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推廣教育成果──作文舉隅
近年來常師父大力提倡讀經,許多同修的子弟,長期在孔孟儒家的經典薰陶下,不僅學庸論語琅琅上口,拿起筆來寫文章時,也自然而然文思泉湧,白話文如此,即使是年方十餘歲的國小國中生,寫文言文一樣有模有樣。
大哉顏子,巍巍乎!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嗟乎!四十又餘歲則卒矣,噫!悲夫。 顏淵,名回,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門人。自少家貧,但安貧樂道,性好學。孔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如此可知,顏子不唯好學焉爾,亦如甯武子之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課時如愚也;退而省其私與其餘弟子切磋琢磨,又如智也。孔子復稱之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又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由是知之,顏子於孔門中何等重要,凡此皆孔子稱其善者也。 其平日亦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稱其賢,可謂無閒然矣。顏子卒時,子嘆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又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其猶子也。」顏子為孔門十哲,又為復聖,但如此早喪,令人聞之,能不悲哉! 反觀己身,與顏子之德,相差萬里,如天壤之別,但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行事,無不成辦。昔人有言:「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中庸云:「人一能知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此之謂也。
由世間習染故,吾於事物皆以利為主,故凡勞苦之事則避懶偷安,利樂之事則爭先不讓。交友亦然,唯欲取益於人,不欲捨己為人。故人之視己,乃惡而厭之。 初至校時,亦復如是。作眾事時,所與之事稍不合意便生埋怨。吾善於言說,故人緣甚佳,但喜輕慢幼者,又好自讚毀人,常揭人之私以取笑於人,故久之與人日疏,然我不知內省,反而觀過。某日恩師招我至室,問吾近來如何?吾告之以此事,師肅顏訓曰:「汝為人尖酸刻薄,喜輕慢幼者,並好誇己毀人,故有如是報,焉能怪人?」語畢吾恍然大悟,自知實有此情,故不發一言默然承受。又言:「由汝習觀之,汝自小必曾受人欺侮,與人交始必甚佳,但終必疏遠。」吾心中暗驚,恩師何如知此情,於是心中誠服,敬而問曰:「若是乎吾當如何改之?」師又云:「世上梟雄多矣,論智論能皆為優者,但皆以無德而失之,故汝雖聰,仍應以厚道為基,漸次增長(能力),行善於冥中不求人知,施人恩惠不求報答,語前慎思此言傷人乎?能如此則善矣。」語至此吾已感激不已,若無及時告之,後果不堪設想。後吾依教奉行,果有益處,實屬師之恩也。 師恩如此殷重,吾必不負所望,勤而改之,恆念待人以誠為宗,謹行慎言為則,日日參省乎己。 荀子曰:「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我今有幸得居仁德之處,已親近善知識,必能如荀子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孔子,其所以於史上為至聖先師,由論語一書可得而知也。餘書皆由各朝代之損益變遷易滅,然論語因襲至今二千四百餘年,各朝皆視之為士者必學,此中定存不易之至理也。又宋太祖趙匡胤,其臣趙普,手不釋卷,尤嘉論語。太祖疑而問之曰:「汝年歲已老,何為讀此幼學?」趙普對曰:「吾輔王以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平天下也。」由是觀之,其義非淺也。 中國自古以儒家仁義忠恕之道立國,民日遷善,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國泰民安。自民初始,人皆慕西方科學,捨自深具傳承之善教,道德衰落,重物質甚於精神,夫如是,奚有不喪之理?常師父觀此,欲吾輩以儒道為基,更宏正法,於此末世建立法幢,遂請具儒家道統傳承且深好佛法之老師教吾輩論語。 師於初講之時,曰:「論語其義為一貫且有層次、次第之理也。須融貫通身體力行之。」於閒居之時,吾等皆為人欲所迷,天理良知四字,拋之腦後,孔子乃於第一章開宗明義,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謂吾等須立欲成聖人之志,欲成聖人,必去人欲存天理,轉迷為悟;然欲去人欲存天理,其方為正諸先覺,考諸古訓,今吾已具師且得論語之教授,復以責志之功,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欲學聖賢,必先具弟子之相,故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吾乃初學人也,須遵此等而行。平日吾皆不孝不悌;為事疏乎,言語不信;於他人不行忠恕之道;親諸損友,此等不順正道,不得其門而入也。 論語其深廣義理,若無經深入思惟體會行之,視之皆見其為淺近文詞也。吾既未下此工夫,不知其內涵也。願今後將其常存於心,思之行之,漸得其中深意也。
閔子騫於孔門中,德行學問皆出眾,其孝跡亦家喻戶曉,本應有一番作為,然其堅決「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俸祿」,故隱而不仕,其中正不阿之精神,猶如蓮花般,出汙泥而不染,使人一種中正氣象,故孔子曰:「閔子侍側,誾誾如也。」不亦宜乎! 閔損字子鶱,春秋魯國人,幼喪母、賴父又續一妻照料,然後母卻厚待已生之子,而苛待閔子騫,如是餘年,而其未嘗出一怨言,仍以孝事後母,悌待其弟。 然一日,其為父駕車時,因天寒手僵而滑落韁繩,其父責彼時,方知其衣乃蘆花襯裡,甚詫異,即返家,見後妻二子之衣竟以棉花襯著,故其父怒而欲休後妻,閔子騫急跪而勸慰其父言:「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方消父之氣,亦感動後母,此後一家和樂安詳,其孝順父母,悌待昆弟如是,故孔子有言:「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又一次,魯人欲重建長府,閔子騫則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由此可見,其不但具不勞民傷財之善心,亦有謹言慎行之美德。 由此二事觀之,子騫無論何時,皆為他人著想,亦不因他人待己不善便存報復之心。然吾則異於是,平日既不敬師長,亦不友愛同學,若有待吾不善者,必伺機而報復之;又平日出言,皆粗惡語,無一為善,既不利人又不利己。吾深自省察,乃覺無一能比。雖然如此,吾尚知自勉,數數以顏子之言為念。誠如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故吾當策已以效古聖先賢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