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樹林 風中傳奇─許錦志 從校園種到海邊

台北 木捷


  十八年來,平日在雲林古坑上班的許錦志,工作之餘常回故鄉麥寮的沿海種樹,只因為自己喜歡種樹。尤其看到小樹苗日趨茁壯,展現驚人的生命力,也跟著感染生之喜悅。

  父母相挺 種出一片天

  與樹木因緣深厚的許錦志,二十多歲就在學校服務,大多任職總務工作,包括美化校園。他認為校園樹木扶疏,不僅景觀優美、眾人歡喜親近,也可營造良好的求學環境。所以他服務過的學校,例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都有規劃樹木景觀。尤其當時的雲科大是一所新學校,校方還邀請建築師作規劃,他跟著學習景觀設計,並結合種樹理想,如今雲科大的校園景觀深獲讚美。

  許錦志與兩個弟弟都各自擁有一塊土地,因平日在外地上班,無法回鄉種田,只好央請父母幫忙。早期並沒有推行有機栽培,皆以慣行農法耕種,既辛苦又危險,為了不讓父母噴農藥,他想利用這塊地來種樹,並告訴父母:「這塊林地不要用除草劑,也不要噴農藥。」種樹以後,父母在這裡投入非常多的心力,尤其母親幾乎每天都在這兒除草。

  濱海種樹 保水護土佳

  採訪小組一行人雖知冬季沿海風勢強勁,但直到親臨麥寮海邊,欲推開車門,霎時被一股強風力阻,才知海風的威力不容小覷!走進林地,風歇息了──許錦志以大葉山欖當成第一線防風植物,其次是茄冬、麵包樹穿插林間。麵包樹的落葉遍地都是,踩踏其間聲音特別清脆。

  許錦志回憶兒時的麥寮海邊,整片都是木麻黃,間有榕樹、黃槿等,後來大家濫墾,毀掉了森林。他初種樹時,並沒有特別考慮適合海邊的樹種,甚至把山區的樹種拿到海邊種植。幸好他以成片的方式種植,比較容易存活;加上自己觀察花東海岸大多種植耐風的大葉山欖,所以把它種在最外圍阻擋強風,中間種植較不耐風的茄冬。

  當時還種了六百棵波羅蜜,由於完全無法適應沿海氣候,結果全軍覆沒。他摸索出「這塊靠海邊的旱地,有些樹是種不起來的,必須選擇抗旱、抗風、抗鹽的樹種。」所以能夠存活下來的就是大葉山欖、茄冬、麵包樹、大葉欖仁等。惟大葉欖仁病蟲害較多,他之後不再栽種。

  濱海種樹不僅防風,還可涵養水分,對地層保護具正面功效。沿海居民大多從事養殖漁業、抽取地下水,日久地層嚴重下陷,尤其沿海多是砂土,「水抽多少地層就下陷多少,而且無法復原。」所以只要下大雨,沿海樓房容易遭海水倒灌。種樹不需要很多水,除了甫種植時,須抽取林地邊排水溝的水滋潤小樹苗,等到小樹長大,靠雨水就可以了。他發現:「造林以後土地不會乾旱,大約十幾年都不須引水灌溉了。」樹林充分發揮保水護土功能。

  生態豐富 善業也廣大

  與鄰田相隔的樹木逐漸長高後,農友反應田地日照不足,影響收成。他與父親商議砍除一些樹,結果看到底下眾多的小生命,「樹砍了以後,這些小生命將何去何從?」內心一番掙扎,再度種起樹來,但與鄰田間留下三公尺寬的土地種植雜糧。

  這塊林地面積約三分多,雖然不大,但是生態非常豐富。早上聆聽鳥叫蟲鳴、傍晚欣賞群鳥歸巢,他欣慰地說:「看到這麼多小生命在這塊土地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實在很不錯。」

  看!大葉山欖的下方都是它的小樹苗,「掉落的種子,長出小苗,這些小樹都是自己再長起來的。」有時小鳥是很好的媒介,吃下果實排出種子,種子落地後自然生長。其實,小樹苗得以順利生長,還需要努力地與雜木競爭,所以許錦志必須經常來此清除雜木。有一年,他因忙碌乏身照顧林地,數月之後林地幾乎被雜木霸佔,所以林地的管理不容疏忽。

  種樹十八年來,從開花結果、落地的種子長成小樹苗、再生根茁壯……許錦志看到樹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每一次來到林地,都有一種享受的感覺。」過往,他常提供樹苗或是移植小樹給當地學校,現在,慈心基金會推動種樹活動,他也樂意提供小樹苗,讓這份善業增廣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