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的草 我家的菜

雲林 美銖


  家住麻園農場附近,常有意想不到的農村樂。

  有次我帶著五歲小兒去麻園農場當義工,附近的有機農友小蘭,手拎塑膠袋走過來:「我早上去田裡拔草,帶來和大家分享。」見到大夥人跟她道謝後,還主動分裝,人手一份,兒子便偷偷問我:「為何阿姨要把田裡的草送給我們?」

  我決定帶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的兒子一探究竟。有天晚上,機會來了!我們到同事家聚餐,桌上都是有機食物,主人最後端上一道蔬菜湯:「這菜是小蘭在田裡拔的,從產地直接上餐桌的喔!」一喝,菜嫩湯鮮,兒子驚訝地問:「這就是小蘭阿姨家的草啊?」朋友哈哈大笑:「是啊,這叫野莧。」一位從紐約回來的同事表示,他也是在麻園農場才吃到這道菜的。看到我兒一臉艷羨的表情,大家熱情地說:「下次帶你一起去拔。」

  到了田裡,小蘭阿姨跟他解釋,對農家來說,野菜不是主要作物,且數量極多必須拔除,因為可食用,一般人會採回家煮來吃。大夥兒又仔細教他認識野菜,如何分辨野莧、龍葵的幼苗,如何採摘……看著兒子專注的神情,我想起自己孩提時,住在台南縣山裡,每天放學回家都得到家裡鳳梨田或橘子園邊拔一些野菜,等媽媽忙完,再一起回家。

  回家途中會經過一段清水溝,我就把採來的野菜放進媽媽肩上的竹簍裡,便跑到溝邊找野草莓或過貓,再一路追著媽媽回家。進了家門,媽媽一邊煮飯,我則在一旁趕緊幫忙洗淨野菜。田邊的野菜的確在那段清貧的農家歲月,替餐桌增色不少。

  此後只要我拔野菜回來,兒子會幫忙揀摘龍葵或野莧的嫩芽,還會洗乾淨讓我煮。他總是吃得很高興,對我說:「媽媽,農夫的草變成我們的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