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甘露

       實踐佛法.請師住世
              ──專訪梵因法師

編輯室整理

 

  師父生病的消息傳出,廣論班弟子皆心懷憂懼,一個多月來,各地敬誦藥師經、藥師咒,迴向師父法體安康,長久住世!福智之聲特別專訪梵因法師,開示弟子應如何做才能真正感得師長住世。

  梵因法師提示我們,師父開創法人事業,旨在建立十善業社會,奠立正法久住之共基。十善社會須群策群力,大眾一起努力才能成就,如何在各自緣起點上,落實師長理念,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不管是在家庭中、工作中,皆能念茲在茲,日常生活無非佛法,只要有心肯做,法在其中矣!

  為什麼要請師住世?學過廣論的同學都知道,「道之根本在親近善知識」、「一切功德,都是依靠善知識而生起」。認識這些理論後,還要從自己實際的體會或者造業的過程中,了解師長對我們的重要性,並去體會師長的功德。因為能夠體會師長的功德及重要性,才能進一步生起比較強烈、真正需要師長,或者要請師住世的心,這一點不管老學員或新學員,都應該從實際的行持中,慢慢去體會。


在各自緣起點努力 落實師長理念


  如何對師長的功德,生起仰望希求的心?比較實際的做法就是從各自目前的緣起上努力,不管在家庭、在法人團體或在世間的工作崗位上,每個人都能夠很實際的落實師長的理念,用不同的方式,去承擔師長的志業。每個人的緣起不同,有些人生活重心偏重在家裡,有些則偏重在服務的學校或公司,還有些人在法人團體裡,乃至於出家到僧團。基本上,這都是過去造業產生的結果,眼前在這個造業的結果上,我們必須用心地去做,例如說:實際的把師長建立十善社會的理念、建立教法的理念,從我們的家庭開始去落實。不論是對父母公婆或教育下一代,以及夫妻或朋友之間,種種人倫的互動中,都可以具體的去實踐善業,如果能夠以這樣的心情去造業,基本上就是跟師長相應,至少是隨順了。

  當我們想要去落實師長的理念,去造這些善業的時候,首先可能面臨到的就是我們宿生的一些障礙,或者因為自己的某些習性而產生的一些壓力。實際上,師長給我們的這些理念,就是要把我們從個人的生死雜染業中提升、淨化;不但是個人,而且是法人團體,並且推而廣之,希望整個社會的共業,也能夠這樣做。基本上實踐佛法的理念必須要跟我們的習性,或跟社會的雜染共業走不同的方向,具有一種撥亂反正的補助作用,所以一定會遭遇到困難,會有壓力或是負擔的感覺。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才能夠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師長這些理念的重要性,或者真實感受到師長對我們的重要。

  我們實際去做以後,就會體驗到即使要做一點點的善業,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單靠自己就可以做得到。一旦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需要師長的心,就會慢慢的生起來。我們一向都是皈依自己、靠自己去做事情,所以造的是輪迴的業,而現在我們希望跳出輪迴,想要造從輪迴裡面還滅出來的善業、淨業,自然會感受到自己並不是那麼百分之百靠得住,真的是需要有師長作引導、作依靠。實際上,在這個做的過程之中,我們就是在累積資糧,我們慢慢會感受到真正的需要師長、需要三寶的信心愈來愈增長。因為三寶師長是世間最大的功德田,那時候我們的資糧,就因為師長、三寶功德的攝受會一直增長。不但功德增長了,在我們立志增上、淨除罪障的過程中,我們的能力、智慧,以及經驗不斷不斷提昇,而承擔的信心也自然會更進一步。

  在這個過程又讓我們看到更多師長的功德,相對地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這個過程輾轉不斷的反覆進行,當一天二十四小時乃至於整個人生,都有這樣的一種力量呈現出來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真的就有如此感覺:「我們時刻都不能沒有師長,自己宿生可能資糧不夠,所以感得這一生不圓滿的業,眼前我必須靠著師長、三寶功德田的力量,不斷增長善業,積累資糧。」有了這個強盛的感覺,自己對師長的希求心會增長,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從現在的緣起點,更深刻的去看到師長「要建立教法,要讓整個社會共業改變」的法人事業,真的非常重要。

