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今昔

太上感應篇註訓證選輯(九)

編輯室整理

濟人之急


一、 原文

  譚元春楚(1)人,父嘗客襄陽。

  舟曉發,忽聞岸上悲啼聲,急停舟問之。

  則里役遺失多金,無以償官,欲赴水死耳。

  譚慰之曰:「若(2)金故不失。」隨取一大函畀之(3)。其人曰:「此非吾金,安敢妄取?」譚曰:「第(4)將去,無多言。」

  天啟丁卯,元春夢神謂曰:「宜自策勵,爾父襄陽,事發矣。」

  驚寤(5),以告母曰:「大人得無有不善事於襄陽乎?」

  母為具述(6)前事。是歲,以解元舉於鄉。


二、 注釋

 (1)楚--古國名,今湖南、湖北的代稱,或單指湖北一帶。

 (2)「若」金--「若」指汝、你的代名詞。

 (3)取一大「函」「畀」之─函,封套、信件,或作匣子解;「畀」,音ㄅㄧˋ,給的意思。

 (4)「第」「將」--「第」,只管。「將」,拿取之意。

 (5)驚「寤」--「寤」,音「ㄨˋ」,清醒的意思。

 (6)具述--完整、詳細地說出。


三、 譯文

  明朝譚元春,湖北地方人氏,他的父親曾經客居襄陽。

  某日清晨舟船正準備離開襄陽時,忽然聽到岸邊有人發出悲傷的哭泣聲,急忙停船前去詢問他。

  原來是當地的里長,因為遺失一大筆公款,又沒有能力賠償官府,在走投無路下,想投水自盡,因而哀傷地哭泣著。

  譚父安慰他說:「你的錢本來就沒有丟掉啊!」說完,便隨手拿了一個大的匣子給他。里長說:「這並不是我遺失的錢,我怎敢隨便拿來用呢?」譚父說:「你只管拿去應急,不必多說些什麼。」

  到了天啟丁卯年間,元春夢見一仙人對他說:「當好好自我策勵一番了,你父親在襄陽的作為,現在已經應驗了。」

  元春驚醒之後,將夢中之事告訴母親並問說:「父親前次在襄陽時,是否曾做了什麼不合法的事情呢?」

  母親便把譚父前次在襄陽所作的善行,一五一十地告訴元春。那一年,元春在鄉試中,高中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