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書 走進圖書館


文/台北 陳月文 

圖/桃園文化局 

兒童圖書室 

 姚秀櫻提供 


  兒子讀國中二年級下學期,我們從鄉間搬到台北城,轉學進入大安區的明星國中就讀。第一天放學回家,兒子苦著臉告訴我:「數學和理化我都聽不懂!」雖然搬遷之前,已經為他做了心理建設,討論過他在新的學習環境可能遇見的困境,卻沒想到困境遠遠超過預期。

  我們聊了許久,我聽著他的委屈,難過他適應新環境竟是這樣的開始。後來,我問他:「你要不要試試短期補習?」

  沒想到他搖搖頭說:「我自己試試看再說。」

  下一週就是第二次段考了,兒子每天上學、放學,除了早餐和晚餐間的聊天,就是埋首學校功課。我忙著整理新環境,也就沒有費太多心思關注他的學習。段考成績出來,他的數學和理化居然都及格了。三年級上學期,他甚至獲選為班上的物理小老師。

  國中畢業後,兒子隨即跟著姊姊的腳步赴美讀高中。進入高中後,他在越洋電話中告訴我:「美國高中的課本都好厚,十個單字,我得查七個字。」

  我問他:「想不想回國讀高中?」雖然,我們已經就他想到美國讀高中這件事,陸陸續續談過大半年,所有他可能碰到的問題也儘可能模擬討論過,但真正面對,困境依然遠遠在預期之上。

  他回答:「我再試試看。」

  兒子在台灣並沒有課外補習英文,他的英文學習只在學校,以及看影片、玩IBM的模擬飛行器,和出國旅遊時的一些些自己摸索,但我心中很篤定,知道他會咬緊牙關認真的面對與跨越。

  送孩子到智者面前

  他是學校唯一的亞洲學生,因此被英文環境完全包圍,也受到了較多的關懷。高中一年級上學期結束時,他居然是學校的榮譽學生以及籃球校隊。去年兒子高中畢業,申請到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獎助學金,不但為他自己所決定的赴美學習做了不錯的詮釋,也大量省減了我掛心的高額學費負擔。

  之所以對兒子具足信心,是因為他從小就學習為自己負責,而且喜愛閱讀,會從閱讀中找尋問題的解答。

  天氣轉涼,我會提醒他添加衣服,但尊重他的決定。如果,他因為疏忽了對自己的照顧而感冒就醫,就醫的費用便得用自己的零用錢支付;回家貪玩而未寫完功課,得自己面對老師;成績未達我們約定的下限,回家後他就必須當老師,教會我這個學生當天的課之後,才能出去玩……

  從兒子還是小嬰兒開始,我就每晚跟他說故事,當他可以坐直身體以後,跟他說故事時,我常常是懷抱著他,手上拿著書說故事。我希望孩子知道,他聽到的好聽的故事,是來自於書本。

  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們幾乎每天晨間和黃昏都去散步,那是一段分享,以及心靈自由奔放的時間。他們經常走著、跑著、跳著、唱著,忽然停下來傾聽,或者專注的看,甚至一蹲老半天,只為了好奇一群螞蟻的交頭接耳和搬運食物,或者蚱蜢的跳、跳、跳,或者關心流浪貓、流浪狗……

  回到家,我常常拿出與當天經驗有關的書籍跟他們分享;當孩子問到:「為什麼……」或「那是什麼?」時,我們就會一起到書櫃前找尋問題的解答。孩子五歲之後,我們每人每個月至少會去書店買一本書……

  我發現,孩子為了選擇想買的書,會努力的把中意的書都看過,並仔細的考慮後才做決定。經過一再的觀察、分析、比較,他們對自己的需求愈來愈清楚,而我雖然在書買回來後那幾天的故事時間,會說他們所選的書,但整個月的其他時間,他們都是聽我為他們選的故事書。我相信,他們也會從中比較、提升。

  果然,兒子小學三級時,已經跟我一起看讀者文摘;國小五年級的暑假,看完了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螞蟻,螞蟻」兩大冊專書;升上國中時不再續訂「小牛頓科學月刊」,而改訂「小牛頓」和「科學人」雜誌。

  我知道,把孩子送到書的面前,當他們領略到書的各種妙處之後,我等於是把孩子送到許多智者的面前,由他們引領孩子跨越生活上、成長過程中的重重難關。那效益,必然比只有我們一個家庭的力量強大得多!

