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愛鄉的種子─第一屆東豐有機學校的故事
花蓮 胡文偉
望著田間滿眼的福壽螺,及農藥、化肥的出現,一心嚮往兒時農村自然生態的曾國旗,憂心倘若再不挽救,未來子孫將無法看到家鄉生氣蓬勃的田園美景。現在,他正透過與花蓮玉里鎮樂合國小合作「有機耕作體驗」教學,逐步落實以有機理念改造農村的夢想。他希望孩子們都能從小薰習有機概念,使得有機耕作不再弱勢。 虛擬實作的「東豐有機學校」負責人胡文偉為孩子們寫下了他們的、也屬於大家的歷史: 這是一個二○一○年發生的故事,在台灣花蓮海岸山脈旁的一間迷你小學,三十個小學生在畢業前最後相處的這一學期,在兩分的農地上,用一百廿二天的時間,從有機耕作開始學習的改變,故事就從這小農村的「東豐有機學校」開始。 二月廿四日插下秧苗開始的期待,到寒流下田除蟲除草的考驗,經過寒流酷夏,在這四個月的時間裡,有小農夫耕作的辛勞、收成的喜悅、離別的悲傷,也讓成年人一起上了一堂愛大地與恢復單純的課程。而最美好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最單純的地方與最純潔的心靈,在花蓮玉里鎮東豐農村的我們──東豐有機米,只希望對台灣好的事情都能變更好。 有機耕作是在做一件愛地球的事,農村總要有人先起義,就由耕作開始學習,從小體會對大地與父母的感恩,有機會幫助父母、有機會自給自足、有機會愛護土地、有機會飲水思源。「東豐有機學校」用務農來教會小學生種稻的技能與瞭解有機耕作對大自然的重要性,並且讓小學生學習尊重大地,也在幼小的心靈土壤裡,埋下了愛家鄉與愛地球的種子。 有機稻田旁相識的農場夥伴,有相同的理念,大家都曾在都市升學、就業,跟著現代社會的腳步隨風飄搖,也瞭解農村的孩子長大後回歸農村的比例卻非常低,但家鄉的長輩總希望有一天出外的遊子能回歸到生長的家鄉,在自己的土地紮根。有機學校希望未來能使農村的環境與經濟都能變好,也希望外地遊子都有機會返鄉工作,就讓改變從東豐這小小的農村開始。 一粒好米需要經過一百廿二天的時間、十一樣不同的程序:一、育苗;二、施有機肥;三、整地;四、插秧;五、除草防病蟲害;六、檢驗;七、收割;八、烘乾;九、碾米;十、低溫冷藏;十一、包裝。耕作稻田讓收成時能豐收,是做了一件好事。不用農藥、除草劑耕作稻田,是做對一件好事。小學生家裡務農居多,但不一定都是從事有機耕作,我們希望讓小學生從小明白這道理,雖然我們不富裕,仍能為環境盡心力。 第一話 先講「稻」義(2010.2.24) 在今天小學生跨出了下田的第一步,在畢業前最後相處的時光,從耕作學習的改變與居民齊心齊力來完成一件事──感恩大地。 在東豐農夫阿發哥與東豐村民的教導下,小學生了解了做人和種稻一樣,都需要講「稻\道」義,誠實用心的付出才會有好的收成,而不使用農藥,就和做人做事不說謊一樣的重要,為產量而傷害土地的事,就算完成了也不會快樂。 有機耕作從彎腰插秧開始,透過種稻自食其力的工作讓學童學習尊敬這片土地,並了解大地共生的道理,從小培養最正確的生態與道德觀念,也為阻止地球暖化盡一分心力。 第二話 齊心同耕生(2010.3.3) 有機耕作方式需要尋求理念相同,以誠信、道德、良心為共識的大地守護者,在東豐有越來越多的農夫紛紛投入無農藥、無化肥農耕法,同心同願才能讓農業永續發展,我們相信只有在健康無污染的土地上,才能栽培出健康無污染的稻米,及保有我們共同的環境,才能留給子孫一片淨土。 