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態「菇」芳共賞─蕈優生物科技農場 築夢踏實

台北 陸樓


  傳統菇類的栽培,大多在簡易菇舍──木製棚架搭上黑網子。位在彰化的大村農場,早期以培養菇類菌種為主,一般菇農再向大村農場訂購栽培;二○○四年由大村農場延伸出來的蕈優農場,以生產菇類為主,引進電腦控溫設備,建構空調環控菌絲培養庫房,逐步邁向注重生態、休閒的農場。蕈優從菇類的栽培,發展出愛護環境、保護地球、以產業出發減少耗能、利用荒地種植所需的農業資材,開啟菇蕈世界新視野。

  蕈,古書的解釋是木生之菇。蕈優農場方世文總經理說,取名「蕈優」是期許產製優質的產品。學電子工程的方世文從沒想過會與菇結緣,當時進入這個產業,是從搬運工做起,忙碌的工作,三天就損壞了一雙手套。年輕人的好體力讓他身兼數職,早上忙著栽種黑木耳,下午送貨收款。有了實際栽培經驗,並結合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產官學合作計畫,他循序深入菇的產業,願為撐開小傘的大手。

  菇場科技化 年年締佳績

  菇,就像一個海綿體,很容易吸附空氣中的氣味、雜質,由於具有高吸附性,附近只要有人噴農藥,自然就吸附了農藥。以前,菇的生產過程難免會使用殺菌劑及清潔劑等,方世文一直尋覓對人體無害的殺菌劑,然而試過多種殺菌資材、經過多次檢驗測試,都不能確保安全無虞。

  再者,從傳統的菇類栽培經驗中,方世文發現有些生產問題不斷重複發生;不穩定的氣候一直困擾農民;自己及員工都愛吃菇,健康食材如何取得……諸多因素讓他開始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更穩定地生產?若蓋一個以電腦控制溫度、溼度、光度、氧氣的廠房,讓菇好好地享受空調環境,把菇類的營養統統保留下來,不受環境污染,該有多好啊!」

  於是,他模擬菇最喜歡的高山濕冷環境,陸續建構無塵低溫接種室、零污染栽培庫房、高溫高壓殺菌設備、空氣過濾系統等設備,嚴格控制污染源,提供菇最好的生長環境。「菇場工廠化」是方世文的初期理想,現代化設備不負眾望達成任務:大約六年前,當菇場改善設備之後,產量幾乎成長三倍,品質也提升許多。

  從太空包到成品,整個生產過程都經過嚴格控管。二○○七年底,蕈優農場取得業界唯一的ISO 22000及HACCP,二○○八年底通過慈心基金會有機驗證,方世文懇切地說:「既然要做,就要做得更嚴謹,提供健康食材,讓大家吃得安心。」持續八年沒有任何農藥殘留的優良紀錄,蕈優做到了!

  免洗忌汆燙 品菇有竅門

  蕈優栽培的是「免洗菇」。菇類經過清洗,反而降低營養與風味。方世文提醒消費者:「蕈優的菇絕對不要用自來水浸泡。」因為菇的表面有很多絨毛,下方有菌摺,這些都會吸附自來水中的氯或雜質,不僅影響口感與風味,對健康也不好。

  他並強調:「將菇汆燙,是最糟糕的烹飪方式。」汆燙,蛋白質易被破壞,且菇類豐富的水溶性多醣體,遇高溫則快速釋放,致使營養都流失了。再者,汆燙後稠稠的水,有人誤以為是不好的東西而倒掉,豈知最好的多醣體與膠原蛋白便流失其中。也有人問:「這麼好的菇,為什麼吃不到甜味?」原來,汆燙後再調味,吃到的都是調味料,而非鮮美原味。方世文舉例,日本品種的珍珠菇,表面細緻柔滑,又名滑菇,一般在味噌湯或壽喜鍋加入滑菇,味道特別鮮美。有消費者反應:滑菇為什麼怎麼洗都滑滑的洗不乾淨?「滑菇含極高多醣體,最好的營養就在其中,請不要清洗了。」方世文殷切叮嚀。

  為達到「免洗菇」的高品質,要靠嚴謹的品質管控制度──太空包內含木屑、小麥粉、米糠、碳酸鈣等,所有原料嚴格管控;太空包並以高溫高壓殺菌(123℃可達百分之九十九殺菌效果), 之後再進入無塵室接種;就連工作人員進入廠區都要通過空氣浴塵設備(Air-shower)。蕈優如此用心,消費者實不需為了安心去洗菇,而破壞了營養與風味。