  法人事業的建立,沒有師長的引導,許多重要的關鍵我們可能就不曉得怎麼抉擇,所以當我們承擔愈多事情,自己的經驗也一直不斷累積的時候,便會有一種很強的感受,那就是真的很需要師長。


師父心力強盛無比 弟子如何相應


  師父年紀大了,身體也一直都很不好,以世間的健康標準來看是很差的,醫生也透露,一般人的身體機能如果到了師父那種程度,至少是躺在床上不能動,而師父為什麼還能夠做那麼多事情,看起來還很健康的樣子?根本的原因不是靠他肉體的功能,而是靠他的心力在撐持!這不是容易的事,或許我們會說:「師父是佛菩薩啊!他應該沒問題的啊!」可是佛法講緣起之法,就像釋迦牟尼佛應該更圓滿,更沒有問題,可是他也只活了八十歲,實際上這個不是靠佛單方面來決定,而是緣起之法,要看是不是有那樣的因緣能夠感得師父心力還撐持著,或者說還有這樣的業能夠感得師父住持在世間。就像佛世如果有弟子一直有希求心、承擔心,不斷請求佛陀住世,而不是魔請他入涅槃的話,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眼前要如何讓師長住世呢?緣起之法就是怎麼繼續讓師長保持這樣的一種心力,師父的心願是住持正法,弘揚教法,所以,師父那方面的因應該是有的,雖然有了因,是不是有那樣的緣能夠跟他相應呢?緣起之法一定是相對而生,相應而起的,所以關鍵是我們弟子這邊是不是有足夠的業能夠來跟師父相應,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怎麼生起要讓師長住世的心?第一步是去了解師長對我們的重要性,重點不在師長的重要性是什麼?而是「怎麼去了解?」因為「師長的重要性」是文字上的東西,透過廣論的引導應該可以認識,所以我前面所談的關鍵是怎麼去生起對師長住世的信心。接下來要談的是有了這種信心以後,弟子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了解現在師長的業,師長的心。師父希望能夠傳承宗大師教法,所以眼前推廣法人事業,讓建立世間的十善社會能夠落實,作為撐起這個教法的基礎,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在各自相應的因緣去造十善業,當這個共業凝聚和師長的心願相應的時候,師長就可以住世下來。


共業凝聚從我開始 推動善行實踐


  所以眼前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就是怎麼樣讓這個共業凝聚,怎麼透過我個人開始做起,如果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覺醒,只是說「別人應該怎麼做」的話,就沒有希望了。因此重點是每個人是不是真的在內心裡面有很強烈的覺醒──如何在我的崗位上造與師長相應的業,唯有大家生起這樣的希求後,真正去造業,這樣的共業才能夠真正感得師長住世。

  基於這樣的理念,最近「法人」整個的方向,就是希望引導僧俗二眾,乃至於相應的這些基層的福友,都往這個十善業的方向去發展,所以積極推動善行實踐、推動法人的事業。如果每一個人對這樣的方向能夠確定,並且在自己的崗位不斷地去造這樣的業,我想才是最實際的。

  也許我們一直都希求去造一個很遠大、很強大的業,並希望今生能夠達成,比如:希望這一生能夠出家、或者能夠建立福智城、希望能夠生起出離心、証得空性。我們如果急求這樣的目標,可能就沒有辦法在現在的緣起點上造相應的業,因為這樣的立足點不穩,所造的業不紮實。出家、生起出離心、証得空性,這些目標還是必要的,但是要達成這些目標之前,更實際的是現在要去做我應該做的事,依道次第而言,就是「走該走的那一步」。推廣法人事業,可以從個人、家庭、工作崗位做起,就是希望落實、希望承擔起師長更深遠,更遠大的建立教法的事業,造感得師長住世的業,如果能夠用這種動機,具體、踏實的在自己的身心實踐,會讓每個人的定點愈來愈清楚,也才不會高不成低不就。