第三話 低溫的挑戰(2010.3.10) 地球溫室效應使氣候溫差變化更大,低溫陰雨的氣候裡,田間課程增加了難度,農村很多小朋友家中都以務農為生,這次來幫小農夫上課的老師就是六年級學生黃雨嬿的家長黃忠義。 在黃老師的講解下,大家在稻田尋找害蟲,一下就看見了許多危害秧苗的福壽螺,天氣雖然冷,但小農夫還是捲起褲管,下田來保護新生的秧苗,把害蟲清除,以免殃苗被吃掉。 這一節課上完回家後,很多小農夫開始了解到父母的辛苦。不管是在好天氣或是寒流,父母親一樣要下田工作;而秧苗也不是插完後就會自然長大,需要用心照顧,才能有好的收成。 第四話 小鴨來除害(2010.3.17) 在秧苗長大的這段期間,田間的害蟲與雜草越來越多,有機耕作不能使用農藥,大家就想到了古早時將小鴨子趕進水稻田裡除蟲的方法,鴨子在水稻田裡看見負泥蟲、稻苞蟲、福壽螺卵等小蟲就會將田裡的害蟲吃光。小農夫用手用腳用禾鴨,來除草除蟲全都為了使這片家鄉的土地,能回歸自然不再受傷害。 第五話 種下新希望(2010.3.24) 在小農夫種植的稻田旁有一分的農地,農民在照顧水稻時,一旁如有小塊農地,也會種植一些短期蔬果,為家裡增些菜色,而這些蔬果大都不會使用農藥。 今日幫小農夫上課的田間老師,是學校有機耕作最年輕的田間老師,他是從台北回鄉的阿光。阿光因父親過世返鄉繼承家中農地,務農時充滿了對父親與大地的感情,雖然返鄉耕作時間不長,但他的熱情是農村所缺乏的。很高興有阿光加入,使農村更有活力,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返鄉加入我們! 第六話 老天爺考驗(2010.4.7) 第二次施撒肥料時氣溫下降,小農夫細心將肥料平均撒在秧苗間,為剛分蘗的秧苗補充養分。小農夫插秧的時間是二○一○年一期稻作的時間,這時的氣溫由低上升至高,在水稻秧苗期溫度最低,其後大自然的溫度緩緩上升,至成熟期七月初溫度會到最高,而務農就和做人一樣,需要時間歷練、急不得。如施撒化肥可以增快生長速度及稻米產量,但對大地的傷害卻是金錢無法換回的;不間斷地除草除蟲,適當地施有機肥料,磨練著耐心,也培養好心。 小農夫發現稻葉枯黃,有斑點順著葉脈變黃,小農夫們急著去請教有機學校的黃忠義老師。在這堂課裡說明了葉稻熱病:常發生於第一期作,插秧後一個月到一個半月間為葉稻熱病常發生的時期,稻熱病的防治是預防重於治療。也告訴小農夫各種可以對抗預防稻熱病的方式:一、選抗病品種;二、栽培管理──翻整田地、灌排水、秧苗行株距、施肥、田間衛生。 有機學校規劃的種植秧苗品種為台梗二號,插秧的數量及間距,也比一般稻田的間距寬,施撒的肥料是東豐有機肥,灌溉排水都做好完善的規劃管理,在這小小的一分地,不求產量,我們希望能教會小農夫做對事也做好事。 第八話 米的身分證(2010.5.4) 來到東豐有機米廠參觀,讓小農夫了解有機稻米除了生產過程比一般良質米要求高外,更需要專屬的烘乾機、碾米機、精米機、無塵包裝室、低溫冷藏室等設備來維持有機米的品質。 從事有機產業需要通過國內有機農業的驗證,東豐有機米在慈心有機、花蓮縣無毒農戶最嚴格標準的生產環境下來做驗證,每期稻穀出貨前,均做農藥殘留檢測,確認無任何農藥殘留後才出貨,讓消費者能更放心。 第九話 大地的恩賜(2010.5.12) 在東豐社區媽媽的幫忙下,當初種的地瓜葉,可以收成啦!在施肥灌溉一個半月的時間後,小農夫體驗了第一次的收成,沒有撒農藥的地瓜葉,六年級的阿德在一旁就吃了起來。