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元的「加持」


慧賢


為了學生,自己先以身作則並懷熱誠的發起募捐書、捐款活動,但看到的竟然是微薄的二十元時,內心的現起是什麼呢?而最後,捐款總額竟然又超乎意外的高達一萬多元時,內心的現起又是什麼呢?這種起伏的心路歷程,您是否曾經歷過?而迷失的心又是如何走回原來的初發心呢?慧賢老師在本文有令人動容的剖白。


  有好長的日子沒靜下心來寫「戒行持犯」了。還好,今天聽到師父的開示,提到「戒行持犯」的殊勝,鼓勵我們別停在那裡、要常常期許自己提起心力做下去。師父的叮嚀,讓我再提起筆來,思惟開學至今和孩子互動的情形。


  我們的心無時無刻都隨著外境而轉,雖然做一件事的初發心是善的,但是在做事的過程中,往往當境界現前時,心就馬上隨著境界轉,煩惱跟著現起。

  就成立班級圖書館而言,原先也是想幫助學生惜書、愛書而發心將自己珍藏的兒童讀物,捐出來和班上孩子分享,於是在三寶加持下寫下一份令自己也感動不已的信給家長,祈求家長一起來配合協助,布施一些錢或書,利益全部的孩子。

  但當家長的回條和捐款呈現在我面前時,我的分別心馬上現起,對錢捐多的心生歡喜;對沒捐錢或只捐幾本舊書的,心生不悅。甚至於看到有位家長的回條上只寫著二十元時,雖然表面上勉強接受,但是內心實在不滿意,根本無法生起隨喜心。

  事後將全數的捐款一數,哇!有一萬多元,原先不滿意的心,一掃而空,高興極了!甚至於與同事或朋友相聚時,會不自覺談起班上捐款之事,而且還重複了好幾次。

  後來,靜下來想想:「我在做什麼?是不是我的心已往名利的方向駛進了?我不斷在別人面前呈現自己很有一套,家長都信任我,願意助我一臂之力的業相。說明了什麼?我原先初發心的善念跑到哪兒去了呢?」

  今天能感得家長的發心,是三寶的加持及家長的善根、孩子的福報,與我何干?我只不過是個緣,為何卻將所有功德往身上攬呢?哎呀!得好好警惕自己,意樂已錯了,別再隨八風轉,否則終身善行,悉成過失。

  今天,提筆作「戒行持犯」,回首這一段心路,真感激這位家長二十元的捐款,讓我看到自己的無明,觀照自己的習性。這二十元豈不就是三寶、師父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