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璣集

編輯室整理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十五卷

所依善知識之相(二)

具精勤者 勇於利他

  幫助別人是不容易的事情,連最簡單的燒飯都很不容易,發心去燒飯,跑到廚房裡才知樣樣難,有人要吃淡的、有人要吃鹹的,使你不知如何是好。沒做時發心去做,做了忍受不了,所以說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更是難,因此想幫助別人時,不但要有大智慧而且要有大精進的力量。大精進就是說要勇、悍、剛、決,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是決不摧折,果是果斷決定。

 

遠離厭患 數數宣說

   「遠離厭患」就是說法時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能堪忍宣說的勞苦,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說法要做到「遠離厭患」很不容易,但只要瞭解了善巧,照著善巧去做自然會做到,否則,單單看文字,看起來覺得很過癮,做起來遇到困難就逃之夭夭了。

 

一心仰求 躬行實踐

 「人皆知之近有道者,不知行之自有道也」。每個人都曉得尊重、恭敬、讚嘆有道的人,卻不知道有一件事對我們更重要,那就是自己去做的話,也能夠有同樣的成就。讚嘆有絕大好處,因為可做為我們一心仰求的目標,但自己認真、如法去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見賢思齊 見不賢內自省

  對別人不要評頭論足,而要想想:我應該怎麼辦?見賢思齊,看見他精彩,想我要怎樣跟他學,找到他做到的因努力去做;見不賢內自省,看見他不對,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對別人評頭論足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真正應該好樂的是修行。

 

唯讚學處 等同空談

  因為要修行所以必須多聞,如果不幸弄錯了,聽懂了以後講給別人聽實在非常可惜。這會產生什麼毛病呢?唯讚學處所有美譽,也就是到處說佛法好,到處勸人修行,自己卻不樂修行,這是個大損失。這個現象就好像有人為了求活命就說栴檀有多香,若有人問他:「你有嗎?」他卻回答沒有。所以,只是讚美學處,這是空談毫無真實意義。

 

業感緣起 不同於宿命論

  修學佛法的人,與世間人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呢?世間有一類人撥無因果,否定三世的概念,這是最愚痴的人。另一類人講命運,又變成三世的定命論,這也是錯誤的。佛法的特質是業感緣起,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而因是自己造的。所以眼前的「果」,我對它是莫可奈何,因為這是以往的因,因既已種下來,感得異熟的時候,我們沒有力量能夠轉變它,但是,眼前的「因」卻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中,然後由起心動念而身、口造作,所以,只要認識今生也是因,努力跟正法相應這就對了。

 

操縱業因 創造命運

  無始以來所累積的,別業也好、共業也好,而感得現在這個末世。如果是凡夫,當然註定就是這副樣子,但如果已經修學了佛法,請問我們是讓命運來擺佈?還是創造命運呢?佛法告訴我們業感緣起,業的因就操縱在自己手上,只要自己能夠努力,馬上改善。袁了凡是個凡夫,懂得這個道理以後,照著去做命運改變了。現在,我們修學佛法如果論命來擺佈,這是修學佛法嗎?

 

求解脫者 慎重依師

  我們對於要依止的老師平常都不太重視。想要出家就隨便去找個師父、剃個頭、受個戒,然後弄個道場去修行,修學佛法絕不是這樣。古代找老師很慎重,找到以後一生跟著老師,能夠把我們從凡轉成聖才是「尊重」。尊重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所以凡是真正求解脫的人,一定要去尋求具足德相的善知識。

 

具足條件 攝受弟子

  想做老師的人應該知道怎麼去攝受學生。一般人出了家擁有一番事業覺得很歡喜,然後帶幾個徒弟以便事業有人繼承,帶徒弟雖是一件好事,但要轉給徒弟的是佛法事業,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先要努力具足善知識的條件,具足以後唯恐你不帶徒弟,而且唯恐帶得少,相反的,如果這個條件不具足的話,事業是成功了,佛法卻損壞了。

 

正法和睦 末法爭執

  正法的時候,聽懂了道理,把道理拿來自我觀察反省,如法修行求解脫以後,進一步幫助別人。單單自己求解脫是小乘,進一步幫助別人是大乘,彼此間一點爭論都沒有,上下和睦極了。末法的時候,懂得了一點道理自己不去修行,互起爭執,比我好的不服氣,比我壞的瞧不起,這種情況是諍世,於諍世中具足圓滿條件的善知識就比較少了。

 

寶刀一樣 效果不同

  學的人先要自己有了條件才可以去找善知識,找到了才可以依止,否則要找也找不到,就算幸運找到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只有害處,就像一把寶刀一樣,如果在一個武藝高強的人的手上那是如虎添翼,如果不幸被一個小孩子拿到的話那就要命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學者自己。

 

善知識十相

  調伏 寂靜 近寂靜 言教富 達實性

  德增上 善巧說 悲愍 具精勤 遠離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