  此外,一般人以為菇類是高普林食物,其實,每一種菇的結構都不一樣,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方世文引用哈佛大學針對菇類含普林的說明:「菇類不是痛風的主因,普林是很多種蛋白質的結構,菇類的普林並不會造成痛風或尿酸過高。」二○○九年,蕈優與亞洲大學生物科技系合作,針對蕈優農場及市面上的菇種,做營養結構與普林檢測,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菇種都是低普林,只有兩種介於中普林到高普林之間。

  覓替代資材 盼減少伐樹

  使用一次就丟棄的太空包,方世文自豪地說:「第一次生產的太空包內含所有營養精華,雖然可多次使用,但口感明顯下降。」蕈優農場與改良場的蔡博士合作,將堆肥的發酵概念用在前端太空包的木屑發酵,過去需要九十天的發酵時間,現在只要五十天就可達到,幾乎縮短一半時間。

  最重要的是後段處理,農場每天至少產生二十噸廢料,過去用做堆肥,經過兩年多實驗,研發出營養豐沛、可用二次的太空包。農場根據不同蕈種,將回收的舊料添加一定比例的新料,檢測其營養結構後,又可成為某種菇類的培養質,因此蕈優有多樣化菇種。雖然投入的人力、資金、時間相當多,但縮短了發酵時間,資材也得以充分利用,這項技術還申請木屑發酵專利。

  了解每一種菇所需的氮碳比例,使用再生木屑的太空包,依然可以巧妙種出優質菇。方世文舉例說明,使用栽培杏鮑菇後的太空包,再添加新發酵的木屑,調整比例後,所栽培的白精靈,依然受到市場歡迎。這項研發經過不斷實驗,所有資料都需嚴謹交叉比對,才能確認最佳營養調配的方式,如此可省下很多材料,消費者也可以吃到營養好、生長過程節能減碳的菇。

  以往,蕈優所使用的木屑是有計畫的種植與砍伐。三年前,蕈優參與行政院農委會產官學開發計畫與大葉大學合作,積極尋找木屑的替代資材,例如,飼料用的盤古拉草、狼尾草、青稞玉米等農業資材,希望儘量減少伐樹。這些農業資材必須是乾燥且能儲藏,才可以穩定供應貨源。於是,農場與目前畜產研究最重要的屏科大合作,利用閒置、休耕的農地種植盤古拉草、狼尾草,替代或取代一部分木屑,創造土地、農民、消費者多贏的局面。方世文努力破除因菇類栽培,而砍樹伐林的不良印象,極力尋覓替代資材,雖然目前這項計畫尚需克服一些問題,卻是指日可待。

  曾有消費者提出疑問:「在空調環控設備下栽培菇相當耗能,合於節能減碳嗎?」方世文仔細說明:「以六十坪的廠房可以生產五噸的杏鮑菇,以產值來說,菇類的生產比其他任何農業生產的效益更高。」菇類提供更多的食材給消費者,而且菇的蛋白質可取代肉類的蛋白質,而且是優質的蛋白質,沒有膽固醇的疑慮。相較於畜牧業──大量種植牲畜飼料及放牧而砍伐熱帶雨林;牛群排泄物釋放出驚人的溫室氣體,菇類栽培的面積不大,產值卻很高。

  菇類伊甸園 栽培新嘗試

  「觀摩別人的菇場,拷貝別人好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條件,發展出蕈優的企業文化。」在方世文辛勤耕耘下,農場從十多人擴張到上百人,他笑說:「以前,付出勞力工作簡單又幸福,動動手就過一天;現在,一開門一百多人扛在身上,壓力很大。」蕈優的利潤「絕對是回饋社會」,他坦承如果自己要賺錢,就不必做得那麼辛苦了。

  方世文在三點七公頃廠區之外,另規劃一個佔地約二點五公頃的休閒園區,陸續種植了青剛櫟、台灣欒樹、楓香、大葉欖仁、相思樹、苦楝、油桐等,刻意打造成森林情境。在這座森林中,又另闢一個菇類生態區塊,營造菇類在大自然生長的環境,運用森林枯木栽培菇,帶您進入菇的世界。

  方世文有個「菇類伊甸園」的夢想──大約三十公頃,三分之二種植狼尾草或盤古拉草,做為太空包資材,旁邊則是菇類生產廠。生產後的太空包,一部分舊料繼續使用,另一部分舊料回收做為燃燒的熱源,用來烘乾盤古拉草及太空包生產殺菌的蒸氣來源。整個生產可說是自給自足,不需要油及外來電源,全採有機方式,並結合休閒觀光。減低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栽培方式,不僅是蕈優農場的努力方向,對台灣農業也是新嘗試;菇類伊甸園的夢想,讓菇蕈世界透出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