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偈(三)

老師開示

於香港普明苑

 

第五偈:

  他人出於嫉妒心,

  非理辱罵謗我等,

  粗惡穢言我取受,

  願將勝利奉獻他。

  有些人出自他們的嫉妒心,而來辱罵我們,也會誹謗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罵」就是以惡言來傷害我們。「謗」,指毀謗,就是我們所沒有做的事,他硬說你做了;或是我們所做的好事,他反而說沒有做。本頌是說遇到這情況時,我們自己應該接受這一切毀謗與辱罵,而把勝利奉獻給他。因此在我們內心要有這種力量,打從心底發起這樣的願:「一旦遇到這種人時,希望自己能夠取受他對我的一切惡言,然後把一切好的勝利給他。」要這樣一直訓練自己的內心。在心中發這個願,來提昇我們內心的力量。但是要實際這樣做時,須先了解時機是否恰當,然後才可以去實踐。因為我們雖願意接受他人的辱罵,但對某人而言,無形中卻成為他造惡業的助伴;同時會生起我慢心,使他在這個社會中變得更壞。這時候我們在內心裡修,而不能在他面前去行使這些做法。

 

訓練自心 不受惡言傷害

  菩薩們一直都設法讓自己發起這種心,再引發悲心,然後起增上意樂而發菩提心。他們的一個任務是讓自己發起這些殊勝的心,同時他們也會擔起另外一個任務;想盡一切辦法,不要讓他人遭受到煩惱的侵犯。他們會想盡辦法承擔起這兩方面的責任。所以我們在自己內心中一直訓練,當我受到別人非理辱罵或誹謗時,要完全接受他人對我的這些態度,然後把一切好的讓他去享受。要一直這樣訓練自己的內心,想出很多理由,再通過這些理由去思惟,從心底生起這樣的心態。然後令我們內心穿上一個忍辱的鎧甲,就不會讓外在的惡言傷害到內心。當我們有了這樣一種力量之後,任憑別人怎樣罵,怎樣毀謗,我都能接受,因為我內心己經穿上忍辱的鎧甲了。

 

兼顧自他 不受三毒所染

  當自己具備這樣的條件之後,再進一步觀察;如果我把一切勝利奉獻給他,對他會不會有好處呢?就是當他罵我、誹謗我時,當面和他講清楚,再向他道歉,這樣做能不能讓他的瞋恨心、嫉妒心消失,內心歸於平靜呢?假如不能讓他的嫉妒心消失,也不能讓他內心平靜下來,那時候我們不應該當面道歉,或是直接把勝利歸給他。

  如果把勝利奉獻給他,不會成為增長他煩惱的助伴時,要做解釋也好,要道歉也可,都是可以當面對他做的。有些人在你要把勝利奉獻給他的時候,必須先以憤怒相來降伏他的嫉妒心,讓他內心平靜下來,再講出他的一些錯誤。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不該受三毒所雜染,而且也要讓他不受三毒所雜染。如果你覺得自己修持還不錯的話,無論別人對你怎麼樣,你都可以接受,而能夠把一切的勝利都奉獻給他。自己真正有這種條件,仍不是不管碰到什麼樣的人,都完全接受他對你的這一切,把一切勝利奉獻給他。因為這樣對有些人,反而使他的瞋恨心、嫉妒心等,在三毒的力量下變得更強,因而造下很多惡業,墮落地獄。此時你以忍辱對待他,把一切勝利奉獻給他,結果是成了他造業的助伴,那樣子是不可以的。

  我們應該從自己和他人兩方面去觀察。如果一個人跟你說,請你幫助他解決一些困難,那時候自己內心應該先要有:「我要幫助他,我要布施他」的心力。有這種心力之後,再進一步從他那一方面去考慮:「我這樣幫助他,對他是有好處呢?還是沒有好處?」經過如此觀察,發現假如我去幫助他,給他一筆錢,他反而浪費這些錢,並且去做很多壞事(例如給學生一筆錢,他就不會認真的學習,可能會在社會上做很多壞事),如果發現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阻止它,不管他怎樣要求,也不能給他。我們內心是要發起這個心,但是在事相上,就不能給他錢;因為我們一旦給了他,非但沒有幫助他,反而傷害了他,成為他自己受苦的一個助緣了。相反的,如果發現自己幫助他,給他這些錢,可以讓他變得更好,會更精進,更努力;那時候我們應該不染半點吝嗇心,完全布施給他。當我們發現給他一筆錢,或布施東西,並沒有真正利益,只會讓他變得更懶惰,或去造惡業時,豈能圓滿他的心願呢?只能少給一點錢,也不要給他貴重的東西。

