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齊力 共享有米樂─芳榮米廠真心回饋
台北 稚寧
與影片同時問世的,是政府因應台灣加入WTO後,為提升農業品質所設立的「稻米產銷專業區」。配合政策,位於台南市後壁區菁寮社區的芳榮米廠加入了稻米產銷專業區計畫,崑濱伯也成了專業區中的一員。無論是育種、育苗或田間管理等,芳榮以「源頭式的管理」做好每一個流程的控管,連一分地插多少秧苗都規定得好好的。 剛起步時,為了確保農民們了解專業區內需遵守的每個規定,芳榮巡田的次數多到農民一看見他們就戲稱「芳榮保全來了!」但也因為這樣綿密的關懷,團隊合作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二○○六年後,包括崑濱伯在內的幾位農友陸續拿下諸如全國第四屆稻米競賽總冠軍、十大經典好米獎等殊榮。熱心的農友和芳榮陸續捐出的獎金共一百八十萬,成立「無米樂提升稻米品質促進會」,致力社區營造,表達對鄉里的回饋,也在一百多公頃的專業區中,找到願意嘗試有機的農友,闢出五公頃的有機田。 汗水錢中見重責 家中經營芳榮米廠,同時也是促進會總幹事的張美雪,因為從小幫著父親賣農藥、收稻穀,所以跟著父親到田裡和農民交易、接觸的機會很多。農民們為了心安不敢把錢放家裡,大多隨身攜帶,但是噴農藥時,都得全副武裝穿著雨衣、雨鞋等,褲袋裡的錢自然而然被大量的汗水濡濕。當她接過那些簡直可以擠得出水來的鈔票時,心中現起:「這些真的都是流汗錢啊!」奔回家後,她會把這些鈔票一張一張排好、晾乾。透過這樣不尋常的經驗,她感受到農民們的辛苦,想幫助農民們的心情開始萌芽,卻不知道要怎麼做?直到二○○四年,〈無米樂〉的紀錄片拍好之後,她從中看到農民軟性的訴求,於是更加堅定後續努力的方向。 「我們對契作的一百多位農民有責任!把他們的米順利賣出去,才有能力陪他們繼續走。」張美雪與芳榮在農業領域付出的用心,有目共睹。一位耕作有機田區的老農在過世前,交代說這塊田無論如何一定要繼續種下去。於是,他那在台塑高層任職的兒子,每週坐高鐵回來種田拔草。一位任職臺灣體育大學的職員,也因想圓一個有機夢,拿出積蓄到菁寮買了一塊田,向芳榮取經,逐夢踏實。一路上,芳榮扮演著陪伴農友一同成長的角色,既平凡又踏實。 生態社區現生機 張美雪說:「社區居民就算不是農夫,百分之九十也都是從事稻作相關產業的人。透過促進會舉辦的社區營造活動,大家的心快速地凝聚在一起!」他們租了一塊原本堆滿垃圾的空地,規劃出一小塊田地讓遊客體驗真實的插秧樂;接手經營兩家古色古香的三合院當寄宿農家,社區耆老組成的二胡班在此舉辦了熱熱鬧鬧的音樂發表會,社區媽媽們也在此邀約圍爐和搓湯圓,溫暖了寒冷的夜晚……點點滴滴,彼此的心更加緊密了。 除了聯誼活動外,芳榮還把深耕社區的腳步,踏入教育。有機田區中,擔任除草、除蟲的工作者除了農夫之外,還有一群可愛的合鴨。美雪笑說:「許多地方的鴨子是養來好看的,但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的農民是養鴨養到有感情,人一到,鴨就到!」負責替大家照顧鴨子的產銷班班長,不僅把車庫改裝成鴨寮,一群農友趁著農閒聊天時,還會幫鴨子趕野狗,景象煞是有趣。 隨著稻米成長,鴨群也從小鴨變大鴨。稻作收成後,芳榮與菁寮國小達成協議,將鴨子送入校園內養老,學生們拿著午餐廚餘餵食,並藉此觀察小動物,稻米產業與校園的連結,更加深一層。 隨著越來越多的觀光客進入,居民們陸續投入與米相關的產業。社區媽媽們用稻草做出精緻可愛的稻草筆、米提袋,形成「爸爸種稻、媽媽編稻」的社區特色,除了帶動周邊的經濟效益外,也給更多人深入認識菁寮社區的機會。張美雪帶著感恩心參與其中,她說:「今天有芳榮存在,是社區和農民們共同撐持起來的。芳榮可以做的,就是用回饋的心,做好眼前這份工作!」讓一同為這片土地打拚的每個人,能夠在經濟產業穩定的同時,提升內心的充實與快樂,這不僅是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也是芳榮與農民們共同的祈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