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滿意足

台北 常安


  洗腳,拉近了親子的距離,也打開了記憶的金庫。故事要從二○○九年說起……

  那一年福智團體在桃園舉辦的母親節洗腳活動中,鄭爺爺、鄭奶奶──高齡九十的老夫妻正享受著兒孫三代接力洗腳,年紀最小的是三歲曾孫凱凱。老人家雙腳在熱水裡讓孫子搓揉,肩頭讓媳婦按摩,口中吃的是兒子親手做的糕點,天倫樂的畫面教人稱羨。

  平常就會幫鄭爺爺、鄭奶奶洗腳的二兒子志剛說,因為家住桃園的兄嫂邀約,所以特地從台北載爸媽過來參加,老人家早上七點多就催志剛出門了。

  被洗腳的感覺如何?只見鄭爺爺端身正坐,威嚴地說:「很好,很高興!」鄭奶奶則是一臉和藹:「當年從大陸逃難過來,一手牽大兒子,一手抱老二,辛苦啊……不過現在都值得了!」

  打開記憶的盒子

  七十年前,一九四○年中國江西,二十歲的鄭爺爺跟青梅竹馬的鄭奶奶在親友祝福下成婚。鄭家有很多房子與田地;父親是校長的鄭奶奶,從小習讀儒家經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為了開創自己的人生,年輕的鄭爺爺跟朋友到台灣探路,鄭奶奶陪伴公婆,教養幼兒。幾年後共產黨執政,鄭家遭到佃農清算,公婆避難上海,鄭奶奶獨力在老家跟共產黨周旋,變賣家產好向公家繳糧。

  一九五○年,鄭爺爺捎來信息,要妻子到香港會合,一起去台灣。鄭奶奶的婆婆捨不得孫媳,每天以淚洗面;娘家媽媽則說:「若是妳沒飯吃,娘家有米,加水煮稀粥,一家人也可以活下去。但今天是丈夫要妳去,嫁雞隨雞,妳就走吧!」揮別老家的時候,婆婆殷殷叮囑:「夫妻之間難免有一些不愉快,我的兒子脾氣不好,妳忍耐一點,耐心帶孩子。」公公則給她一筆錢做孩子的教育費,並要她把幾位女眷一起帶去台灣依親。

  從沒有出過遠門的鄭奶奶,鼓足勇氣帶著大人小孩共九人,坐了三天兩夜的火車到香港,抵達時已是深夜,只能夜宿火車站,不但被警察驅離,還要忍受飢渴、疲累與病苦的折磨。「因為路程太久,大家都累了病了,大兒子志周發燒,懷裡的小兒子志均拉肚子弄得我一身髒。人生地不熟,只好借附近人家的水龍頭就著身上的衣服沖洗。」又濕又冷的那一夜,至今無法忘記。

  到了台灣,鄭爺爺一家隨著教職生涯陸續住過新竹、台南。孩子一個個出生,日子雖然艱苦,但是他們互相扶持,勤儉持家。

  清苦是鄭爺爺夫妻倆的抉擇。因為當時台灣的土地很便宜,別人都教他們買地,他們不肯,後來地價大幅上漲,夫妻倆卻不後悔。「公公說過,這筆錢是給孫子的教育費。我們家向來重視教育,所以那筆錢是不會動的。」鄭奶奶堅定地說。

  果然孩子們都沒有辜負長輩的期望──大兒子志周成為律師,老二志剛經商,三兒子志均從事外交工作,媳婦、女兒與孫兒多半投身教職。

  鄭家客廳櫃子裡有兩個師鐸獎座,是政府對鄭爺爺教書四十年的鼓勵與肯定。志剛說:「我們家四代有七、八個人當老師,師鐸獎是精神指標,大家看到它就會警惕自己不能怠忽職守,要盡力教育學生。」

  不離不棄的相伴

  「老人獨居」是現今常見的事,可是在鄭家卻不是如此。結婚七十年,鄭爺爺夫妻倆秤不離坨,出門一定相伴,次子志剛也會隨侍在側,教其他兄弟姊妹都非常放心。

  「其實,我以前讓父母很操心。」志剛慚愧地說,「我曾為了追求物質享受,忽略生命最珍貴的東西。最近幾年接觸心靈課程,發現不論儒、釋、道都強調要將學到的內容落實在生活裡,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養父母,尊重師長。」剛好照顧父母的外傭約滿,六十出頭的志剛決定把握孝養父母的機會。