  假設有一個小偷來偷東西,你覺得讓他偷點東西,自己還可以承受,那就讓他偷好了;以這種心態去對付這個小偷,心想只此一次還可以忍受。可是當小偷發現你不會對他怎樣,便一而再,再而三的來偷,那時候我們應該想到:「這樣子偷了一兩次,他已造了很多惡業,以後他會造下更多惡業,所以我不應該再讓他偷了。」在我這方面,不會生起吝嗇心,他怎麼偷都沒關係;但是我從他的方面去想之後應該阻止他繼續造惡業,因此阻止不讓他再偷。

 

大乘菩薩 兼具悲心與智慧

  聲聞、緣覺者只會努力防護自己這一顆心,不讓自己造惡業,不讓自己的內心被三毒染上。但是他們不在乎他人有沒有造惡業?他人的內心有沒有被三毒染上?不去在乎別人,只會做好自己,是小乘的一貫做法;因為他最終的目標只是自己得到解脫,所以他這樣做也是可以的。然而我們大乘者,不僅僅是護自己內心不被三毒染上,也要顧慮到他人有沒有受到三毒的侵犯!一直要為他人著想。先以防護自心作基礎,進一步則要顧慮他人有沒有在造作惡業?所以要當一個菩薩,必須具備非常好的智慧、理解和分析能力,否則很難利益自他。

 

第六偈:

  吾昔饒益助某人,

  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

  願學視彼為善士。

  一般來說,一個行為、性格都很壞的惡人,一直傷害我,且是我不曾幫助過的人,這時對他修忍辱比較簡單;要是有個人我一直幫助他,給他各方面支持,現在卻和我作對,來傷害我,這時候就很難對他修忍辱了。例如敵人入侵我國的時候,很多國人對他們都不會生起很大的瞋恨心;但是對於那些聽從敵人的話,而來壓迫自己同胞的人,那就很難忍受了,有時真想把他們的心給挖下來。我一直利益他,對他抱有很大希望的一個人,他卻反而來傷害我,這種人最難對之修忍辱。但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們要把他看成是自己最好的善知識,因為他清楚的告訴我們善惡的果報是什麼。他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以應該把他看做善知識。

 

以怨報德者 是我善知識

  他告訴我們什麼果報的道理呢?假設我們墮落到地獄中,受到獄卒的懲罰,這都是我自己造下的惡業,而有此業力,所以才會有這些獄卒來懲罰。而這個獄卒也是受他自己造的惡業業力所致,才變成獄卒來懲罰別人。那時候我們是沒有什麼辦法的,只好忍受這一切。同樣的,自己要是利益他人,而一直希望他會感恩圖報,若有這樣的心念存在內心深處,自然會有這種果報出現。這並不是真正利益他的心態,而是希望自己得到什麼快樂才去幫助他;所以我們感得他一直與我作對,讓我受苦,這完全是造了惡業之後才感來的果。他在明顯的告訴我業果的道理:「你造了這種惡業之後,自然就會受到這種果報。」

  什麼是善知識?就是能讓你清楚了解因果、了解善惡的人。這個一直與我作對的人,他非常清楚地讓我們現前了解什麼是善的果報?什麼是惡的果報?所以他就成為我們的一個善知識。這一切的情境都是自己前生受了別人的幫助和護持,自己非但不報恩,反而去傷害他,與他作對所造下的惡業果報;今天他親自來告訴我:「你以前造了這樣一個惡業,現在才會受到這個果報。」所以從這方面去想,他真正是我們的善知識。

 

