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號不是口號
編者說明: 同修初學廣論,皆有「聞所未聞」之感,然而道理學多了,卻發現沒有一樣做得到,於是心生急迫,覺得自己說了都做不到,都在喊口號,另一方面,也開始厭惡口號,對別人喊口號,心生鄙夷。 師父在「淨智營」開示中,針對「口號」一事給予我們開示,師以「境無好壞」為例,引導我們,由形式上的口號,漸漸進入內心行持,口號實有其作用,吾人不應以「做不到」而否定之。
我們的宗旨是要成佛,在了解了正確的方法以後,認真的去做時,先從理念上確立,「境」是沒有好壞的:對同樣的東西,你可以用世俗的眼光去爭奪,也可以把它捨給別人;同樣一件不理想的事情,你可以跟對方講道理,也可以修忍辱,說是自己欠他的。──但是實際上,由於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及煩惱,使我們完全被境所轉。 就這樣,理念轉過來以後,習性上要轉過來時,會感受到很困難,甚至弄到後來會覺得苦不堪言(說得到做不到),認為是在唱口號,而很厭惡,但又不得不喊。這是個事實。但那真是一個口號嗎?「境」沒有好壞,是由你的業跟你的意樂去看的。也就是說,這些口號是我們安立上去的,譬如這叫人,這叫佛,皆是如此。 平常說「我執」,「執」就是一種習性,必須耐著性子,慢慢地去磨,去改。換句話說,理論你們都會了,現在的問題是瞭解了「業」以後,是否能夠耐著性子去磨,如果信得過,我樂意把一生走過來的體驗告訴你們:剛進佛門時我也聽過這種話,也說這種話,說來說去,總覺得是一個口號,但是,喊!喊!喊!一直喊到今天,就不再覺得是口號。所以我建議你們,不妨喊吧!等到你的業真正轉的時候,會發現它完全不是口號。 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我遇到一個很特別的緊急事故,以前對於這種事情我會以世間的眼光去排斥它,覺得半夜三更鬧這種事,真是莫名其妙。可是,因為在寺院,一天到晚喊口號,這時心想:不應該再只喊口號了,應該去試試看,所以那天晚上,口號居然產生了效應,我從內心對這件事往好的方面去想,結果越想越高興,想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廖醫師來把脈後就問我:「什麼事情讓你那麼高興?」我也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這麼強的逆境,會使我這麼高興? 所以,不要小看這口號,你能喊下去,遲早會轉變的,我建議你,在沒有轉變之前,不要太排斥它。 另外,我也建議各位少喊。經論上面說:佛像沒有好壞,只是塑佛像的工人技巧有差別;現在講經說法的人,也許條件差,但是經論本身是沒問題的。既然各位都信得過廣論,廣論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那我們要怎麼靠著這個團體,大家向上看,互相包容,互相策勉呢? 有一個辦法蠻好的:凡夫畢竟有煩惱,所以遇見境一定會這樣,這時大家不妨互相傾訴,自己暫時做一個垃圾桶,讓別人來倒他的苦惱,過兩天你有苦惱時也去向他倒,倒來倒去,反正在兩個垃圾桶裡面。有一個法師說:這是「廢物利用」。事實上,透過我們的業,這是真的肥料,不是廢物,就像前面我舉的那個例子,這種強境能讓我體會到極大的歡喜。只要你們去試,將來一定會感覺到不一樣。 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呢?是性空,是緣起,因為造業是透過我們的知見去造的,現在我們在知見上步步趨入之後,你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同一件事。每個人一定是在這個過程中,漸次體會並且找到他相應的契入點。另一方面,這又牽涉到時間問題,在這其中我們需要時間,慢慢的去淨罪集資,才做得到。 有人以為我們好像太被口號所限,現在我願意用廣論來加以說明:假定說我們從小生活在這個環境裡,你不會感覺它是一種口號。所以會覺得它是「口號」的原因,是我們已經受了一個專門喊口號的世間的影響(註一)。 以我現在來看,我覺得口號並不壞啊!為什麼呢?古代的精神是「王」道,以德行仁;後來變成「霸」道,以力服人;現在霸道也沒有了,變成「蠻」道,沒有「道」了(註二)。 如果我們懂得善巧,不管任何一件事,雖然有壞的那一面,同樣地可以找到好的那一面,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找壞的那面,而不看好的那面呢?所以我剛開始覺得口號「境無好壞」不好,現在想想口號也不錯呀!至少現在世界變成「蠻」的狀態當中,還有一個口號在。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喊口號做偽君子!只是,你可以從這個地方契入。例如當年我的老師給我「視師如佛」的教誡,視師如佛有很多原因在,其中一個,我到現在仍然非常受用,就是:「我覺得他是不是佛沒關係,我要成佛才是真的」,或者說:「我要離苦得樂」,這才是問題的中心啊!我既然要離苦得樂,也瞭解苦樂的因是「業」,而造業是在我的動機。我從好的地方去看,或從壞的方面去看,效果會一樣嗎?不一樣!從好的方面去看,對我有利呀!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佛說得很清楚,他不是霸王來強迫你,或有錢的老闆拿錢來控制你,他只是把道理告訴你,建議你怎樣去做才是對你好的,讓你自己選哪!比方一些剩餘的食物,你可以當作垃圾丟掉,也可以當作好肥料來用,事實上,我們現在要製造有機肥料,到處找不到材料,還很麻煩呢!我們為什麼要把它看成髒東西呢?我小時候,鄉下人到城裡去撿大糞,看見糞還很歡喜,那時上海有「糞大王」是靠這個發財的。那也是事實。 在鳳山寺有好幾位同學,有共同的經驗,各人的心路歷程都是在心對境之後,慢慢、慢慢地轉過來的。他們的故事很動人,聽起來有血有淚,都是在境界上面苦苦的磨,等到磨過來以後,最受用的是自己。當周圍的人感覺這個人真好時,他不是天生來的,而是懂得了道理以後,慢慢在境上去磨練出來的。
到了今日,所有口號都變成是自讚毀他的工具,所以許多人一聽到「仁義道德」等語,便起排斥,認為你不過嘴邊說說罷了,對口號起了厭惡之感。 註二: 後代君王失去了實踐的內涵,但他們內心還是認為這些仁義禮智是對的、崇仰的,只是做不到罷了,所以用威勢、武力去要求百姓接受。如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但他也用其「霸」力而「尊王攘夷」。這就是以力假仁。 當整個社會都不願意聽「口號」時,「口號」連存在的機會也沒有了,於是進入「蠻」的時代,大家憑恃權力、利益關係,還自認為自己真實,不像那些人,「假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