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

師父現病緣.弟子誠懺悔

 

——香港廣論班同修心得分享 


  師父示現病相期間,相當多的廣論學員至心祈求師長住世。編輯室同修整理出香港學員的心得,雖然每人體會不同,但至誠懺悔的心是一致的。


揮別外相的依止

  知道常師父生病,是在某個星期一下午上《廣論》的時候,看見一本一本的《法華經》擺在桌上,還未知曉出了什麼事。誦經後慧進法師問我們的感受,我也說了一些理智的話,認為師長一定是操勞過度引起。聽進師說:師長生病,是與同學的違緣有關,心中便覺得非常困惑。

  兩日後,在晚上開始想起親近師長時的種種情況(包括在香港和台灣),情緒上雖然不太穩定,但郤覺得師父的形象比以前更加親切。我回想到在教師營裡的一件事。有一位小學校長一直歸心淨土;但他受到師長的鼓舞,非常樂意推行兒童讀經班。他問常師父:「我離營後還是會潛心念佛,你看如何?」師長說:「我贊同你的決定。」也因此我體會到,假如我只是把學《廣論》的文詞搬來運用,說三道四,好像銷售員那樣地和法師們及同學們酬答,是沒有意思的。因為這只是外貌上的依止。反過來說:假如我經常在心裡嘀咕也是錯的。不過我常犯這些錯誤——這顯然是與師長的違緣。但要怎樣提升自己的心力,我郤想不出來。我發覺自己的行動總是受制於過往的習氣。

  孔子說:「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套用到這裡——假如常師父當真離開我們,團體是否便會完蛋呢?我曾經對某同學說:「以前萬佛寺的主持月溪禪師在世時,徒眾逾十萬;人一死,全都跑了。現在祗剩下一間廢寺。」但我們的團體整體結構很穩當,同學間經常都有「師法友」的共識,這全是師長長時間培養我們有這種意識的,大概也可以一生一生地繼續下去吧。

  海上放生法會上,如生法師提到師長長久住世,可以帶給我們更多深廣的正法,這是一定的。但願我不會因為學了《廣論》便只知追求知見上的益處,而忘記從日常生活上應用佛法。但願師長久住世,正法住世,而自己亦能積聚菩提資糧,能學習為一切有情拔苦與樂。 (葉新康)


不要妄造口業

  人身難得,彿法難聞,值遇能辨正的大善知識尤難,能當今末法時期能值遇常師父,是宿生的善根,但如我今生不好好的依師,是在浪費宿生所積的資糧。這次常師父生病是因弟子不相應,弟子很慚愧,學廣論以來,能真正依教奉行相應的部份的確很小,師父這次舌部生瘡及發現淋巴瘤,我想身為弟子的我,平時口沫橫飛,不經意妄語、惡口、綺語隨口而出,口業尤重,現在好好思惟,希望以後能說的都是佛法。

  師父這次很慈悲,代我們眾生受業。弟子能回報師恩,也只有好好跟著師父,團體,法友們等好好學好廣論,及維護師長的事業,希望在末法的時代,能種下正因,能生生隨師增上。 (慧倫)


我真愚痴

  參加放生法會時的一刻,感到師長無比的恩德,多劫以來我們浮沉在生死苦海之中就好像今天我們放生的海產類一樣,要不是師長不厭疲勞把我們救拔出來。我們能有今天的人身嗎?唉!我真是愚痴太重,不懂善用這個人身,不認真去學習。

  師長教導我們如何走成佛之道,要依師、建教、立僧,我都沒有用心去做,依師方面都是依自己的習氣,在團體也沒有做好和合的榜樣,到處觀過,常常要香港兩位法師費神,做起來事又浮浮泛泛常常做「差不多」先生,這一切一切我還配做師父的弟子嗎?我還有機會跟師父學習嗎?從今開始我一定要勵力改過,我發願把我做得到的善行和改習氣的功德,都迴向常師父法體安康,法輪常轉、饒益有情。 (羅永麗)

 

淚眼憶師恩

  聽見師父示現病相,心裡很焦急,眼淚都掉下來。誦經前進師將今次誦經緣起,師父病況作簡單開示,大家心情很沉重,並很虔敬地誦經,誦經之後進師請同學供養對師父示病感受,我的供養,就是聽到師父示病我很驚慌,怕師父離開我們。師父示病令我覺得是弟子與法不相應,要努力學習,多緣團體。

  這個星期參加誦經及放生會之外,在家時候也誦法華經,一個星期我誦兩部,誦經之外我常思惟師父對我恩德,當我想到師父對我的恩就如廣論的親近善士的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等。」感受師父對我的恩是這麼深,眼淚一直掉下來,我不知道為何在這時候會特別思惟師長恩德,但願這心恆常生起。 (陳美蘭)


深感團體的重要

  近來情緒總是很低落,原因是家庭、兒女學業、經濟種種問題,再加上聽聞師長有病在身,真是很煩惱。幸好有團體的保護、同修的幫助解決種種困難。

  為什麼這次特別深刻的感受到團體的重要?因緣就在最近的新工作環境中體會。新工作是在一所佛教中學當校工,最初感覺教師為什麼總是不滿學生們的一切,後來發覺原來是學生們不斷的破壞公物,打架、粗言和不尊師重道,也作出不同的頑劣行為,真是令教師煩惱非常。

  從那段工作其間細想師長所教授的佛法,從中對比,看見學生真像師長所說,不了解人生何去何從,沒有價值觀,不理後果,而老師們有沒有正確的引導方法、為學生解決問題正視問題,每況愈下,那學生怎能有增上機會呢?假如老師有慈悲救拔學生的心,而學生又有增上的心,大家的心願相同,正如佛陀所說鉤和扣的關係,一個願教,一個願學,這不正是師長所要推動慈心教育的理念嗎?所以從中感受這個團體的重要原因。 (李淑嫻)