清淨心助人 不求回報及異熟

  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即是菩薩們,不管別人對他好還是對他壞,他都以平等心對待所有的有情。對他好的,他也不會刻意的對他好;對待傷害他的人,他也不會刻意去傷害他,完全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的人。菩薩所做布施,都不希望人家回報,也不希望得到殊勝的異熟。很多父母親撫養孩子,心中一直希望他長大之後,能來侍候自己。他們一方面有這心理,一方面也用了同等的愛心,所以很多父母親辛勞地撫養孩子,一直對孩子很好,他的愛摻雜了以後得到回報的希望在。同樣的也有些父母不希望孩子在今生對他有所回報。有些人會在幫助他人時,希望自己能生天,乃至色界天、無色界天,那就是寄望於異熟。所以當我們存著獲得回報或希望自己會有個很好的異熟的心態去布施,那就變成不清淨的布施了。所以我們不能摻雜這兩種心態,而要完全以利他的心去布施,這樣就可成為一種清淨的布施。但是我們一直到現在為止,幫助別人、利益他人時,都很難除去那種希望得到回報的心態。所以我們常常以不清淨的意樂去利益他人,而這不清淨意樂所造下的業也是一種惡業,以後所感來的果,也一定是個苦果,你根本不會有什麼快樂的,感得的只是他一直與你作對。

  如果目前的情況是,我們一直在幫助的這個人,老是與自己作對,那麼他就是在告訴我們,以前我們都是以這種不清淨的意樂去幫助他,才會感到這樣的果。所以從今以後,你不該求回報,要以清淨的意樂助人,才會有真正的快樂,他是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呀!經過這樣的分析和思惟,這個我們一直去幫助、去利益的人,他之所以會與我們作對,來傷害我們,正是給我們最殊勝的教授。

  因此當我們遇到這種人的時候,自己內心應該馬上生起:「他告訴了我,什麼是清淨意樂?怎樣是造了一個清淨的業?怎樣是造了惡業?告訴我這一點,就好像在告訴我,什麼是該學?什麼是該捨棄?所以是一個善知識。」內心對他要有像對待善知識一樣的恭敬心,至於要不要跪在他面前,要不要依止他,那是另外一回事了。遇到這種人,有時候也可以想成,他是菩薩示現,來測驗我,看利他方面的心力強不強?是不是很堅固了?如果不但能夠對他修忍辱,也不會退失利他心,還可以一直堅持去利益他,去幫助他,那時你就考及格了。也就是說你可以肯定自己修心的力量已經堅固了,你學《修心八偈》考試及格了。如果你沒有辦法修安忍,無法持續利他的心,那就說明你學《修心八偈》沒有什麼效果;你的測驗不及格。

 

非人與魔障 是布施助緣

  當菩薩在行布施波羅蜜的時候,便有很多魔和非人會特意去障礙。但其障礙反成為一個助緣,成就他布施的機會。因為魔和非人會去乞求,要菩薩布施給他手、腳或眼睛等,而菩薩總會完全布施給他們。那時如果完全不生起吝嗇心,他要手就布施手,他要眼睛就布施眼睛,他要頭就布施頭給他,那麼你行布施波羅蜜的程度,就可以達到更高一層,以後你行布施波羅蜜的力量,也會變得更強大。所以菩薩布施眼睛和手腳,圓滿布施波羅蜜,而魔和非人也就成為他圓滿布施波羅蜜最好的助伴。同樣的,我們在行布施波羅蜜時,也會有一些魔或非人來障礙,來測驗我們的心力;另外也會有一些神或菩薩示現而來測驗的。

 