  網咖迅速成長的隱憂

  最近,看到媒體報導提及,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市中,有一百二十個鄉鎮市已經找不到書店,反而是網咖逆勢成長。

  由於自己過去有諸多與書店結緣的美妙記憶,因此心中震驚之餘,也頗為遺憾與擔憂。當我與外子分享我的遺憾時,他問我:「你最近一次去住家附近那家書店是什麼時候?」

  見我沉吟許久答不上話,他笑說:「連你這樣的文化人都不上書店,書店怎麼可能經營得下去?」

  我知道自己不再上書店的原因,是因為我的閱讀已經不是那個書店所展示的一般書籍可以滿足的了。我知道,書店的空間和資本有限,為了可以有效的銷售書籍,回收成本,只好展售最大多數人可能會購買的書。

  我相信,書店的沒落,除了閱讀人口減少之外,還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像我這樣閱讀需求與書店展售書籍不同的讀者。

  倒是當今的資訊時代,一般人不論就學或就業,都與網路世界息息相關:外出洽公若需搜尋資料,或者閱讀電子郵件,會上網咖;家中沒有電腦,卻必須使用電腦做作業也會上網咖;想玩線上遊戲,但家中頻寬不夠,會上網咖……台灣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成立的第一家網咖,就是咖啡館業者從英國所引進的。只是,網咖因著它的虛擬與多元,因而發展出了過去人類社會未曾出現過的問題。

  影響最大的就是青少年族群。

  正值求學階段的青少年,上網咖的最主要原因是玩線上遊戲。由於線上遊戲建構於虛擬環境之中,而且有使用者控制與團體合作模式的特性,恰可滿足青少年尋求自我肯定與同儕需求的成長特質,因此成為青少年重要的次級文化。

  由於青少年的人格尚未模塑成形,也缺乏社會歷練,沉迷網路遊戲,容易以網路上的虛擬情境判斷生活中的現實,過去曾發生過的玩家集體械鬥,以及下戰帖要求單挑等問題,便是現實與虛擬混淆狀態的寫照。

  再加上,沉迷網咖的多半是在校學習困難,學業成績低落的學生,較缺乏自信,容易為人利用犯罪,成為社會問題的溫床。關心教育的社會賢達,因此對網咖的迅速成長頗為擔憂。

  向陽基金會曾於十年前,網咖尚未如此普遍時,針對全國國中、高中、高職的在校學生做過網咖研究,依據回收問卷所呈現的比例,換算成全國學生人數顯示,當時一百七十六萬名國中、高中、高職學生中,每週固定去網咖一次的有四十萬人,每週至少去三次的則高達十二萬七千人。

  引導孩子走進圖書館

  時至今日,家用電腦與學校電腦日益普及,上網咖做作業的比例相對減少,倒是沉迷線上遊戲或上色情網站居多,實在讓人擔心!

  在眾人的一片擔憂中,其實可以冀望圖書館承擔青年學子正向學習與成長的責任。除了學校的圖書館之外,近十餘年來,文建會於推動文化建設的過程,在全國各鄉鎮市建設公共圖書館,努力達成一鄉鎮市一圖書館的目標。如今,全國已經有五百三十二所公共圖書館。十年前,教育部社教司也編列了一億元經費充實社區圖書館的館藏,讓偏遠鄉間的居民有更多閱讀不同圖書的機會。

  微軟的比爾蓋茲便曾說過:「培養出我今日成就的,是我家鄉的一個小圖書館。」他童年時期曾在圖書館打工,擔任排架工作,因此而進入閱讀世界,豐富了自己,也擴張了視野。

  在教育部長任內積極推動閱讀,期望透過閱讀和閱讀前的說故事活動,引領學子邁向主動積極學習、擴展胸襟、視野,以及創造力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曾說:「圖書館是創造奇蹟的地方。」

  曾志朗先生指出,大部分的父母或老師都拚命塞知識給學生,希望孩子因此而有好成績。但他們忘了,一個會動的腦筋,比一個會背的腦筋更重要。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有想像力的人隨時可以遨遊世界。而想像力、邏輯推理和背景知識,都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閱讀可以激發想像力。」他經常如此說。

  卸任教育部長職位之後,曾志朗先生依然熱心於學子的閱讀推動,經常親自帶領學生與文化界關懷教育人士捐書到偏遠鄉間,並在偏遠鄉間辦理閱讀活動,因此帶動了那些偏僻地區的閱讀與學習。

  與曾委員有志一同的學者專家,近年也積極致力學子與書的親近,如今已頗具成效。例如各公共圖書館與社區的說故事與讀書會活動,以及說故事老師與讀書會老師的培訓等,集結各地鄉間的人力投入引領學子親近書本的閱讀活動。

  有些圖書館更積極在館內舉辦有趣的活動,吸引當地居民走進圖書館。例如桃園文化局圖書館、台中東勢圖書館等。近日,苗栗縣的三灣圖書館,更因位處偏遠卻門庭若市而引起媒體注目。那是因為,館員謝淑貞絞盡腦汁,辦理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讀書會、寫作、電腦、打擊樂……讓圖書館有趣、吸引人,讓不同需求的居民走進圖書館,再進一步藉機引導他們認識館藏、使用館藏、喜歡上閱讀,因此造成如今每逢假日便有許多三灣家庭全體出動去圖書館的盛況。

  目前,台灣鄉鎮圖書館的每年每人平均借書量為一•一四冊,三灣圖書館卻高達七•七三冊,鄉民們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張借書證。

  網路有其迅速、快捷的優勢,但是,快速也較易形成不耐煩與膚淺的特質。相對的,書本的閱讀,是在一種寧靜的狀態下進行,比較適合深入思惟與啟發創造力所需要沉靜與沉澱的特質。

  如果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棟樑更穩健成熟,讓我們社會的未來更安適,那麼,引導學子走向書、走進圖書館,讓他們喜愛閱讀、喜愛書,應該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