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

成功四班 慧凡


  「時間一年一年快,一月一月快,一日一日快。」當時並沒有體會婆婆說這句話的心境,直到現在回想起來,才深深感受到老人家的無助與無奈。

  一年前,婆婆重病住院,經過一連串的檢查,確定膽囊癌後,五個家庭大小全部投入照顧行列,不到一個月,二十多個人,個個跟著病,為了安撫病中的婆婆,大家不敢在老人家面前說實話,背地商量:「白天想請人幫忙看護」,探詢下,婆婆的回答:「外人看護比較不親切」,聽後大家心裡有數,咬著牙繼續撐,日夜輪流照顧。病中的婆婆,忽冷忽熱,又是冒汗,又是打顫,全身酸痛,食不下嚥,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整個晚上在拿便器與換尿布中度過……。

  沒有照顧過臥病中的老年人的人,很難體會「一人住院,全家大小人仰馬翻」的情境。傷神照顧中,心想:婆婆為何不能坦然接受生病事實?還操心出院後自己未來,將被如何安排?聽她的憂慮,我不知如何去安慰,只回答她:「不相信媳婦,總該相信自己的兒子吧!」遺憾的事終究來了,前後生病約三個月,老人家走了。

  八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辦完喪事之後,聽同學、同事、朋友,極力讚嘆「廣論」的美,為求心靈的平衡,我懷著姑且一聽的心情,於八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參加廣論研討班。

  研討廣論,方才起步不久,讀到:「正聽軌理分二,斷器三過,依六種想」中:一、於自安住如病想者。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自責之心油然而生,為何沒有讓我早一點讀到這些文字呢?姑且不論法的內涵,就字裡行間,已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一年前照顧病中的婆婆,應有的親情那裡去了?剎那間似乎喚醒了「自以為柔情似水」的心,原來只不過緣在「倫理道德」上,如果真能「於自安住如病想者」開始去思惟,起碼照顧病中的婆婆應是「甘願做,歡喜受」,而非苦不堪言。

  臨終前老人家唯一的心願是「自己起床去上廁所,那不知有多好呀!」一群人竟然束手無策,現在回想起來,不禁淚水奪眶而出,不是嗎?一輩子養兒育女(五個兒子、五個女兒),耗盡一生青春,終了「小小的心願」,兒女們竟沒辦法讓其如願。

  回想她給我的最後一句話,「吵了你一個晚上」,猶記當時她那無助的眼神,滿臉的病容,我只輕聲回答:「對呀!你徹夜未眠,當然會不舒服。」實在是冷漠而無情的回應。怎麼一點慈悲心都沒有呢?「孝悌之心」到哪兒去了呢?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一定不是當時那樣的態度,因為「依六種想」、「觀父容顏」給我的震憾力,不是別人能體會的。

  懺悔與自責不能彌補內心的歉疚,從廣論研討中,感悟--如能真正做到「愛人如愛己」,那麼親情、溫情、法喜便能充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