簡單的耕作學習,得到的小小成果,讓大家更有信心,也因為了解這塊土地給予的恩惠,小農夫會去珍惜大自然,知道有機耕作也可以有好收穫。也許他們現在還不了解這次活動的意義,但在未來繼承家中農地時,希望他們也能走到有機這條路上。 第十話 攜手抗暖化(2010.5.19) 稻花在今天開了,病蟲害也跟著來襲,在這段耕作的戶外課程,氣候變化非常大,從十二度低溫的寒流,到今日三十二度的高溫,小農夫在對抗病毒外,也要對抗地球的暖化。五年級的慧珍太熱中暑了,阿芬和社區媽媽立刻幫忙刮痧搧風,這樣的氣候讓我們感覺地球好像也中暑了。 小農夫忙著請阿光老師用菌來治療南瓜的白粉病,大家手握著手讓噴灑器的菌能噴在生病的南瓜葉子上。看到他們手握手,也讓我感覺團結的東豐社區居民,正緊緊的握在一起,用有機耕作來對抗台灣產業的變化與地球暖化的危機。 第十一話 忘了有農藥(2010.6.9) 小農夫上課已經種了六種短期蔬果及稻米,而有機耕作最累的就是除草,這一學期反覆除草已經變成大家的習慣,因為我們早已經忘了有農藥這個傷害健康的東西。 第十二話 學堂畢業考(2010.6.21) 天氣漸漸轉熱,東豐的路樹阿勃樂就和鳳凰樹一樣,每當花開時,學期也到了尾聲。畢業前的最後一堂課,小農夫要來練習收割,因插秧時間較晚,所以收成時間比其他一期稻作晚,為了能早日學會割稻技巧,發哥讓小農夫先來割他自己的田,只為正式時能更順利。 有機學校的有機耕作比賽在今日舉行,教育廣播電台林文玲小姐採訪時也很訝異,小朋友有機種稻的專業知識比一般大人都懂得多,我想東豐居民的付出,未來會慢慢改變下一代,讓好的觀念一直傳承下去。 第十三話 收割非結束(2010.7.9) 老天爺是很公平的,插秧時間晚,收割日子就不會早,有機學校收割典禮讓畢業後的小農夫有再相聚的機會,用對生態的良知換得粒粒飽滿的稻米,也飽含著大地回報的情意,這是用耕作學習到的道理: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而收割不是結束,是另一個考驗的開始:稻穀變成白米,需要的機器與步驟更多;要將白米賣出去也是難題。舉辦東豐有機學校第一屆活動的我們,一直在這些日子裡學習成長,同時也希望能喚起每個人對環境的尊敬,也讓農村的居民能認同自己的家鄉與工作,讓農村變成進步快樂的代名詞。 第十四話 粒粒皆滿足(2010.7月中) 學校課業已經結束,但有機學校的課業尚未完成,稻穀變白米就是小農夫的最後任務。為了讓稻穀能自然得到大地擁抱,我們使用日曬法,和現今稻米從收割到碾製都採機械化大不相同。雖然快速烘乾較不會有雜質,所需時間也短,卻讓營養流失,而日曬能讓每一粒米均勻曬乾,澱粉和水分不易流失,營養價值高,煮出來的飯,軟度、黏性及飽滿度較高,這些也是機器烘乾的米所無法相比的。 三十個小學生用一百廿二天的耕作來學習與了解,在地的產業,父母的辛勞,大地賦予的恩惠;知道有機不只是不用農藥那麼簡單,在耕作過程中面對田裡害蟲與雜草的時候,用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克服體會;並且知道誠實與大地共存的道理;使用古法碾米,完成稻穀到白米的最後體驗。當小農夫吃到自己種的米時,滿足感動盈滿心懷,也讓有機學校第一屆的故事有了完美的句點。 當然,這個故事還會相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