以清淨心布施的常啼菩薩

  以前印度有一位常啼菩薩,為了依止法湧上師,必需籌辦供品去供養上師,但是他本來就身無長物,所以決定把自己賣掉,好換錢來供養上師,他走入一個城市,到處問有沒有人要買?他賣掉自己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有人雇他做苦力,可以得到一些錢,好拿去供養上師,他真正的心願是這樣。所以他一直在城裡到處叫著:「誰要買身呀?誰要買身呀?」但那時候他受到魔的障礙,雖然他一直在叫賣,卻都沒有人來買他的身。他很傷心,坐在一個地方,很苦惱地說:「我要去供養法湧上師,但是沒有錢,要拿什麼去供養他呢?」這時帝釋天王知道了這件事,想測試一下他的心念是不是很真誠?於是就變成一個婆羅門的修行者,去問他說:「我現在要做個火供,需要人的腳骨,你要不要賣給我腳骨呀?」常啼菩薩聽了很歡喜,說:「可以,我可以賣給你!」馬上就把一隻腳砍下來要賣給他。那時天王所化現的婆羅門又說:「還不太夠,需要再買一些肉。」於是他又把腳上的肉割下來要賣給他。這時婆羅門卻說:「現在我不要了,不要這些肉也不要這隻腳,都還給你好了。」他的腳已經砍下來,肉也已經割了,可是不但沒有賣到錢,婆羅門也走了。常啼菩薩是為了去依止法湧上師聽般若經,而這樣做的,當時根本沒有生起絲毫吝嗇心、後悔心。

  此時一個富家女子,從高樓看到這一幕,覺得這個人很奇怪,走下來問他到底怎麼一回事?他就如實的告訴她:「為了依止法湧上師聽般若經,因此想要供養他一些東西,但是我又沒有錢,所以準備把自己賣掉之後,換一些來供養上師。」講完之後,旁邊還有很多女孩子,一同對常啼菩薩說:「你只是為了這件事情而已,不要這麼傷心了,你所要的一切,我們都可以給你。」雖然常啼菩薩可以得到這些供品,可是他的腳已經沒辦法走路了,那個婆羅門又折回來,詳細問他說:「你這樣砍下自己的腳,割下自己的肉,卻沒有換到錢,真的沒有生起後悔心嗎?」常啼菩薩說:「一切都是為了能夠聽到般若經;所以我這樣做,根本不會生起後悔心,也不會生起苦惱的。」婆羅門再進一步問:「那你用什麼證明沒有生起後悔心或吝嗇心?」常啼菩薩說:「我砍下這隻腳,割下這肉,真的沒有生起絲毫後悔心,也沒有給我帶來什麼苦惱,我是誠心地願意這樣做的。如果我誠心誠意絲毫無雜染的話,願我這條腿能夠馬上復原。」

  由於他沒有絲毫吝嗇心和後悔心,再加上真誠的發願力,他的一隻腳,馬上復原了。婆羅門看到這種現象,便現回帝釋天王的本相,對常啼菩薩說:「我之所以化現為婆羅門,就是來測驗你布施的心念,和求般若經的心力,是不是很真誠?現在你可以告訴我,去求般若經需要什麼東西?我都可以幫助你。」

  像這樣,每當菩薩們在行菩薩行的時候,就有很多類似現象出現,菩薩們布施了眼睛之後,為了證明他不存絲毫吝嗇心和後悔心,他們會發一個願說:「如果我的布施沒有摻雜雜念的話,希望我的眼睛能夠馬上復原。」那時候就會馬上復原;這種故事很多。

  常啼菩薩準備賣身時,是一個加行道位的菩薩;當他在帝釋面前,毫不遲疑的砍腳割肉,發起了很大布施心時,靠著這些力量,他就一直從加行位上升到八地菩薩。因此很多魔之所以來向我乞討,都是為了讓我們圓滿布施波羅蜜,讓我們長進才這樣做,有些也可看成是來測驗,考驗我們。所以碰到一些所利益過的人來與我們作對時,也可以用這種思惟方法,想他也許是在幫助我修忍辱,測驗我忍辱的程度,因此對他生起尊重心,也不會退失利益他的心。

  佛陀也曾經說過,在五濁惡世的時候,我會示現各種各樣的相,來度化你們,有時候會示現魔的相,有時候示現小偷的相,有時候示現朋友的相,有時候示現上師的相。因此我們現在所碰到的這個人,也有可能是佛陀的化身,來幫助我們修忍辱,幫助我們長進。

 

多角度思惟 恆常學善法

  因此從各種角度,很寬廣的思惟之後,讓內心真正生起一種「他是我的善知識」的心力;所以頌文最後一句說:「願學視彼為善士」(讓我們去學,視他為善知識)。為什麼要加一個「學」字呢?因為初學者沒有這種能力,必須透過很多訓練,藉著很多理由去觀「他是我的善知識」;所以是必須要去「學」這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