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ㄟ尚好
編輯室
就以端午節為例,雖然現在很多廠商推出各式各樣的粽子,葷素甜鹹應有盡有,但是仍有一些身懷傳統手藝的人,每逢佳節大展身手。福智文教基金會的義工陳淑娥,她包的粽子有口皆碑,其實背後有一段感人故事,淑娥有個聰慧的女兒,那年就讀研究所,忽然福至心靈地建議媽媽:「奶奶包粽子的手藝無與倫比,我們應該好好學起來,否則以後會失傳喔!」於是母女專程在端午節前,回斗南老家學包粽子,老人家當然傾囊相授。幸好老奶奶的手藝傳下來了,因為隔年老人家就過世了……您家是否也有長輩擅長烹調傳統美食呢?記得趕快向他們學習,樹欲靜而風不止啊!「愛的傳承」──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翻開報紙、打開電視,負面的新聞不斷撲面而來,天災人禍層出不窮,送走一個又來一個,是否世界就只是這樣?非也!非也!就以本期的內容為例,本刊編採人員走遍台灣許多角落,看見很多真善美的人事物,善良的種子一顆顆地播撒、萌芽、茁壯,如果沒有人發掘,他(它)們還是自會美麗,就如同一位智者曾說:「世界上不缺美的事物,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中興大學森林系羅紹麟教授,除了在學界耕耘,同時也造林將近三十年。位在谷關的這片五點五公頃森林,當年滿山都是果樹,羅教授接手後,開始積極「還耕於林」,慢慢將果園改變成山林,陸續砍掉果樹,栽種杉木、楓香和台灣本土樹種;不過,他有感於多數人桃樹、李樹分不清,刻意留下少許土地,種植二十多種果樹,提供教學之用。造林之後,此地形成多處水源,羅教授還提供七條水管給當地人飲用,「大家知道我絕不使用農藥,所以每個人都喜歡跟我接水管。」這裡是混農林業的具體林場,也是符合永續發展的生態目標。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不能因為有限就不做,羅教授就是最好的師表典範。 屏東內埔鄉「川永生技休閒農場」,以種植有機諾麗果、桑椹、無患子為主。主人徐榮銘十多年來種了很多樹,如今樹已成林──進入農場附近的這片小森林時,溫度出現明顯的變化,由炎熱過渡到涼爽。他不僅自己種樹,而且還帶動整個東片村投入美化道路、綠化村莊,齊心營造社區舒適環境,最後他們村子榮獲全國評鑑第一名。 在花蓮推廣有機米的曾國旗,目前和當地一所小學合作「有機耕作體驗」教學,希望孩子們從小就能薰習有機概念,使得有機耕作不再弱勢,同時將農村文化傳承到下一代。曾國旗一心嚮往兒時農村的自然生態,望著田間農藥、化肥的出現,憂心再不挽救,未來子孫將無法看到家鄉生氣蓬勃的田園美景。「有機耕作體驗」教學,讓孩子從插秧開始,到收割稻穀碾成白米,當他們吃到自己種的米時,滿足感動充盈心間。孩子發現有機農耕並不困難,也從中體會一飯一粥來之不易,學會尊重土地、珍惜自然。曾國旗在純樸的花蓮鄉村,用他的生命去影響更多年輕人的生命…… 見證這麼多人為家鄉無怨無悔地付出,「愛台灣」是動詞,而且是現在進行式。本刊還會繼續行遍台灣,報導更多的善心善行,也歡迎大家投稿,分享你的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