  不過,志剛搬回去與父母同住的前三個月頗痛苦,畢竟三、四十年沒有住在家裡,彼此生活習慣都相差甚遠。但是他不放棄,不斷調整內心,愈挫愈勇。

  為了妥善照顧雙親,對家事一竅不通的志剛開始積極學習家務、飲食烹調、醫療保健,還報名長青協會,學習如何服務老人家……總之,只要是能讓父母快樂的事,他都願意做。

  「媽媽開朗、常常勞動,所以肌肉比較柔軟,我比較不擔心。爸爸個性比較急,少運動,所以肌肉比較僵硬。我利用每天幫爸爸洗澡、洗腳的時間按摩他的背部,並用砭石、粗鹽做輕度刺激,加上泡中藥粉的浴水,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志剛聽說許多老人家發生腦充血、心肌梗塞的時間點都在深夜,所以每天晚上睡覺都會保持警覺,如果聽到爸媽的咳嗽聲,就趕緊起床遞一杯溫開水或是蜂蜜水滋潤喉嚨。

  為了避免老人家便秘,志剛很重視父母的喝水量,每隔一兩小時就會提醒父母喝水。「讓父母安享天年,乃至無疾而終是我的目標。」志剛說。

  要看到八、九十歲的老夫妻在公園散步可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還有子女相伴。想孝順父母,又能做到跟父母同住,躬親服侍,確實不容易,但是志剛過關了。

  「感謝兄弟姊妹給我這個機會!」志剛說,他唯一傷腦筋的──如何把兄弟姊妹送來的營養品以最適當的方式排進父母每日飲食中──因為家裡滿櫃子都是他們自覺送給爸媽最好的東西呢!

  讓愛不息的傳承

  「在侍奉父母的過程中,我練習謙卑與恭敬,不斷發現父母的優點與恩德,對我心靈的修練很有幫助。」這是志剛兩年來的心得。「例如說,詩經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在爸媽身上真實呈現。」

  「爸爸盡責公正,有恆而堅毅,以前很會煮飯、洗衣、做家事,孫子的尿布是他在洗呢!媽媽開朗勤勞,懂得忍讓,很有智慧。所以直到現在他們兩個感情還是很好,常在夜闌人靜的時候聊起故鄉的往事。」爸媽的互動方式是志剛最佩服的:「如果白天發生了一件事,兩人看法不一樣,媽媽往往會先接納爸爸的決定,等夜深人靜,心情沉澱下來了,媽媽再把這件事提出來和爸爸討論。退後原來是向前,媽媽的忍讓成就了我們家的和樂與同心。」

  鄭家門外有一套清潔工具,那是鄭奶奶的寶貝。她不僅喜歡打掃家裡,也常拿著工具去清潔附近的公園或車站。媽媽要出門,志剛是當然跟班,曾有路人好奇義務清理環境的他們打哪來?了解之後,直讚「母慈子孝」。志剛說:「我是沾媽媽的光啊!」

  「家庭充滿慈祥氣,子女培成福慧根,富貴平安樂長春。」這幅貼在鄭家公寓樓下的春聯是鄭家人的寫照。

  每個週末大兒子志周就會帶著太太回來,一進家門就開始做家事。這間房子則是從事外交工作的三子志均買的,水電費也是他在繳。之前外派德國時,每逢父母生日都會打電話回家致意,而且吃素並把功德送給老人家。外派期滿,因為表現良好獲准長期居留,他卻決定回台灣,理由是:「父母在不遠遊」。幾個孫子也會抽空回來看爺爺奶奶,假日是最熱鬧的時候。父母慈,子女孝。鄭家的故事是社區的美事,里長曾封他們夫妻為「萬芳爸爸、萬芳媽媽」。

  洗腳活動的現場,兒女圍繞,小心翼翼搓洗著鄭爺爺、鄭奶奶的腳,彷彿手中捧的是一件珍寶。可不是嗎?就是這兩雙滿佈印痕厚繭的腳,帶著孩子從危險的烽火來到安全的境地,從懵懂稚嫩到茁壯立業、兒孫滿堂。

  大兒子志周的兒子元德,帶著太太和小孩一起參加,「洗腳的時候滿感動的,因為幾十年來父母的恩都湧上心頭,我覺得為長輩洗腳可以找回中國人傳統的美德!」他說。

  元德的太太特別難忘被三歲兒子洗腳的那一刻:「我覺得他好像長大了!以前都是我幫他洗,從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幫我洗腳。感覺好像是──當年我是這樣照顧你,現在你也這樣照顧我了……有一種很滿足的感覺!」

  父母用青春換來子女的成長,當父母年邁,子女反哺回報,並用同樣的真心孕育下一代。當愛生生不息,生命就充滿了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