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 成就疊翠山林─方志標 五大家族總動員

嘉義 沈娟娟


  曾任職機械廠、化工廠的方志標,對工廠的惡劣環境感受深刻,加上大環境空氣差,一出門就全身髒,讓他愈發懷念幼時清新與健康的生長環境,於是發願創造好環境。他一步步往理想邁進,先是栽種有機柑橘;接著,更在政府尚未獎勵造林的年代,不計收益,毅然投入;並邀家族成員參與,一起為淨化空氣、水土保持盡心力。

  放棄收入 全家投入

  在一個大雨夾雜小雨的日子,我們一行人,從嘉義中埔往山區前行,一路從翠綠農地、鐵皮屋錯落,到處處林立的檳榔樹。轉眼猶如置身世外桃源──觸目所及是片片相連的肖楠、烏心石等茂密樹林,嗅得到濃濃的芬多精──我們來到了有機農友方志標家族石梯山頭的林場。

  「種樹造林是善業,對的事就該做!」在方志標種樹的十八年歲月裡,即使走得跌跌撞撞、坎坎坷坷,仍不畏艱難地堅持下去!當年一株株小樹苗,如今都已茂密成林,林相美麗、生態豐富,發揮了水土保持的功效。對比因為氣候暖化、冰川融化……政府推出迫在眉睫的造林獎勵,更顯方志標長久以來,在造林路上踽踽獨行的難能可貴。

  一九九一年左右,方志標住家附近的山坡地到處都是檳榔樹。他的父親也聽別人的建議去種檳榔,當時一種就是幾十年。檳榔樹取代林木、果樹,但檳榔樹葉子少、根性淺,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等功能都不足。又因山林過度開發,原本終年有水的溪流,早已變了樣:大雨一來,夾雜泥沙十分混濁;冬季則看不到涓涓細流。

  身為五兄弟之長的方爸爸,除了大力支持兒子,也說服自己的弟弟一起來種樹。方志標說:「不種檳榔,改種樹木,就意味著沒收入,我父親竟應允了,真的很佩服他。」方志標的四叔方文職說:「當年為了收入栽種檳榔,但大哥建議兄弟們種樹造林,大家二話不說就聽大哥的話,管理、除草等樣樣自己來。」他們採漸次的方式除去檳榔樹,因為檳榔雖然無法涵養水源,卻可以支撐、保護小樹苗生長,等小樹長大後,再砍掉檳榔樹,也就成林了。

  二○○○年,方志標開始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對日常老法師講述的佛法內涵、有機農業、儒家思想……都很相應,冥冥中感受到:「我會去種樹,是佛菩薩的引導。」也更加堅定種樹這條路是對的。以前一個人獨學無友,如今有很多同伴一起學習、互相提策,心力也更強了!

  兩度造林 兩種風貌

  方家有兩塊造林地,因造林的代、經驗不同,兩塊林地呈現不同的風貌。方志標說:「當初有人介紹我種肖楠、烏心石等樹種,我沒多想就種了。」幾年下來,這些樹筆直地往上長,如同一群群站崗的衛兵。然而,單一樹種的葉片層次較單調,漸漸地林間出現「中空」景象,高大的樹、葉阻隔了陽光,導致地表的植物、草被稀疏。

  有了初造林的錯誤經驗後,另一塊地,他採取混種方式。因林務局規定一公頃需種樹一千五百棵,幾年後,必須間伐,抉擇什麼該留?什麼該移走?方志標說:「樹木的養成期長,一旦發現種錯了,再重來往往來不及了,所以必須慎選樹種。」所以,除了注意在適合的季節造林,種樹還應本土化、多樣化、適地適種,穿插大、中、小喬、灌木、蕨類等樹木,才能成就生態豐富又多元的林相。

  第二塊林地除了種植肖楠、烏心石,還增添了桃花心木、毛柿、紅木、筆筒樹及藥草等多樣林木。參差的樹木、豐富的層次感,在大雨傾瀉時,驟雨的力道先被層層葉片減緩,再慢慢流入海綿般吸附雨水的土地或溝渠,發揮森林水土保持的功能。

  從門外漢一路走來,方志標覺得,大面積單一樹種的栽種,雖然可以淨化空氣、涵養水源、保護表土,也可能比較符合經濟考量。但仍有遺憾:一旦發生病蟲害,則容易迅速擴大感染,也比較不符合大自然規則。他舉例,大面積栽種的日本烏心石已出現枯萎死亡現象,而混淆林的台灣烏心石仍生機盎然。所以,他選擇本土、多樣的樹種,「師法自然、學習自然」,讓林間的生態更加豐富。

  方志標特別說明:「每一株樹都必須好好地疼惜,如果放任不管,沒多久小花蔓澤蘭就會入侵,樹木很快就被纏死。」尤其在小樹苗階段,必須以人工方式拔除樹苗旁的雜草,待小樹苗長大點,可改用除草機。此時要在樹苗旁插竹子做記號,才能避免除草機或除草刀,一不小心碰觸到脆弱的小樹苗,而造成死亡。

  今之古人 無悔抉擇

  兩塊林地,坡度都不小,有些義工才走一段路就已氣喘吁吁,方志標卻輕輕鬆鬆,教人看了瞠目結舌,也佩服這麼艱苦的造林工作,他總是甘之如飴。

  其實,在種樹造林之前,方志標就曾栽種有機柑橘,因欠缺經驗,一千多棵柑橘樹全軍覆沒。從那時候起,他就被當成怪人,但歷經有機柑橘樹全被蟲吃光光的重大挫折,倒也培養出承受壓力的能力與勇氣。漸漸地,方志標從造林中體會到人與萬物的和諧共存之美,所以,他將自己經營的「香積苑農場」,轉作多種有機蔬果的栽培。

  回憶初造林時,方志標幾乎沒有收入,但是,堅強的意志力支持他堅定地走下去。他說:「這樣的結果,是當初抉擇種樹造林時就可預期的,既然抉擇走生態環保的路,而非走生活穩定的路,就應該有承擔的勇氣。」

  「抉擇要有勇氣,承擔也要有勇氣,而勇氣是需要培養的。」方志標堅毅地說,一旦擁有這個勇氣,就不會為了享樂去做無意義的事情。方志標抉擇做個「今之古人」,甚至發願:「佛菩薩走過的路,我要親自走看看。」

  造林艱苦、收入微薄,但也從中享受許多樂趣。無論晴雨、不分晝夜,樹木都在「默默」地成長,幾年後,方志標還驚喜地發現:「哇!它長這麼大了!」在這麼優美的山林工作,「就覺得很富有、很充實,生命愈來愈有活力!」他曾經一住五、六年都不想下山呢!

  歸途時,方志標帶著義工們聆聽潺潺的溪流聲。他高興地說:「這條河因上游造林的成效佳,不論洪水期或枯水期,整年都有水。」這景象如同他幼年時的河流,雨水再大,溪水仍很清澈,即使山上驟下豪雨,山下民眾也不必擔心山洪暴發,引發憾事。

  除了叔輩造林,方志標的堂兄弟也接手他們父親的造林事業。造林面積加起來已有十多公頃,方志標籲請更多有心人一起加入,他說:「我們家族的造林面積,對整個大地的保護仍微不足道,如果有更多人來造善業,為地球盡心力,光復大地的日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