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農向前行──坪林、名間茶農交流紀實

台北 日陶


  二○○九年初,慈心基金會在坪林輔導轉作有機茶園計畫,生產不用化肥、農藥的茶,名為「淨源茶」,計畫執行至今已有十多位農友加入合作行列。坪林位處翡翠水庫上游,無污染的耕作,同時也使水庫源頭的好山好水得到保護。

  這群參與淨源茶專案的坪林茶農,初踏有機領域,方知克服困難不僅需要一群人的力量,更亟需過來人的經驗。於是,慈心基金會帶領他們浩浩蕩蕩來到南投縣名間鄉,參訪種植有機茶甚有經驗的兩位農友──謝賢鴻與余金炘,希望一解轉作後的疑惑。

  順天應人 心胸逐漸寬闊

  謝賢鴻引坪林農友進入自家「寶樹自然茶園」兩塊相鄰的耕地,一塊已轉作有機七年,另一塊則剛進入第二年,很接近坪林茶農的現況。轉作時間長的茶園,明顯生機盎然、枝繁葉茂,這景況也給了坪林茶農們未來希望的願景。雙方在茶園中問答,仔細剖析茶樹轉變體質時會碰到的種種問題,例如對茶園地形的觀察,還有除草、施肥要依季節行事等等,都有一番學問在裡頭。

  謝賢鴻提醒大家:「下雨的時候要記得趕快出來觀察茶園的排水狀況,有時對比有機茶園與慣行茶園流出來的水,一者清澈、一者混濁,更容易了解堅持下去的意義。」此外,他還提醒大家,土壤的溼潤與乾燥要維持一定的韻律:一直保濕,根容易爛;一直乾燥,就不會冒新根。名間的降雨量極為不均,但坪林的條件卻是濕冷多雨,如何依氣候調整茶園狀況,善觀老天爺的臉色,是有機茶農們一步步學習順天應人的功課。

  坪林農友王緒潭提出茶園中佈滿椿象的苦惱,謝賢鴻反倒稱讚:「這表示你的茶園很健康!一般養不好的茶樹,椿象是待不住的。」他接著分析椿象的繁殖期在七、八月,屆時能採的茶要盡量採,不留食物給牠,數量自然就會少了。有機茶園因為每年生態變化都不一樣,所以會出現的病蟲害也不同。謝賢鴻說,雖然時時都要面對新的挑戰,但踏入有機,一路走來,心胸會越來越開闊。

  當謝賢鴻提到噴辣椒水除蟲的經驗時,彼此全都笑開了。因為沒噴辣椒水的經驗,若防護不慎,洗澡時大腿就像貼了無數的辣椒膏一般,紅腫不已。他順帶提醒在場農友,過去噴農藥時,皮膚日積月累吸收而不自知的險況,那時若起了反應,往往就去了半條命。

  謝賢鴻以八年的有機種植經驗鼓勵坪林農友,病蟲害是必定會經歷的陣痛,但時間能夠換取空間,繁衍過盛的物種必然會引來諸多天敵,隨著生態越來越多元,茶樹的健康自然會反應在產量上。他以在日本種植有機蘋果出名的木村秋則先生為例,鼓勵大家堅持這條雖然慢,卻是長久且有光明願景的有機之路。他的栽種面積從開始的二甲二分到現在的四甲六分;一年內採收的次數卻是從密集的四到五次,變成只採收最好的一次。這樣的改變,是由於他驚覺到一株株茶樹委靡不振、產量又迅速下降,讓他不得不改變原先的策略。在這之中,他領略到,只要環境好,茶葉自然長得又大又漂亮!而且坪林的茶農們有慈心基金會以理念與行動在背後支持,是很幸福的事。

  好學無倦 經驗歡喜傳承

  走進地面滿佈綠肥蔓藤花生的茶園,一株株高及胸前的茶樹,充滿生機與活力。這裡是「瑞成茶場」,經營者余金炘自一九八二年起,觀察到名間茶業前景一片看好,決定投身製茶工作。一路以來,雖然賺了不少錢,無奈遇上九二一地震,百業蕭條的同時也衝擊茶葉產業,讓他經濟大受影響。加上父母親相繼中風,侍奉雙親數年如一日的他,對於人生的思考開始轉變。想到不斷下滑的茶價,已有一身好技術的他,決定走一條不一樣的路─轉作有機。

  講說風趣、語調幽默的余金炘強調:「有機茶農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蟲心甘情願地走出你的茶園!」他借來昂貴的煙霧機,將辣椒精與蒜頭精的調配液,均勻細膩地噴灑整株茶樹。待害蟲驚慌逃跑後,益蟲就有了生長的空間,加快生態平衡的速度。他透過積極請教農業試驗所、中興大學農學院土壤、昆蟲、植病系教授等專業人員,解決困難。起初,他勇敢地把自己烘焙的有機茶拿去請教授們喝,老師一嚐後直嚷:「怎麼這麼難喝?」他大吐苦水:「就是不會種、不會做,才來請教你啊!」

  他鼓勵坪林的茶農,有機農業一開始失敗是正常的,若一開始就成功,路就困死了!唯有不斷從失敗中改善,才能累積成功的經驗。他管理有機茶園的方式就是轉型前第一次要先深剪三十公分,而後任其生長,忍耐著雜草叢生、病蟲害侵擾,等茶樹大到一定程度,蟲也不愛吃了。

  「在我看來,所有農作物轉作有機最快的就是茶了!因為蟲吃剩的就是我的。而且我發現,在對抗病蟲害的過程中,茶樹自己會慢慢轉變體質,這塊茶園就接近成功了。」接觸有機之後,他不斷朝「將產業變成志業」的目標努力,從追求短期高產量到希望自己所做,是能澤被後代、綿延長久的志業:「既不用忍受農藥的苦,孩子接手後,也不用擔心是拿命來換錢。」

  隨身攜帶相機的他,驕傲地展示著自家茶園中,防治害蟲的兩大武器相片──蜘蛛與螳螂。他相當呵護牠們,為避免自然情況下的弱肉強食,他細心將螳螂卵帶回家,待其孵化、長成小螳螂後,再放回茶園。積極的學習態度加上良好的茶園管理,讓他種植的GABA茶經過檢測後呈現高達二百三十以上的γ-胺基丁酸,能量滿滿。言談中,他非常鼓勵農民要自動自發提出問題,因為若沒有一顆主動尋求解答的心,任何外來的支援都如同隔靴搔癢。離別前,一整天踴躍發問的王緒潭不禁說道:「聽完兩場分享,我對有機茶的未來,更有信心了!」

  互動交流 心田盈滿希望

  豐富的經驗交流,讓一行坪林茶農在返回台北的路途中,興奮地在車上分享所見所聞。農友陳陸合說:「坪林發展有機的環境很好,加上位處翡翠水庫水源區,我們要好好努力把握,早點做出不輸名間的有機茶!」在眾人的掌聲中,慈心基金會副執行長蘇慕容感謝大家熱情參與的同時,許下坪林能持續發展有機茶,日後讓其他茶區都來觀摩、學習的大願。

  有機茶農間的參訪、交流,成為讓淨源茶逐步由理想得以自信邁開的一大步。透過政府部門以及慈心基金會的支援,有機茶農們不再孤軍奮戰,彼此不僅凝聚起力量,也擴大了有機栽培領域中自利利他的胸襟與氣度。喝一口清淨茶,維護與水息息相關的萬物生靈,有機的價值,早已藉漫漫茶香,溫熱你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