  就像一個大學生,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在學校學習一套完整的理論之後,必須等他實際上在社會歷練,發揮所學的時候,才真正能夠達到他學習的效果。現在我們整個團體也是處在這樣的一種轉變,如果能夠有一個更具體、更踏實的方向跟走法,才能夠感得常師父住世、感得師長攝受的果。

  所以大家必須策勵自己去承擔,以一種很強大的心力,找到自己現在緣起的因緣在那裡,並努力的去做。這是很實在的,我們今年的圓根燈會所以要強調法人事業,要強調請師住世,是有它密切相關性的。

  有同學問我,他找不到自己相應的那個點,怎麼辦?其實這正是我們每個人相應的業,這個業是跟著我們的,例如:今天早上起來以後,眼前展開的這一切就是我相應的業,相應的緣起的點。有同學在家裡是母親,就應該盡責任做好母親的角色,而其目標就是:「我是不是照著最起碼的善業,去努力做到『十善社會』的這種共基?」家庭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在自己家庭裡落實「十善」的理念,又憑什麼去創立一個「十善社會」?所以這個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


起心動念不離十善 提起承擔之心


  在家裡應該做十善的行為,起心動念之間所做所為,便以這個為統攝;同樣地在公司,應該也可以這樣去做,在法人、在僧團、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應該有各人的緣起點。

  有些同學在這裡可能也會有一個抉擇上的困難,比方說放假的時候是要選擇到法人當義工?還是留在家裡帶小孩子?現在我要強調的就是,你在家庭就有在家庭行十善的做法,這是緣起。我們要落實師父這些善的理念,任何的時間都可以去做,到法人做義工,同樣地是以這樣的理念去做,外在的環境可能會改變──也許在家庭,也許在公司、在法人,乃至在學校、社會……等等,可是我們自己內心對於落實十善的理念是不變的。因為我們很清楚,若在眼前基礎上努力去做,這是能夠感得跟師長心願相應之業的一種很實在、很具體的做法;基於這樣的信念去做,外境的改變就不一定影響很大了。

  當然我們還是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引起內心的變化,比如說,來研討、來當義工時,內心想要緣善的心會比較強,在家裡就比較容易因為家裡的境界,讓自己想要行善的心力消失掉。我們確實是會受環境的影響,但是,我剛才強調我們要更努力的去承擔,對不對?因為如果沒有更努力去承擔的話,對師長功德的體會,以及希求師長的那種心,是沒有辦法增上的。如果每個人沒有辦法在他現有的立足點增上,整個團體也是這樣,那將來可能就感不到師長的住世了。

  我現在要強調的是,如果每個人承擔的心能夠增上,雖然外境可能會給他壓力,但是他能夠突破,正由於能突破,才更能夠體會到師長的功德,也就是增強對師長的希求心。所以每個人要正視的一點是,無論在家庭裡,或者在社會環境裡,我們原本不容易把持我們的心念,會隨順著世間的境界去流轉,但是現在因為我們內心想要落實師長這些理念,來感得師長的住世,所以我們應該提起這種承擔的心。策勵自己以更強的心力把善法落實在家庭,以及周圍的環境裡面。我並不要求大家一定要做到意樂很清淨,或淨化習性,但是至少最低的行善行為一定要去增長,讓自己的善心、善行,更加擴大開來,將來感得一個十善的共業社會。這是一種更增上的做法,以前我們強調要環境的保護,所以大家會很希求來「法人」工作,但是現在我們更增上的作法是,要去承擔,所以必須要把這樣的理念落實在家庭,以及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面。


日常生活無非佛法 創造圓滿共業


  了解行善的必要性,我們去做的時候,標準不要放得很高,而是將以前能夠做到而沒有做的,或者忽略掉的地方彌補起來。比方說,以前可能會覺得「在家裡幫太太做家事,或幫助鄰居做些什麼,並不是我們努力的重點」,實際上這些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以前我們也許去做,也許不以為然,或根本不去做,現在呢,要從這些可以做的地方,努力的去做。透過這樣努力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一些境界會帶給我們增上的作用,而且因為去做以後,外在境界也會改善的。例如家人、朋友受我們的影響,會有正面的改變,當自己和家人都增上了,共業的力量是不是就跟隨著增長?所以現在所謂的增上、提升,並不是去做超乎我們能力的事情,而是把那些我們可以做得到,但是以前心力並沒有去貫注的地方,以這種最起碼的下限去努力。不同的是我們,要很清楚,我們是要承擔師長的事業,是以「建立十善的社會讓師長住世」這樣的動機,提起心力去做。

