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到頭終有報

林月貞

 

  袁盎向來不喜歡晁錯,有晁錯在的地方,袁盎就刻意避開;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錯也從來不去,兩人沒有在一起說過話。

  等到西漢文帝駕崩(BC157年),景帝登基的兩年後,晁錯被升調為最高監察首長(御史大夫)之後,便立刻派人調查袁盎以前在吳國任官收受吳王劉氾賄賂財物的罪狀,因證據確鑿,依法應處死刑,景帝詔令赦免袁盎,僅予革職貶為一般平民。

  西漢初年,高祖皇帝劉邦為了鞏固劉家天下,大封劉氏子孫為王。到了景帝(六世皇帝)即位以後,各地諸侯國愈來愈驕橫,晁錯便極力建言削弱王地以對付。

  在一連串雷厲風行的削減封國土地措施後,造成諸王之間的震撼與不滿,尤其是早年與景帝結怨的吳王劉氾,大為驚恐,因而聯合諸王起兵造反。

  吳、楚等七個諸侯國叛變消息傳入京師後,晁錯準備乘機再度打擊袁盎,就對主任秘書(丞史)說道:「這個禍端,都是因為袁盎以前在吳地任相時收受了吳王太多的金銀財寶,專門替他們說話以蒙蔽皇上所致。還口口聲聲說吳王不會造反,如今劉氾果然稱兵叛變了。我打算再把袁盎定罪,相信袁盎必定知道他們的陰謀。」

  丞史說:「若在叛變沒有公開之前,就懲治袁盎,可能有斷絕劉氾造反的念頭;如今劉氾大軍已經發動,殺掉袁盎又有什麼補益呢?再說袁盎只不過是貪財而已,不可能參與什麼陰謀吧!」

  晁錯聽了以後,猶豫了一陣子,未能下決定,而這個時候已有人將此事密告袁盎去了。

  袁盎接獲密告,面對滿門抄斬的情勢,十分驚慌恐懼,連夜拜訪竇嬰,向他陳述吳國所以造反的原因,並希望能夠晉見皇上,親口答述其中情形。竇嬰入宮向皇上稟明,景帝就召令袁盎入宮晉見。

  當時,皇上正跟晁錯討論軍備糧秣調度問題,袁盎請皇上屏退左右旁人,單獨聽取他的意見,晁錯只好退了出去,內心自是相當地憤恨不平。

  袁盎詳細分析了劉氾造反的原因,主要在於晁錯削奪諸王封地才被迫出兵;為今之計,只有犧牲晁錯,拿他的命來向吳國謝罪,吳、楚等七國才可能罷兵,天下方能重獲和平。

  景帝沈思片刻後,就任命袁盎擔任祭祀部長(太常),秘密整裝,前往吳國求和。

  十餘日後,景帝下令手下聯名彈劾晁錯「失去臣屬立場,大逆不道」之罪,議將晁錯「理當腰斬,父母、妻子、同母兄弟姐妹,無論老幼,綁赴街市處決」。皇上批:「可」。晁錯仍不知道一點消息,還在為前線軍事費力。

  是日,傳旨入宮晉見,晁錯身著朝服,乘著車駕入宮,就在街頭被預謀的武士摔下車外,攔腰處斬,家中老少,無一倖免,哀哉!

  晁錯被誅殺之後,袁盎抵達吳國遊說,吳王不肯接受詔書,反而要袁盎留下擔任將軍統帥軍隊,袁盎拒絕。吳王準備殺掉他,便派了個都尉,以五百個兵士團團圍困袁盎。

  早在多年前袁盎在吳國任官的時候,曾有一位從史喜歡袁盎的侍兒,並與她私通。袁盎知道了後,並沒有揭穿,依然待之如故。有人告訴從史,說袁盎已經知道這件事,從史嚇得逃亡離去,袁盎乃親自騎著馬追他回來,不但把侍兒賜給了他,仍舊叫他擔任從史的工作。

  等到袁盎這次出使到吳國而被圍困,那位從史剛巧是被派來圍困袁盎的校尉司馬。

  司馬就典當了自己所有的衣物,以這筆錢購買了二石濃烈的醇酒,在嚴寒的冬夜裡,慰勞了兵士,酒酣耳熱之後,兵士們一個個都醉臥不起。

  司馬趁著黑夜引領袁盎起來,說:「您快逃走吧!吳王在明天天一亮,就要處決你了。」

  袁盎不敢相信,連忙問他說:「你是誰?為何這樣做?」

  司馬回答說:「我就是從前盜愛您侍兒的那位從史。」

  袁盎先是感到驚喜,接著辭謝說:「你上有親老在堂,我怎能連累你呢?」

  司馬回答說:「只要你一逃亡,我也會跟著離開,我早已把親老藏匿起來,你又何必擔憂呢?」於是用刀把軍幕割開,帶著袁盎逃亡,兩人分手離去。

  袁盎終於回到朝廷,向皇上呈報使吳劫後餘生的情形。

  吳、楚兵敗,七國之亂平定後,袁盎受封為楚相,曾經多次上書直言進諫,但都不被採納,最後因病免官。閒散在家中,心裡也怏怏不樂,家中又接二連三地發生許多怪事,就去占卜問卦,回家的路上,果然有梁國派來的刺客,尋著袁盎的蹤跡,在安陵城郭門外把他給刺殺了。(取材自《史記》卷一○一袁盎列傳)

  按袁盎和晁錯二人,原本不失為正士。晁錯之削弱王地,非為一己之私,削地之初,其父曾勸晁錯不必侵削諸侯,疏人骨肉。但晁錯答以不如此,則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其父曾嘆氣說:「劉氏安而晁氏危」。可見晁錯此舉在鞏固漢室中央政權,達成戰國以來的歷史統一任務,不能責其謀國不忠,更不能說他沒有魄力,只是手段激進了些。而且吳王劉氾是景帝的伯父,是東方諸王中年歲最長者,即使沒有晁錯削地,也難保他不起兵造反。

  袁盎只因與晁錯水火不容,竟獻言景帝斬晁錯、派使臣赦七國罪,並恢復其原有封地,以為可以兵不血刃而罷。挾一己私怨,公報私仇,冤家宜解不宜結也。

  然而袁盎寬容從史私通侍兒,並追回驚慌逃亡之從史,以侍兒相贈,實為難得之雅量大度,君子成人之美也。

  但袁盎後來受困吳國,本應受報被斬,卻因司馬為昔日受恩之從史,施計救離吳地,倖免於難,但終竟不免為梁國刺客刺殺身亡。印證了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的道理,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愁不報,時辰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