融後的炭灰,還可以拿來清洗燒黑了的鍋底,或作為菜園裡的肥料……

  在地球暖化日漸加劇的現代,我也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效學傳統惜福惜物,讓身邊的物資發揮最大效益的儉樸精神,讓生活更簡單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