  如此一來,那怕去開一個門,或去撿一個垃圾,慢慢都會把這個理念貫注進去,在這樣做的過程之中,慢慢慢慢地去提心力。以前只有在「法人」,或在某個固定的場合才能夠做得到的,現在是要擴大,把這份心力、這份認識,在其他可以做到的境界中不斷的串習,使共業的影響增長,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至於現在同學誦藥師經及藥師咒的緣由,是因為前陣子常師父身體不好,我們特別請示仁波切後,仁波切對我們做的指示,其中有一些應該要修的法,已經請藏系的師長、法師為我們做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弟子的心力,以及所造作的業才是更直接的,所以法王也指示我們應該努力的去為師父持誦藥師經、藥師咒。

  真正的勸請師長住世並不是天天去跟師父講:「師父啊!您一定要住世,您一定要住世!」而已!最主要的是弟子有沒有這種希求,以及造了什麼樣的業來迴向。所以我們以這樣的意樂,透過行善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地迴向,因為業決定一切,所以我們去造這些善業就是最好的勸請方式。前面講到師父能不能住世不是單單靠師父決定的,而是要有相似的因緣,我們現在行善就是創造那樣的因緣。確實師父也已經答應願意再多活二、三十年,可是,是不是這樣子就夠了呢?「好,師父已經答應了,那沒事了。」不是啊!其根本還是在我們的業。

  有些同學說他們以前也有承擔心,也照著去做了,但是到達一個頂點時就無法突破,不知道要怎麼辦?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有了這樣的理念之後,實際上去造業時就還要考慮到心力強弱,要提升質跟量。確實以前我們已經很努力在法人、以及自己的崗位上做,該做的也都做了,現在要讓理念、心力更擴散,也就是說很多可以去做,以前忽略掉沒有做到的地方,現在要更踏實、更努力的去把基礎補好。如果能這樣去做的話,不但個人的心力會不斷地提升,外在的環境也會改善,進而幫助我們,這個是相對的。

  一般的同修比較難轉化的關鍵,可能是不曉得可以透過做這些善來讓師長住世,或者是從來不認為做這些事是善,而且從來不去做這些善,只是希求一個眼前達不到的,好像很遠大的目標,然後拼命的去抓,結果郤是很辛苦、很虛浮的。現在我們就是要把這些理念更具體去落實,讓整個共業能夠更圓滿。當初師父推展法人事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怎麼樣讓在家居士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落實十善法,把佛法運用在生活裡面。所以今天在「法人」所從事的,只是狹義的法人事業,它的確很重要,可以說是一個中心。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整個社會各個層面,如何把十善法的理念落實,這就是廣義的法人事業,兩者要互相配合,相輔相成。


阿難的遺憾


  世尊有一天跟阿難說:「如果有人成就四如意足,他是不是能夠在世間住壽一大劫?」阿難聽了默默不答。佛問了三次,阿難依舊默然。

  其實,佛陀已成就四如意足,問阿難之意,正在抉擇要不要繼續住世,但是阿難不接話,佛也無可如何。

  阿難沒把握機緣請佛住世,魔王波旬心中大樂,便在其後,請佛入涅槃,佛答應波旬三個月後涅槃。

  佛入涅槃後,世間如失依怙,彷彿日月無光,弟子徬徨不已,不久便由大迦葉發起經藏結集,第一次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結集,挑選千人共成此事。結果,大迦葉以天眼通觀察,只有阿難一人沒成就羅漢果,便在眾中指出。並當場數落阿難六大罪行。

  此六大罪中之一,便是沒有及時請佛住世,阿難心懷悲傷說:「當時我的心志為魔所蒙蔽,故而無法開口說話。並非我有什麼壞心眼,而不接答佛的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